王秋香,郎 佳
(太原工業(yè)學院 外語系,山西 太原030008)
委婉語是社會交際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中外對于委婉語的傳統(tǒng)研究,散見于修辭格和詞義變化的專題下,主要是對委婉語的定義、功能目的、構成方法及劃分種類進行描寫性或規(guī)定性研究。語言學研究從描述性到解釋性的轉(zhuǎn)向為委婉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和研究視角,主要表現(xiàn)為借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或轉(zhuǎn)喻認知模式、空間合成理論以及語用學的面子理論、禮貌原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委婉語的產(chǎn)生動因、構成手段、話語意義展開不同層次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夯實了委婉語的理論研究基礎。總體而言,現(xiàn)有研究還略顯粗糙,對委婉語生成過程中心智因素的考慮不夠深入。本文嘗試通過心智哲學的相關理論,分析語言運用中的委婉語現(xiàn)象,闡釋委婉語的生成機制,以期為英漢委婉語的生成和理解提供心智方面的啟示。
著名哲學家約翰·塞爾認為,20 世紀的第一哲學是語言哲學,而21世紀的第一哲學則是心靈哲學。[1]心靈哲學,亦稱心智哲學,著眼于對大腦功能、身心關系的探索,研究與人類心智相關的哲學問題。心智哲學將科學問題、哲學問題同人的身體聯(lián)系起來,是一種涉身哲學。
心智哲學將語言活動看作是心智活動的反映,心智的產(chǎn)生以語言的使用為標志。人們運用語言離不開心智活動,要寫出、說出一句話或者要讀懂、聽懂一句話,總是要“想一想”,無論想的時間多長或多短,“想”就是心智活動。[2]心智是語言的基本性質(zhì),對許多語言問題的理解依賴于對最基本心智過程的解讀;語言對現(xiàn)實的表征依賴于大腦對現(xiàn)實的表征,語言學中談到的表征只不過是更加基本的諸如信念、愿望和意向等心智表征的延伸。對語言問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賴于心智能力的研究。[3]委婉語作為中西文化中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其思維機制和產(chǎn)生機制離不開認知主體的心智活動,故可以從心智的視角對此思維活動進行探索和追問。
意向性是心智能夠以各種形式指向、關于、涉及世界上的物體和事態(tài)的一般性名稱。[4]81作為意識的本質(zhì)和根本特征,意向性是人在思維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某種傾向、取向、意圖。人類心智以意向性的關指能力(Aboutness)為出發(fā)點,通過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同社會生活進行聯(lián)系。[5]因而,意向性是理解語言意義的重要因素,任何話語的表達都是以心智的意向性為起點的。
語言的運用究其根本是要表達人的感知、感受和認知,為了滿足交際的需求,語言使用者使用語言時總是帶有一定的表達意圖,體現(xiàn)出某種意向性。然而,意向性是人的意向性,而語言作為一種聲音符號系統(tǒng),本質(zhì)是沒有意向性的物理實體,那么它是如何體現(xiàn)意向性的呢?心智哲學認為,人們運用語言的“思維活動是從表達某個意向性的意義開始的,而任何意義的表達都以人的身體的活動圖式、心理意象或言語來呈現(xiàn),它們都由大腦——身體這一統(tǒng)一系統(tǒng)的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Mediating)來完成”[6]。這樣,語言被人類的心智寄予了一種寄生意向性。
意向性包括意向內(nèi)容和意向態(tài)度兩個方面。前者指話語主體大腦中意欲表達的自主性對象,后者是認知主體心智狀態(tài)的反映,是對表達對象所持有的態(tài)度。委婉語作為一種替代性話語,其運用的起點是話語主體根據(jù)言語環(huán)境的需要確立表達意圖,并確定特定的意向狀態(tài)??梢哉J為,意向內(nèi)容是委婉語要表達的對象即本體(直言),而意向態(tài)度則是說話者所持有的態(tài)度,決定著喻體(婉言)的選用。例如,用“the call of God”代替死亡,話語主體要表達的意向內(nèi)容即概念“死”,而死是令人懼怕忌諱的,“避諱”則是要表達的意向態(tài)度?!都t樓夢》第二十六回中:“薛蟠見他面上有些青傷,便笑道:這臉上又和誰揮拳的?掛了幌子了?!保?]357用“掛了幌子”代替意向內(nèi)容“挨打”,意向態(tài)度則是“幽默”。因此,委婉語是話語主體在意向內(nèi)容和意向態(tài)度共同作用下指向委婉對象的言語表達。
意向內(nèi)容(直言)和意向態(tài)度決定了委婉語的表達形式(婉言),但婉言的選擇過程也受到了委婉語本身屬性的影響。Davidson 提出的屬性兩元論(Property dualism)認為物質(zhì)具有物理屬性和心理屬性。[8]79-102物理屬性是事物自身擁有的可被驗證的物理生化屬性,而心理屬性則是物理屬性作用于認知主體后所激發(fā)的對該事物的心理感受,可以具體反映為感知主體的信念、感受、愿望、情感等。[9]對于語言來說,前者說明詞義的固化以及事件的基本時間和邏輯結構,而后者則說明在語言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受到心理屬性的影響,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表達,而是要換一種說法。
