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高級中學 徐磊
從《周易》中的蒙卦到唐代韓愈的《師說》,無一不是對教學進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討,蒙卦卦辭解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就是先賢們對于教學模式的最初探討,他們認為“教”與“學”是兩個方面,并且當“學”的學生們向教師進行請教,教師才可以“教”——放在今天一樣很發(fā)人深省,只有積極主動地求“學”加上教師誨人不倦,初中英語的課堂積極性才會提高。
當今初中乃至整個從小學到高中的教學模式似乎都陷入了一個熟悉卻又奇怪的的圈子:上課時教師會十分賣力地給學生講解書本,給學生分析重點,給學生勾畫考點,然后在為學生布置課后的練習作業(yè)……這樣的教學模式里,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的職責盡得非常到位。韓愈在《師說》里對教師的職責作了這樣的敘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類似的論斷在孔子那里也有所表現(xiàn):“誨人不倦”。然而我們可曾仔細思考過一個問題——在這種教學模式里,學生的地位是什么呢?學生陷入了一個很被動的境地,他們似乎還沒有想過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去思考什么領悟什么,然而教師已經(jīng)思考得很周全,安排得很周到,學生也就在這樣細致的安排下漸漸習慣不去想,漸漸習慣不去琢磨,因而我在這里將這種教學模式稱為“教”—“受”的含義也正在于此,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教師在教學上的積極性比學生要大了太多,因此再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會經(jīng)常有教師抱怨,學生沒有積極性,學生沒有熱情。其實他們可能忽略了很多,比如這種模式下學生們已經(jīng)習慣了教師的主動,更加習慣自己只需要被動學習,那么所謂的熱情又從何而來呢?下面我們將探討另一種不同于此的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相信,然而我們可以仔細想一下在這種教學模式里教師和學生兩種角色的扮演是不是會比上面所述的要好一些?!吨芤住分袑τ诿韶缘慕忉屖巧较鲁鋈蕿槊?,這代表一種混沌未開的童蒙狀態(tài),當蒙之甚也,善惡不分,必致道德敗壞,此時應當痛懲,但不可延續(xù)。總體來說,蒙卦各個爻辭里面都強調(diào)一點,即教學者應當處于一種被求學者請教的地位,并且處于一種被求學者尊敬的地位。那么,為什么先哲們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呢?我們不妨試想一下,當學生已經(jīng)退去混沌未開、蒙昧至極的狀態(tài)時,他們已經(jīng)對需要學習的事物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個時候,如果他們對某事很有興趣,或是對學習
的某一點有疑惑時,就會激發(fā)他們找到答案的欲望——因為這種教學模式里并沒有手把手為他們安
排周到的教學者,因此如果他們有疑惑只有兩種選擇,不然放棄,不然自己想——想不通的時候就去請教教師。而這種興趣、這種欲望來源于他們的內(nèi)心,對他們的推動力是十分巨大的。當他們向教學者請教的時候,可以想象他們對于知識和最后結(jié)果包括整個解答過程學習的盡心,而且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習得的知識技能印象深刻,教師也能夠充分感覺到學生們的積極性和熱情,他們在教授的過程中也會更加愿意說得多一些、透徹一些甚至于傾囊相授。
初中英語和中考緊密聯(lián)系,又和小學的入門英語教學息息相關,那么如何做到在既能把握好教學重點完成布置好的教學任務下,又能調(diào)動課堂的積極性呢?
首先,將“教”——“受”的教學模式進行簡化。前文之中已經(jīng)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雖然其有弊端存在,但不可否認它仍有現(xiàn)實的較為積極的意義,比如如何應對考試,這是初中的學生們都將面臨的能夠進入到較好的還是較差的高中繼續(xù)學習的現(xiàn)實。而在臨考方面,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教師因為教學經(jīng)驗的豐富對于初中英語考試的重點、考點有著更為精細的把握。但是同時為了減小這種模式的弊端,需將其進行相應的簡化。
其次,將“叫”——“授”的教學模式進行擴大。這種模式對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求學欲有很大作用,而當學生們變得熱情積極,加上教師對于課堂氛圍調(diào)節(jié)的控制和適度把握,課堂積極性一定會有顯著的提升,不僅有利于學生們更深更愿意去自己鉆研,也更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傳授知識,調(diào)節(jié)課堂氛圍。
最后,將兩種模式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敖獭薄笆堋钡慕虒W模式和“叫”——“授”的教學模式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初中英語教學面臨的不僅是教授和學習,在應試教育的大范圍下,考試很多時候都會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而且我們還應當考慮到學生的求知欲是參差不齊的高度,也就是有些學生如果對他完全開放進行徹底的“叫”——“授”,只怕他永遠都不會再去學習。因而現(xiàn)行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應當將這兩種模式進行有機的結(jié)合,具體即體現(xiàn)在一種模式的簡化和另一種模式的擴大,做到兩者的有機統(tǒng)一。
夏麗.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