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來
本?!巴n異構”教研活動要求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的不同教師教授同樣的課程內容,通過教師間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式來呈現(xiàn)不同的教學效果。整個過程學校要求教研組落實說課、聽課、評課三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參與活動的教師課前交流切磋,優(yōu)化教學設計。特別是在課后,所有教師要積極參與,深入研討,最終形成明確的成果,力求總結出切合實際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爭取能夠摸索一種或多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模式,以期共同學習和實踐,最大限度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同課異構”活動的屬性決定了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能讓人感受到不同教師的授課風格?;顒恿η笤诒容^中展示個性,在鑒賞中尋找差異,在碰撞中生成智慧。
本次活動中,根據(jù)教學進度,筆者與L 老師選擇了《燭之武退秦師》的第二課時作為同課異構的授課內容。課堂上,L 老師熱情飽滿,課堂駕馭能力強。她的課堂設計開放、巧妙,特別是對“燭之武的游說藝術和燭之武形象的概括”上,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分組討論的前提下,各抒己見,在比較中概括出共識,形成共性與特性相結合的結果,答案豐富而又深刻。這種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較好地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人感覺自然流暢。整節(jié)課,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加強心靈交流,師生融為一體,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散,讓聽課教師感受到她真正用心引領著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徜徉,給人以美的享受。
相對于L 老師,筆者的教學設計更注重文言知識的積累和遷移。本節(jié)課在復習鞏固文言知識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通過文中重點文言詞句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探究“燭之武的游說藝術”。筆者認為,只有學生深入理解了文言知識,解決了“言”的問題,文言文的學習才能向更高一級“文”的方面深入。于是采用了“板塊式教學”的方法,就“燭之武的游說藝術”這一重點問題,要求學生首先自主研讀,找出圍繞九次提及“君”的句子,從翻譯詞句入手,深入理解燭之武“替秦考慮,不為己謀,離間晉秦聯(lián)盟,最終達到解救鄭國的目的”的游說技巧。
學生找出相關詞句后,分組討論,變換方式,用不同于燭之武的說法去勸說;同時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設了一個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情景問題——“母親不愿到祖父母家里去,你是如何勸說的?”讓不同的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智慧,達到勸說的目的。結果學生通過比較和切身體驗,真正體會到了燭之武說話的巧妙,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中詞句的內涵和作用。這節(jié)課,適當向課外延伸遷移,打破了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的僵化模式,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對所學重點詞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這種圍繞“文”的問題,借助對“言”的深入理解,從而最終解決“文”的問題的方法,不失為文言文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法。
事實上,新課程理念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并不沖突,語文教師應繼承傳統(tǒng)教學中的好方法,尤其在文言文教學上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引領作用,力爭引導學生在質疑的前提下,深入剖析重點文言知識,讓學生透徹理解,并由此帶動對課文內容的探究,使“文”與“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對于課堂教學,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無論采取何種方法,新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三維目標”是否落實才是評價的基本標準。通過這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筆者深刻體會到了課堂教學可以通過個性化處理來落實“三維目標”,正所謂殊途而同歸。當然,課堂教學又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方式自認為合理巧妙,但很多時候卻是當局者迷。授課結束后,教師往往還沉浸在自我滿足中,只有通過大家的共同研討,集思廣益,才能意識到自己設計的不足,才能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有所調整和改變。
“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使教師在“聽”“講”“評”的過程中總結經(jīng)驗,認真反思,結合同行的研討,進而取得比較一致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內在潛能,張揚個性,追求異中有同、同中求異的境界?;顒又校蠹覍處熃虒W方式的研討也帶動了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爭論,關于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主動性的表現(xiàn)形式,大家也有了進一步的探究。
通過此次活動,筆者根據(jù)大家提出的問題及對問題的分析,對自己的教學做了進一步反思,并及時加以改進和完善,真是受益匪淺。這種“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chǎn)生的不同教學效果。這樣的活動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了教師的教學個性,真正體現(xiàn)了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同時,“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不僅引發(fā)了參與者智慧的碰撞,相互切磋,取長補短,明顯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