試看委婉語“鵲橋再架”,其物理屬性由直言語“再婚”所具有的登記注冊(動作)和婚禮儀式(地點)等要素組成,這一物理事件會引發(fā)真摯情感、忠貞愛情、稱心滿意、點亮希冀的感受,都是對事件“再婚”的心理感受,但并不能還原為后者。委婉語的物理屬性是直言語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生化特征,而其心理屬性是話語主體對物理事件所產(chǎn)生的感知和認知。
事件的物理屬性決定了心理屬性,心理屬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物理屬性,同時心理屬性有一定的自主性,Davidson把心理對于物理的這種既獨立又依賴的關系稱為“心物隨附性”[10]。也就是說,雖然心理屬性由物理屬性決定,但心理對物理事件所產(chǎn)生的感受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選擇和發(fā)揮。本文借用比喻的例子來說明:日出江花紅勝火(白居易《憶江南》)、殘陽如血(毛澤東《婁山關》)、夕陽余暉,如你的羞怯似醉(方文山《蘭亭序》)、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徐盛桓指出[11],陽光(朝陽、夕陽)是紅色的,這一物理屬性是不能不被“依賴”的,通常不能把朝陽、夕陽比喻作藍色、綠色;但對陽光“紅”的感受卻是可以隨自主意識自由發(fā)揮的:白居易看到它“紅勝火”,毛澤東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發(fā)現(xiàn)它“如血”,方文山認為它像羞怯者的臉,楊萬里則吟出了詩情畫意。具體到委婉語,其生成是認知主體先根據(jù)意向性獲得事物的物理屬性,隨后根據(jù)心物隨附性的自主意識選擇表達方式。譬如同是表達“嘔吐”這個物理事件,“Shoot one’s breakfast”用噴出早飯婉指嘔吐,給人一種戲謔的心理感受;“Drive French horses”用催馬向前的吆喝聲隱指人嘔吐發(fā)出的聲音,給人以形象有趣的擬聲感受;“To boot”所激發(fā)的是人們措手不及,順手用靴子來盛接嘔吐物的場景感受。又如要表達物理事件“死亡”,“紅消香斷”使人產(chǎn)生凄涼遺憾之情,“馬革裹尸”則給人以悲壯凄慘之感。由此可見,同一物理事件作用于認知主體時,會觸發(fā)不同的心理感受。
委婉語的生成過程,不僅要考慮物理事件本身所固有的屬性(物理屬性),更要充分考慮在該物理事件的激發(fā)下認知主體對該事件的信念、感受、情感等,即考慮隨附于物理屬性的心理屬性對委婉語選用的影響。[12]
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委婉語不直言其事,不直說本意,用迂回曲折、溫和含蓄亦或恭維溢美之詞代替不宜直言的人或禁忌事物,以達到表示禮貌或避免刺激之功效。根據(jù)表述事物的禁忌與否,委婉語可分為傳統(tǒng)委婉語(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體委婉語(Stylistic euphemisms)兩大類。所謂傳統(tǒng)委婉語,是與禁忌語密切相關的對同一事物的正反表達,像生、病、死、葬、性、裸、拉、撒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達,就是禁忌語,如果間接表達,即是委婉語;而所謂文體委婉語,與禁忌語無關,是為了表示禮貌或避免刺激亦或是為了爭取合作所采用的一種夸飾手法,以美言、恭維之詞相稱令人不悅的事物。[13]傳統(tǒng)委婉語和文體委婉語都屬于替代性話語,本質(zhì)特征是替代,即用委婉表達(喻體)代替直言表達(本體),其生成過程均可以在心智哲學理論框架內(nèi)得到直觀的闡釋。
傳統(tǒng)委婉語的生成是從意向性開始的,涉及意向內(nèi)容和意向態(tài)度。意向內(nèi)容是話語主體要表達的本意,即“本體”;意向態(tài)度是話語主體對意向內(nèi)容所持的態(tài)度取向,如諧謔挖苦、文雅含蓄或禮貌避諱等。在確定意向內(nèi)容后,根據(jù)話語主體不同的心理感受,通過心物隨附性調(diào)節(jié)選擇什么樣的物理事件作為喻體(婉言),喻體的選用體現(xiàn)了話語主體的意向態(tài)度,同時喻體所帶來的心理屬性也會突顯主體的意向態(tài)度。
以死亡委婉語“蕙損蘭摧”為例進行具體分析(參照徐盛桓[14])。如圖1所示,話語主體要表達的意向內(nèi)容,即本體“死亡”,如用直言語“死亡”,勢必給受話人以生硬刺耳、粗鄙無禮之感。變通性話語,即“喻體”的選用,受到話語主體在聽到“死亡”后不同意向態(tài)度的影響。意向內(nèi)容和意向態(tài)度及心物隨附性決定了話語主體對婉言語的選擇。表達“死亡”的委婉語俯拾皆是,“安息”表達人們對死者家人的安慰之情,“以身殉職”是對英雄人物的崇敬贊美,“蓬島歸真”是對仙逝者的尊敬,“玉樓赴召”是對少年文人之死的遺憾。話語主體對“死亡”這一意向內(nèi)容所激發(fā)的恐懼、趨吉避兇的心理感受確定了說話者委婉、避諱的意向態(tài)度,使用婉言“蕙損蘭摧”體現(xiàn)的是對女子夭亡的惋惜及對其才情的贊譽。喻體的選用體現(xiàn)了主體的內(nèi)在意向性,喻體的物理屬性所帶來的心物隨附性制約著主體對喻體的選擇。喻體“蕙損蘭摧”使人想到蕙草、蘭花兩種植物的凋零枯萎,以“植物的死亡”婉指“美女的早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直言“死亡”所帶來的負面情感,同時也會激發(fā)受話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圖1 委婉語“蕙損蘭摧”生成機制程序分析圖
