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宇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的重心要從知識重心向能力重心轉化,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轉化,從單一分數(shù)評價向多元化評價轉化。真正實現(xiàn)“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這需要我們改變傳統(tǒng)課堂模式,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式。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課改;探究式教學
高中地理在新課改背景下,倡導探究和研究性的學習方式,改變單一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強調,地理教學要注重演繹與歸納的結合;將學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以及認知發(fā)展水平,使之經(jīng)歷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下面就這些年我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探討做個淺議。
地理學科具有區(qū)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對學生來說又是一門非常有趣、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那么,如何在地理課堂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呢?
一、要在地理教學中實行探究式學習模式,首先應該是教師觀念的轉變觀念是行動的先導
作為地理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僅滿足于做一個地理知識的傳播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的研究者、開發(fā)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二、要明確適合探究式教學的地理內容
在地理教學中要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式教學活動,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用探究方式來解決。那么,哪些類型的地理知識內容適合用探究式教學來學習呢?
從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知識來說,有些知識單靠教師的講解很難為學生掌握,只能通過學習者親身的參與、探究或實踐才能逐漸被體驗或內化。如“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通過學生的觀察記錄獲得親身體驗才能為學生所掌握。因此,這類地理知識更適合通過探究式學習這種方式來學習。
適合地理探究式學習的問題類型有如下特點:
(1)強調師生在交流過程中共同建構地理課程內容,完成學習內容的選擇、組織和編排;(2)課程的主要目的不是簡單了解前人的理論,而是讓學生主動探索,只有獲得親身體驗才能為學生所掌握。
三、注重導入,重視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有探究的動力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認知活動受情緒的驅動。興趣、情緒、動機等非智力因素雖然不屬于人的認知系統(tǒng),但它們對認知活動卻起著調節(jié)和強化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思維和探究、合作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和進行地理探究的興趣、調節(jié)學生積極的探究熱情等是非常必要的。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為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奠定基礎。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例如,洋流這部分內容是高中地理的重點和難點,而從洋流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考查來看,主要可以從“洋流成因、洋流分布、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這三部分來著手進行。當教師讓學生分析洋流成因、分布時,學生常常無從下手,這就需要教師設計一些有思維價值和探究價值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積極性。如案例1:二戰(zhàn)中,地中海的盟軍艦只屢屢遭到德軍的潛艇襲擊,損失慘重。當時盟軍的聲納設備已非常先進,可是卻不能探測出德軍潛艇的行蹤,以致于盟軍還以為德國人搞出了新型潛艇。這是怎么回事呢?再如案例2:日軍偷襲珍珠港,為什么要走北緯40°路線?這些問題既不太難,也不太易,多數(shù)學生能獨立思考或與同學的探討解決。這樣通過有一定思考價值的問題,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自主創(chuàng)新性,進而將新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認識。
四、重視深度的探討,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
合作探究主要以小組為組織形式,要求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可以有多種形式,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的需要靈活選用。例如在講影響工業(yè)的區(qū)位因素的時候,一般都是先講影響工業(yè)布局的因素,再舉例分析。但是這部分知識理論性很強,教學當中很容易產(chǎn)生松懈現(xiàn)象,枯燥無味,教師和學生都感覺到很累。如果設計先讓學生討論我國鞍鋼、寶鋼布局的合理之處和不合理之處,然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發(fā)表見解,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從而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重視思維的訓練,疑惑的點評,讓學生在思考中領悟
探究性的復習方式并不排斥教師的作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引導、輔助、點撥的作用,在學生的每一個探究環(huán)節(jié),要注意觀察、收集學生的舉動和反應,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在思維和探討中出現(xiàn)的情況,包括讀圖習慣、思維方式、參與程度等方面,及時、恰當、準確地加以評價。對于學生在探究中的成果,教師應該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充分肯定,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敢于探究的熱情。對于有些內容,我們可以放手讓學生利用已經(jīng)學習過的知識,鼓勵學生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去搜集資料,然后以小組形式討論對問題進行分解,開展個別與合作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探究式教學將學生置于學習者的主體地位,為學生主動探究、獨立獲得知識開創(chuàng)了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躍,體驗到了自主的快樂,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自主探究的能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綜上所述,探究式教學在新高中地理教材中教學的運用,能更好地體現(xiàn)高中地理新教材“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特點,促進學生的自學、自思、探求新知識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使學生更加積極地進行自主研究、獨立探索、尋求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會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呂洪華.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改革[J].考試周刊,2011
[2]姜創(chuàng).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地理課教學中的運用[J].新作文,2012
(作者單位:恩施市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