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東萊小學 陳曉燕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策略
江蘇省張家港市東萊小學 陳曉燕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新課程理念,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從合理運用情境教學、善于利用樂器教學、理解歌曲精神實質(zhì)、注入生活氣息、尋求多樣化練唱方式五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以期能把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合唱教學提高一個臺階,讓合唱魅力融進每位學生的心靈。
小學音樂 合唱教學 有效教學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并加強合唱教學,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jīng)驗。合唱教學作為一種最具群眾性的活動事項,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培養(yǎng)群體意識和高尚的情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合唱教學的活動,將聲音的強弱、音調(diào)的高低與不同的音色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度,使學生能夠運用歌唱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和與他人溝通,增強集體凝聚力。為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每位一線音樂教師都應積極探索合唱教學的有效策略,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旋律陶冶學生的心靈。下面,筆者就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五方面談談自己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的有效探索,以供同行參考。
音樂充滿了情感的色彩,卻也是一門比較抽象的藝術(shù),如果以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動營造出富有想象的一種特有的氛圍,可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進入學習,從心理上激發(fā)學生熱愛音樂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有目的地設計角色扮演、節(jié)奏旋律、生動的語言等情境,使學生在放松中激起對合唱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叮鈴鈴》一課時,考慮到這是一首湖南苗族民歌,在課堂開始,筆者首先以高山、白云、羊響鈴聲、牧童吆喝聲為學生渲染了親切、活潑的歌曲意境,為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國民歌的情感做好鋪墊。再以鈴鐺、串鈴學習一拍一音、一拍多音,在出示歌譜中導入課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聽歌曲、看PPT相結(jié)合的方式,讓學生在趕羊群的情景中了解歌曲內(nèi)容,感受高聲部旋律,并在學生合唱環(huán)節(jié),適當對歌曲進行處理,并抓住歌曲中“響鈴聲和牧童吆喝聲”以及“那就是我們趕羊群”這兩個難點部分進行重點解決,以幫助學生做到變化音的音準以及二部合唱的和諧振。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一直將情境貫串于課堂教學始終,在感受歌曲意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唱、說的實踐活動,不僅有效解決了合唱教學“太虛”的問題,也能大大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其對合唱的興趣。
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是廣泛的,內(nèi)容是萬象的,對形象的塑造更是靈活的。新課改下,將樂器引進小學音樂課堂是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識譜能力的必然需要。尤其是在教唱二聲部合唱時,器樂這個學具可以幫助學生準確地掌握音準和音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歌曲《送別》時,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送別》的豎笛演奏視頻,分聲部互相聆聽,接著合奏,然后要求他們把合奏時的音準和音程感覺轉(zhuǎn)移到合唱中去。對于合唱樂段,第一句較難進入,可以先做音程和聲練習后再練習合唱,第一聲部,也可以由教師用鋼琴擔任,學生唱第二聲部襯詞“嗚”,在合唱過程中,每個聲部指定幾個同學伴奏,輪流交替進行,以解決合唱的音準問題。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將樂器引進小學音樂課堂,可以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齊奏、合奏、領奏等形式中來,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識譜能力以及合唱的音準。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shù),每首歌曲都有它的生命和感染力,決不能忽略它的精神實質(zhì)。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理解歌曲的精神實質(zhì),在對音樂作品內(nèi)涵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唱,這樣才能使學生受到感染和共鳴,主動地想唱,獲得審美滿足,創(chuàng)造出近乎完美的音樂。
