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閱讀教學要使學生的閱讀面不斷擴大,將閱讀能力進行有效的提升。筆者認為,要想拓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就一定要緊扣文本,與此同時,還要盡可能地超越文本。那么,如何在閱讀文本的同時超越文本呢?
在《只揀兒童多處行》一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進入到教學重點的教學層面,讓學生將那些著重描寫兒童的段落勾畫出來,讓學生們反復朗誦,從中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生熟讀閱讀文本以后,教師可以以“走進冰心”為主導來進行閱讀拓展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搜集大量的冰心精美小散文讓他們來閱讀,學生們閱讀后,從中感悟精美的語言,教師再進行這樣的鋪墊以后,將冰心的“有愛有一切”的至理名言告訴學生們,這樣就比較自然地完成了文本閱讀和閱讀拓展的自然承接,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們對名言的理解會更加的透徹。
這個案例從根本上闡述了文本的重要性,以文本為根本出發(fā)點,將作者的其他的文章介紹給學生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對作者有了深刻的認識,還使自己的知識有了豐富的儲備,這也是通常意義上的基于文本,超越文本。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許多,例如《望月》一文,教師以文本為基礎,將文章中的情景和實際中教師和學生們的學習情景有機的融合入在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激發(fā)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情況。對于文本而言,它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如果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僅僅在教材的范疇,對于教材產生非常強烈的依戀,希望依靠教材的閱讀來實現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比較狹隘的。教師對教材過分的依賴,對于文本教學逐字逐句的解析、對于段落進行一層有一層的劃分,這樣就使文本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美,將課文原本的情感劃分得蕩然無存。
學習《白鷺》這篇文章的時候,文本里面有這樣一段描述:“在清水田里,時常有一兩只白鷺站著釣魚……”讀完這句話,在我們的腦海里就會有一幅十分生動的畫面浮現??梢詫⒂嘘P描寫白鷺的小文章先閱讀給學生聽,讓學生對白鷺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著讓學生們打開課文閱讀整篇文章,這樣就會讓學生對白鷺有了整體感知,一幅白鷺站立清水田的畫面就會在學生的腦海里呈現。還會加深學生對散文意境的理解,教師在學生對課文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以后,可以將課前給學生閱讀的有關白鷺的文章和本篇課文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們對白鷺的認識,從而將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穿插進去,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對文章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上述問題指的是在原文的基礎上拓展相關知識情節(jié),這樣可以使學生對課文的了解更加的深刻,對于課文也會有深一層的感知,學生的學習不單單了解課文內涵,還要學習課文的重要表達模式。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將拓展閱讀貫穿始末,在了解文本的基礎之上,加深文本內涵的拓展:或在重點處拓展,或在空白處填補,或在疑難處解惑,或在結尾處推敲,或在關節(jié)處比較。
在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這兩首古詩的時候,在對照課文的注釋將古詩的整體含義解釋給學生以后,讓學生們對兩首古詩的內容進行比較,學生會發(fā)現二者之間的關系,找到兩首古詩之間的因果聯系。在深入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教師又引導學生參讀陸游的《示兒》,深化感悟“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又一年”。教師引導學生對兩首古詩進行整體的閱讀,對古詩的意境再一次的感受,他們會發(fā)覺兩首古詩分別以憤怒開頭和以悲傷結束。從表面上看沒有什么關聯,但是從深一層的含義來探究,就會發(fā)現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都是表達憂國憂天下的情感。
在拓展閱讀的時候,不要只局限于課文的始末,可以從其他角度來進行展現,這樣可以將文本的深層含義有效提升。不同的教師對于相同的課文會傳授出不一樣的教學結果,這主要是由于教師的教學理念不同,對知識的拓展空間有所不同。在學習這兩首古詩的時候,教師將它們的內在潛質進行關聯,將古詩表達的主旨高效的融合在一起,通過拓展延伸在相同的地方找出不同,在不同的地方挖掘相同,從而將兩首古詩的中心意思展現得淋漓盡致。
教育資源的核心媒介是文本,文本還是思想情感迸發(fā)的基礎,所以教師一定要使用好手中的文本教材,將有關聯的文本進行高效的統(tǒng)一,讓學生在學習一種文本的同時可以得到更加廣闊的知識鏈接,進而超越文本,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