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翠珍
(秦皇島市盧龍縣陳官屯鄉(xiāng)中學)
課堂教學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也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徑。尤其是語文教學,其豐富的人格教育內容為我們開展人格教育工作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么,如何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呢?
語文教學豐富的人格教育內容是零星地潛隱在一篇篇語文課文之中的。語文教師必須把人格教育內容挖掘整理出來,并融會于心,能夠達到以下三點:
1.準確。要教育學生,首先要自己能正確地領會,準確地把握,如《七根火柴》中無名戰(zhàn)士在犧牲前“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向正北方向”的舍生忘死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們腦海中,因為紅軍大部隊正遭遇著惡劣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黨更需要保存火種。使學生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對黨的事業(yè)無限忠誠。《生命的意義》則能激發(fā)青少年學生確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理解生命的意義。文學是人學,文風體現(xiàn)著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風尚,我們在授課時不要只從文學意義上去講作家作品,而要聯(lián)系學生實際樹立人格榜樣。如講朱自清時要介紹他反對帝國主義侵華政策,寧可餓死也不領“救濟糧”的堅貞民族氣節(jié)和強烈的愛國之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偉大的人格滲透到學生的潛意識中,成為他們自覺不自覺仿效的楷模。
2.深刻。有些課文內容較深,人格教育因素比較隱蔽,一時難以吃透,這就要求教師反復專研,潛心思索。例如,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魯迅棄醫(yī)從文中認為,要想救治國民首先要醫(yī)好他們的精神,而不是他們的身體,一般都能夠理解,但是如果我們都能聯(lián)系魯迅一生的經歷,聯(lián)系他對棄醫(yī)從文思想的轉變,對中國國民性的思考,聯(lián)系當今許多觸目驚心的社會現(xiàn)象來考慮,則我們對《藤野先生》中群眾不覺悟,樂于充當麻木的看客這一現(xiàn)象中所顯示出對舊中國國民人格上的缺陷的批判,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更感到培養(yǎng)現(xiàn)代健康人格的迫切。
3.創(chuàng)新。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這些課文或顯示了作者洞察人生的深刻哲理,或滲透著作者善良的人性,或表達出作者追求正義和真理的吶喊。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一代新人。語文教學要能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想象,激勵學生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新不是脫離原文的隨意生發(fā),而是在反復專研的基礎上獨具慧眼的創(chuàng)見。如對《變色龍》的教學,我們不能只滿足于分析奧楚蔑洛夫的幾次思想變化,滿足于使學生理解作品對沙皇統(tǒng)治下死氣沉沉的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而應該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分析奧楚蔑洛夫的人格特點,并進而引導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使學生領會到奴才人格與沙皇專制統(tǒng)治下的俄國社會現(xiàn)實的關系。這樣學生不僅感到奧楚蔑洛夫的可笑,更深刻地體會到這種奴才人格的可悲與可恥,從而更覺得自強、自尊的現(xiàn)代健康人格的可貴。
如果說通過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曉之以理”,那么通過審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動之以情”。審美陶冶作用于除語文認識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個性心理特征,即我們常說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這為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可以充分發(fā)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丑、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誘發(fā)學生感應的心靈,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這一功能的充分發(fā)揮,給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宜通過表情范讀或指導朗讀、生動描述或指導創(chuàng)造性復述、指導課本劇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藝術性的教學語言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激發(fā)情感,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體會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樂愛恨等豐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芭娜肭椤狈ㄒ呀洷辉絹碓蕉嗟慕處熣J同并運用于教學實踐。有位教師上《背影》一課,首先動情地講起了自己的父親,學生聽得入神感動,然后紛紛講起父親如何關懷、培育自己成長,全班沉浸在濃重的情感氛圍中。教師看時機成熟,水到渠成地進入了新課教學。我在講《背影》一課時,懷著對父愛的深刻體驗去動情地講授,學生們情緒受到沖撞,好幾個學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滾燙的淚。此時無聲勝有聲。我想,不用說教,把孝心獻給父母的觀念早已深刻在每個人的心底。
此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美進行再創(chuàng)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審美經驗與審美客體融而為一,在創(chuàng)造美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自身。學習《晉祠》,學生深深陶醉于祖國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此時教師出這樣一個訓練題:由對周柏唐槐的描寫展開想象,寫成抒情散文片斷。學生思路大開,有的想到古老的中華民族雖經滄桑卻生機勃發(fā),有的想到老年人飽經風霜又煥發(fā)青春,都很精彩。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只是成熟度和穩(wěn)定性不同而已。沒有個性的學生是不存在的。教師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愿望去塑造學生,而要根據(jù)學生自身的特點去造就人才,最大限度地考慮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滿足他們的要求,以求在學習活動中將自身的潛力發(fā)揮出來。
尊重學生還表現(xiàn)在要讓學生有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而且他的表現(xiàn)應該得到教師的充分肯定。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應有的權利,使他們能夠在一種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生活,時時處處感到自己存在和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p>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健康的人格,要講究方式方法,人格教育不能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一味進行人格灌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實際上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把教材中的無聲文字轉化成有聲文字,一方面增長學生的知識,一方面塑造學生的靈魂,完成“教導人,引導人、鼓舞人”(列寧語)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在滲透上下功夫,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