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明
【摘 要】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學研究推動學校發(fā)展,教學研究促使學生成為社會人,教學研究讓教師獲得快樂。在以生為本的教學研究中,教師要成為研究者。
【關鍵詞】教師;新課改;教學研究
一、教學研究,意義深遠
1.教學研究促使學生成為社會人。圍繞“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教學研究具有社會意義和價值。據統(tǒng)計,一個學生接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萬節(jié)課,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90%的在校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這一點,有的學者從社會學角度做過分析:課堂對于學生的意義,不亞于田野對于農民,車間對于工人,戰(zhàn)場對于士兵?!罢n堂”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本身確實就是一個“小社會”。特殊的人際關系和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個人與集體;特殊的社會文化;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課堂規(guī)章制度,以及由此而發(fā)生的各種基本的社會行為,如合作、競爭、勤奮、懶得、服從、膽怯、反抗、成功、失敗等??梢?,教學研究雖然重在課堂,但是其價值卻很長遠。
2.教學研究讓教師獲得快樂。有一群年輕人詢問蘇格拉底怎樣獲得快樂,蘇格拉底請他們?yōu)樗煲粭l船。年輕人一起干了49天,造好了船,下水那天,大家齊聲歌唱,快樂無比。蘇格拉底說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圍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忙的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突然來訪。教學不是嚴肅的說教,它需要融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感情的投入。教學研究無處不在: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的培養(yǎng),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結構的安排,教學幽默的運用,教學節(jié)奏的控制,后進生的轉化,學生成績的提高,教學研究文章的發(fā)表等,每一項成果都能讓老師自己獲得快樂,快樂無極限。所以,教學研究不是“自古華山一條道,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二、教師要成為研究者
1.關注教學問題?!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笨鬃邮谴呵飼r期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尊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卻說:“我并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我的學問是通過勤奮刻苦學習得到的?!笨鬃臃浅L撔暮脤W,遇到不明白的事情,總是誠心誠意地向別人請教。一次,孔子到太廟(國君的祖廟)里去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他都問到了(子入太廟,每事問)??茖W家愛因斯坦說:“我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過是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學會提出問題,是我們善于思考的表現(xiàn),問題的解答能夠讓我們不斷進步。
教學研究以問題為起點,以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完善學校制度、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歸宿。所以,教師要有問題意識,培養(yǎng)探索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努力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尋找問題解決的途徑,升華為有價值的課題。
2.強化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案。教師要把發(fā)現(xiàn)和提出的問題落實到教學設計中,尋找和確定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案。新課程理念推廣以來,許多教師的教學仍然是“濤聲依舊”,“新瓶裝陳酒”,重復老路,難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走進這些老師,我們發(fā)現(xiàn),與其說課堂沒有突破,不如說他們教學設計上缺少創(chuàng)新。
所以,無論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好,實施新課程也好,教師首先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用“研究”的意識強化日常的教學設計活動。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研究可以有這樣一些構思:
(1)教學目標設計(方向)解決為什么教,明確課堂上的具體教學任務,教學重點難點。
(2)教學內容設計(教材的處理)解決“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呈現(xiàn)”等。
(3)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方法與策略)解決“怎么教”“怎么學”,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設想安排。
(4)教學評價設計(鞏固)解決激勵和效果問題。
(5)其他(板書、作業(yè)、教具、學具)。
3.重視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行動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掌握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學水平。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在《于漪與教育教學求索》書中談到自己成長歷程時說:“在專家的指導下,在同行敬業(yè)精神的感染下,我把‘勤于學習、‘勇于實踐這兩根支柱聚焦在‘反思上。一步一陟一回顧,回顧自己的步子正不正,留下的腳印深不深,是不是符合語文教學固有的規(guī)律,是不是有利于學生今日的健康成長,明日的長足發(fā)展。于是,我堅持寫‘教后,記下自己教學中的不足,記下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苯虒W中的不斷“反思”給了于漪老師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同樣,教學反思也是我們從事教學研究,不斷成長的有效途徑。通過反思,我們才會不斷剖析自己在教學中的優(yōu)缺點,具體如某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處理,學生的質疑的解答,突發(fā)事件的解決,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等。反思中,總結經驗和教訓,為下一步教學服務,日積月累,我們對課堂教學駕馭的能力將會越來越嫻熟。美國心里學家波斯納于1989年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他認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教學經驗,也許只是對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訓,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永遠只能停留在新手教師的水平上。
總之,教學,需要不斷研究。教學研究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搞好教學研究有利于學校各方面的發(fā)展。在學校,領導自己要帶頭從事教學研究??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鳖I導只有身體力行地投入教學研究,才能召喚廣大教師志同道合、真心實意地走到一起來從事教學研究;只有自己在教學研究中作出成績出來,才能對教師具有真正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也才能體現(xiàn)出自己在教學管理上人格魅力。
【參考文獻】
[1]徐世貴.《新課程聽課評課》
[2]于漪.《于漪與教育教學求索》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銅井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