同“禁忌語”相對應的“傳統(tǒng)委婉語”的意義建構以意向性為起點,在意向內(nèi)容和意向態(tài)度的共同作用下,心智根據(jù)不同“喻體”所帶來的不同心物隨附性進行篩選,以確定“婉言”的具體表達形式。
文體委婉語大部分是故弄玄虛的“欺人之談”(Doublespeak)和文過飾非的“化妝詞”(Cosmetic words),多見于政治、軍事、法律和商業(yè)用語中。具體而言,涉及到職業(yè)與失業(yè)、犯罪與懲罰、政治與戰(zhàn)爭、錢財與經(jīng)濟等方面的言語。對于文體委婉語的心智分析仍可借助上文傳統(tǒng)委婉語的程序分析圖加以說明。
圖2 對委婉語“月光公主”的生成過程進行了直觀的描摹。言語主體要表達意向內(nèi)容“貧窮”,雖然貧窮并不可怕,“虎瘦雄心在,人窮志不短”,但沒錢畢竟不是光彩炫耀的事,“窮”所激發(fā)的“生活拮據(jù)、能力欠缺、地位低下、甚至負債”等負面心理感受決定了話語主體進行掩飾、美化的態(tài)度。在隨附于物理屬性的心理屬性影響下,以婉言“月光公主”為載體輸出“貧窮”的本意。冠以“月光公主”,不僅不暴露無錢的窘境,反而美化了追逐新潮、有能力會賺錢、有著超前消費觀的美女形象。直言“貧窮”所帶來的生硬、尷尬等被隱藏,達到緩和、中聽的認知效果。
圖2 委婉語“月關公主”生成機制程序分析圖
可見,委婉語的生成和理解始于話語主體的意向性,“婉言”代替“直言”是以意向性為導向的,在意向內(nèi)容和意向態(tài)度的共同作用下,根據(jù)心理屬性對物理屬性的隨附性進行自由篩選,以確定“婉言”的具體表達形式。“婉言”的選擇依賴于心理屬性對物理屬性的隨附性。
本文嘗試從心智哲學的視角,直觀描摹傳統(tǒng)委婉語和文體委婉語的生成過程,揭示委婉語生成過程中認知主體的心智活動。委婉語的生成主要涉及意向性、心理屬性、心物隨附性等心智因素。委婉語的意義建構是以意向性為起點,在意向內(nèi)容和意向態(tài)度的共同作用下,根據(jù)心物隨附性選擇合適的物理事件作為“婉言”用語,以表征話語主體特定的意向態(tài)度。心智哲學為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因此,在心智哲學的理論框架內(nèi)探究語言的生成和解讀還是有很大潛力的。
[1]于爽.當前國內(nèi)分析哲學研究中的幾個主要問題[J].哲學研究,2009(6):126-127.
[2]徐盛桓.從心智到語言——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的方法論問題[J].當代外語研究,2012(4):6-10.
[3]邱惠麗.當代心智哲學研究的12 個問題及其他[EB/OL].2013-01-04[2014-01-01].http://www.gmw.cn/xueshu/2013-01/04/content_6235751.htm.
[4]賽爾.心靈、語言和社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5]徐盛桓.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J].外國語文,2010(5):30-35.
[6]李恒威,王小璐,唐孝威.表征、感受性和言語思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26-33.
[7][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8]Davidson,D.Mental Events[G]∥Foster,L.,Swanson,J.W.(Eds.).Experience and Theory.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and Duckworth,1970:79-102.
[9]廖巧云,徐盛桓.心智怎樣計算隱喻[J].外國語,2012(2):46-52.
[10]陳曉平.隨附性概念辨析[J].哲學研究,2010(4):71-79.
[11]徐盛桓.語言研究的心智哲學視角——“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12.
[12]雷卿,秦莉萍.委婉語的生成機制——以死亡委婉語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2013(4):77-80.
[13]劉純豹.英語委婉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4]徐盛桓.心腦關系:語言研究的新視角(華南師范大學舉辦徐盛桓從教五十周年系列講座講稿)[R].廣州,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