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然
(河北省三河市第五小學)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作為思維的驅動力,強烈的問題意識有助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學生頭腦中只有存在問題,才會主動去思考,才會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會積極去學習知識,知識的獲取對于他才有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非常重要。中國歷代的許多教育家,也都很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問”的主張,強調問題意識在思維和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是對學習中問題意識非??茖W而辯證的闡述。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詩中曾寫道:“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用十分生動簡練的語言概括了問題意識的作用。
可是,縱觀我們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卻不得不讓人憂心忡忡。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專利”。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jīng)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的思考,最終失去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更說不上創(chuàng)新能力了。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們的學生提問能力弱呢?李政道博士在復旦大學演講時,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中國古代講究做“學問”,而現(xiàn)在的學生,卻是在做“學答”。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采用單一傳遞、講授、灌輸?shù)姆绞?,忽視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學習方式。學生總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很少有個人發(fā)揮的空間。孩子們習慣了聽老師教授,老師們也習慣了讓學生聽自己講解。在這種教學活動中,老師們把一個個問題幫助孩子解決消化,孩子們也就沒有了問題,也就不再想還有什么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形成不愿思考,甚至不會思考,他們的探究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也就在“沒有問題”之中逐漸倒退甚至于走向泯滅。教師總認為,把學生教的都沒有問題,才算是成功的教學。實際上恰恰是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與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財富。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明確地闡述了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支配、控制、主宰學生,應尊重、鼓勵、指導學生自主活動,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文本既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憑借。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軸心只能是文本,教師的導問和學生的發(fā)問都應立足于閱讀文本,在文本的基礎上質疑、生成、拓展。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將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意識落到實處,顯得任重而道遠。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小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和氣氛。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尊重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在教學中“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學生答錯了允許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想好的允許想好了再答;允許提出一些奇思異想的問題。不論他問的問題質量如何都要給予鼓勵;對提錯問題的學生,不能批評,要啟發(fā)他用另一種方法去想,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傊?,只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就行。只有這樣,才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尤其是低學段的小學生,在研究小學生問題意識形成的因素中,我們知道既有內(nèi)在因素,又存在外在因素。小學生知識水平尚缺,還不會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僅憑教師短期的努力是收不到效果的。但外在因素卻能在教師有意識的培養(yǎng)下發(fā)揮作用。面對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阻礙了學生提問的可能性及學生的依賴性造成其不愿獨立思考的狀況,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的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避免過多給學生提供現(xiàn)成答案,而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于無形中產(chǎn)生學習興趣,跟隨教師在課堂中積極主動思考,做到全身心投入。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有問題意識,并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學生自己提出了問題,要想尋求問題的答案,自會積極主動地學習。
無論是誰,學習都是基于生活的,而問題的產(chǎn)生往往建立在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如教學《家鄉(xiāng)的橋》一課時,學生從課文中所了解到因為作者家鄉(xiāng)的小河多,所以小橋也多。正是基于這樣一個信息,有學生就提出:“為什么我們家鄉(xiāng)的河不多,卻也造這么多的橋呢?”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題目,顯然學生是由課文聯(lián)系了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問題意識非常的強烈。雖然問題與課文內(nèi)容沒有很大的聯(lián)系,但就是因為課文內(nèi)容而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維,而這個問題又是多么具有探究和討論價值。
綜上所述,問題課堂才是生命課堂啊!課堂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于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于情不自禁的、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直覺;來自于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只有經(jīng)歷這樣的感悟、體驗的過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錘煉、智慧的升華。讓精彩的問題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紐帶,讓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快樂。
當然,每一個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都是很強的,如何使那些不善言、不敢言的孩子,也能加入到這個充滿問題的隊伍中來,如何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基礎上,使他們的問題能力也有所提高,這是我們教師繼續(xù)努力和探究的方向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