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釧
文如其人是不假的,但一兩篇文章,只能反映一個人的一兩個側(cè)面,當不得真的,要想讀懂這個人的心態(tài),這個人的表象,是要看他幾萬字或十幾萬字的文集的,這一點,學生做不到,教師是要日積月累來做的。學生要一捧水,我們要做長流的清溪,不學無源,常學常新。好在高中語文就那么幾篇課文,涉及到的作家也就那么幾個,常在語文一崗,有的是時空,比的是耐力,沉潛下來,必有所成的。
打開一篇課文,除了看題,就是看圖了,看題如看眼,看眼知心,看圖知意,這是讀課文最快意的事情。目擊其物,以心擊之,你寫你的,我想我的。先由題想文,按圖索驥,看看我是作家,我能發(fā)揮到什么地步,這樣想著、做著,不知不覺,一路走下來,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且行且思中,與文學慢慢地有了一些緣分。
許多時候,當我們把事情當工作來做的時候,累!當事業(yè)來做的時候,美!作家寫得了文章,我們也能寫一些,當我們還沒被名人定勢之前,我們自己先在荊棘中摸索前行。走對了,開心;走錯了,警醒。況且,文章,本沒有什么對錯,你可以這樣做,我可以那樣做,我和作家想的一樣,一霎時,感覺自己原來也是作家的坯子,想的不一樣,自己也會提醒自己:這樣的題目原來還可以這樣做,作家就是作家,我們還是要多學的。
第一次看蘇教版高中語文中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柯靈)一文,心想,這類文章好寫,小時候,還寫過一首詩:“秋天到/落葉飄/像小鳥空中飛翔/似蝴蝶翩然舞蹈/秋天到/楓葉紅/如烈日驕陽似火/若火焰熊熊燃燒/秋天到/豐收好/看碩果掛滿枝頭/瞧田野一片金黃?!币矊戇^這類的記敘文,寫過游泳的歡笑,寫過捉魚的搔癢,寫過槐花的香甜和吃蜜蜂的趣事。長大了,人離開了家鄉(xiāng),心還惦記著往事,親人的身影常在眼前。多少次在夢里,夢到親人笑,親人哭,老人去,新人生,忘不了家鄉(xiāng)水,割不斷父母情……這都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啊。由己及人,想到了王維的詩:“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想到了《鄉(xiāng)愁》的意象:郵票—船票—海峽。想了這么多,真的提筆來寫,又不知從何下手了。
這樣想著,忍不住看起了柯靈《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原文,第一部分他寫了什么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不是論文式的給定概念,而是用古詩,講場景,說表現(xiàn),行文是那樣的自然,有意料中的,更有意料外的,讓人欣賞,也讓人產(chǎn)生新的聯(lián)想。接著在文章中寫了為什么會有鄉(xiāng)土情結(jié),“童年的烙印”“像春蠶作繭”“又像文身附體”,其中的語言,發(fā)散的思維,總讓人一睹難忘。
教學生,自己必須先做學生,這樣才能和學生想到一處,玩到一起,當我們這樣去做了之后,我們的許許多多想法,又何嘗不是學生的想法呢?
看古裝戲,見古人讀書搖頭晃腦的,那一股入情入境的味道,讓人著迷,書讀到這種境界,恐怕就是人們常說的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了。這樣讀書的人,他們是自己,也是作者了。這樣想著,再看高中的文本,總想透過文字看到作者的面目和內(nèi)心,然后,再看看作者其他的作品驗證自己的猜想。對了,欣喜;漏了,增補。在學用結(jié)合中,學生也跟著成了探究型的學生,他們每人讀一篇,一個班就是幾十篇,比教師一人讀,一人講更直觀也更熱烈。
睹著知微,從明顯的表象,推知到隱微的內(nèi)情,看作品是一個方面,看人物的介紹也是必須的,這一步最好放在最后來做,因為我們最易先入為主,先定位作者是個什么樣的,看文章是很容易貼標簽的。我們學習語文求的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而不是去做評論家,就是評論家,也是先有材料,后有定性的。
量化在前,定性在后,高中的學生,他們不是小學生,有的是悟性,透過一篇又一篇文章,再來分析人物,有的是憑借,談的是個性,你以這一篇為準,我以這一篇為準,匯總起來,憑著活生生的材料,就會跳出一個活生生的人。當我們這樣去學習文章之后,回頭再來思索必修教材中的內(nèi)容時,我們會產(chǎn)生忽有所得的靈感。
《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教學前,筆者把作者劉亮程《庫車行》《風中的院門》《一個人的村莊》中的部分作品分發(fā)給學生閱讀,請他們做些批注。初始閱讀,我們只談每人對所讀作品的點評,然后,才進入文本學習。作為教師,是要提前把課備足的,不然會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而不知所云,教學就是教與學的碰撞與整合。
《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是一篇散文,看了文章之后,才知道這篇作品的獨特之處。劉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中沒有過多的抒情,卻有很多的追問,追問感情為什么會產(chǎn)生,追問人與故鄉(xiāng)的情結(jié)是什么,追問變化的多少和根源。我們在讀作品時的一些觀感,別人又怎么看,我們可以作為一個參照,不必當真,關(guān)鍵是我們自己要說得有理有據(jù),這就是高中閱讀——個性化的閱讀。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不能孤立地看文,也不能孤立地看人,將文與人、教與學結(jié)合在一起才會進入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