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王樓中學 劉連新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語文教學像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知識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可以看到世界的風起云涌,人生的悲歡離合,人性的純真美好。語文課應該最容易獲得學生的喜愛,但實際情況卻是許多學生并不喜歡語文課。究其原因,是語文課太“死”——陳舊的教學內(nèi)容,僵化的教學模式,古板的教學語言,這些都阻礙了學生的求知欲。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呢?
首先,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是活躍課堂氛圍的最基礎(chǔ)的學習動力和源泉。這樣學生才會興趣盎然,語文課堂才會生機勃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聽說讀寫競爭中展示自我,積極進取。教師要成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參與、敢想敢做的開放教學環(huán)境,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guān)系,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激活求學欲望,實現(xiàn)教學相長。
其次,輕松幽默的課堂語言是快樂課堂的潤滑劑。幽默風趣的課堂語言能讓學生在歡笑中領(lǐng)悟知識。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也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多用委婉句,少用命令句,讓學生從沉悶枯燥的課堂中擺脫出來,在歡笑愉悅中領(lǐng)悟知識,進入樂學境地。
現(xiàn)在實行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思路正是對教學環(huán)境有力的驗證,要求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預習新課內(nèi)容,結(jié)合導學案上的問題嘗試性自學,在課堂的前五分鐘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適時予以引導,落實以學定教。在之后進行小組展示活動中,由每組的小組長到講臺前進行講解,若出現(xiàn)錯誤時,其他組同學則可以糾正,老師必要時作補充講解,這樣讓出錯的學生印象深刻,讓糾正的學生有成就感。作為老師,要多以商量與啟發(fā)的口吻與學生交流,讓每位學生都有被尊重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充分地尊重學生,要把課堂的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這樣一堂課下來,不僅課堂氣氛活躍了,而且學生通過動腦掌握的知識會更牢固。
語文教學方法種類繁多,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是靠教師講解,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就是通常所說的講授法,它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二是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樂于學習,互幫互助,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方法。它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個問題,發(fā)表各自見解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民主教學思想,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法,都應堅持因材施教。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主地、活潑地發(fā)展。
教師不但要把教材用好,更要把教材用“活”。教師對教材鉆研的程度直接關(guān)系到教學質(zhì)量。只有熟悉課程標準,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內(nèi)化為自己的思想,將教材與生活接軌,與學生掛鉤,上課時才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才能做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因此,教師必須在準確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內(nèi)容,全面領(lǐng)悟教材所反應的知識點基礎(chǔ)上,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恰當?shù)?、有選擇的使用,才能設計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對于教材,我們還要有大膽取舍的勇氣,作為教師,或者說作為一個文本的閱讀者,有時讀過一篇文本后,內(nèi)心震動很大,會掀起心情的波瀾;然而有的文本,讀過之后,自己都說不清楚,摸不清文本的寫作思路,有一種隔膜感。對此,我們對自己深有體會的文本,就要深入地探討,引導學生一同去研究;而面對有隔膜的文本,就要大膽地放手給學生去學習,經(jīng)過學生的互相研討有可能會給教師以啟發(fā),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因此,教材要用“活”,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課堂活起來了,學生才有可能主動、大膽、活潑地展現(xiàn)自己。因此,語文教師更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大膽交流,要讓學生思維靈動,有自我見解,盡情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教師“滿堂問”和注重啟發(fā),到“學生問”和自我啟發(fā),真正地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這樣才不會讓課堂成為學生思想的“屠宰場”。教師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發(fā)現(xiàn)生成性的教育資源,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讓學生充分動起來,讓思想飛揚,讓教師和學生都找回丟失已久的“自我”,構(gòu)建起豐富的精神生活,讓課堂高效、精彩而又充滿活力。
如今的課堂沒有了慣性思維中的死氣沉沉,取而代之的是同學之間的“唇槍舌劍”,師生之間的“你來我往”,讓課堂變得異常熱鬧和活躍,本應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變成廣袤的大地和遼闊的藍天,變成師生間思維撞擊、對話溝通、合作交流的場所,讓學生在濃厚的人為氛圍中釋放自己,創(chuàng)造人生,享受成功。教師在課堂上非常突出地體現(xiàn)出引導的作用,旁敲側(cè)擊,循循善誘,層層深入,讓一個又一個難題迎刃而解。老師在備課中針對學生可能有的不同回答,準備不同的引導方法,力求學生盡快順利地說出心目中的答案,即使花上幾分鐘也是值得的。
以上僅是我在教育實踐中的一點粗淺認識和探討,如何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動起來,讓語文課堂活起來,還需要我們教師繼續(xù)實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