例如,歌曲《七子之歌——澳門》,多么深情而誠摯的音調(diào),學會歌并不等于會唱歌,在學唱歌曲之前一定要讓學生體會歌曲的意境,為此,筆者結(jié)合地圖和歷史,幫助學生了解所謂的“七子”。然后在讓學生聽范唱、跟唱的基礎上,介紹詩人聞一多,為學生朗讀《祈禱》,這不僅豐富了音樂課堂,也能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這是他對中華民族深沉的愛。再讓學生結(jié)合歌詞,讀出語氣和感情,抓住輕聲地“訴說”、熱切地“期盼”、深情地“呼喚”等核心詞匯讓學生擁有豐富的音樂體驗。在合唱過程中,從“三百年來……”一句入手,訓練有氣息支持地模唱發(fā)聲(急吸急呼):過渡到急吸緩呼的“母親啊母親……”一句,注意幾個休止處做吸氣處理;第一部分分析樂句,提出一個樂句一口氣,深吸緩呼(勻呼)的要求。最后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第一聲部。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以情為主導,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內(nèi)涵有所了解,注重演唱中氣息運用為情感表達服務,從而讓學生用適當?shù)乃俣取⒘Χ?、音色去表現(xiàn)熱愛祖國的赤子之情,用心唱好歌曲。
在合唱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方法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把音樂問題生活化,豐富音樂課堂。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就是教育。”把生活融入課堂,符合小學生積極好動的天性和接受新知識的邏輯思維,更能激發(fā)學生合唱的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模仿各種動物叫聲后請學生說出動物名稱并跟著模仿叫聲節(jié)奏,邊讀叫聲節(jié)奏邊劃拍,如:
狗:汪汪 青蛙:呱呱 知了:知了牛:哞
上面四種節(jié)奏拼貼成節(jié)奏譜練讀:
汪汪呱呱 汪汪呱呱 知了 汪汪 哞
通過模仿各種動物叫聲來對學生進行節(jié)奏感的訓練,這樣的方法顯得高效、有趣。同樣在最基礎的發(fā)聲訓練中,教師一樣可以運用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唱歌時要保持正確的歌唱狀態(tài)和姿勢,狀態(tài)要做到:全身保持松弛、興奮、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但小腹要收緊;面部表情要做到:眉毛抬起來、眼睛亮起來、顴骨飛起來、天牙板撐起來。以生活化的教學語言使學生充分理解教師的意圖,在多次實踐后就能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歌唱狀態(tài)和姿勢,以達到和諧的和聲效果。
對于小學生而言,剛剛接觸二聲部視唱,再加上學唱方式過于單一,花費時間也較長,學生很難體會到和聲所帶來的美感,學習興趣難以持久。教師應根據(jù)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尋求多樣化練唱方式,如小組對唱、二人重唱、師生合唱等多種形式,為學生積累“快樂愉悅”的合唱體驗,從而提高合唱教學效率。
例如,學習一首陌生的兩聲部歌曲時,教師可以把歌曲中的兩個聲部作為兩首歌曲來學習,待學生熟悉后再形成合唱,以“并駕齊驅(qū)”的方式降低合唱的難度,提高學生對音準、節(jié)奏的準確度,增強學生的信心。也可用輪唱做過渡 ,即單聲部歌曲由兩組人演唱,在第一組開始唱幾拍或幾小拍后,第二組加入唱同一旋律,它的特點是各個聲部有規(guī)則地相互模仿,為兩聲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了良好的演唱基礎。還可以采用聽唱結(jié)合的方式,學生唱一個聲部時,用琴伴奏另一聲部;或是遇到音程跳躍大、節(jié)奏不規(guī)整、變化音出現(xiàn)等情況,教師可適當用鋼琴伴奏提示;或老師范唱一個聲部,用琴伴奏另一個聲部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的聽、唱能力,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感受合唱的效果。
可見,多樣化的練唱方式,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和聲的美感,也能提高整體的二聲部合唱水平和能力,興趣更持久。但無論是哪種演唱方式進行合唱,都要注意節(jié)拍的整齊,做到正確演唱自己聲部的同時能傾聽另一聲部。
總之,二聲部歌曲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度和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卻也是小學中高年級唱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們教師應尋求多樣化的練唱方式,努力完善合唱課堂,以激發(fā)學生合唱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合唱綜合能力,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步入真善美的音樂殿堂,讓合唱魅力融進每位學生的心靈。
[1]楊琤.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初探 [J].小學教學研究.2010.8:63-64
[2]閆詠靜.淺談合唱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J].東西南北.2011.1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