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我國自1987年明確提出主旋律電影的口號至今已27年。主旋律電影在上個世紀90年代經歷過輝煌,但是在步入新世紀之后情況急劇下降。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票房能達到3000萬的已屬佳作,例如《張思德》《云水謠》《東京審判》等。而同時期的商業(yè)電影票房前幾名都在億元以上,例如《天下無賊》《夜宴》《功夫》等等。主旋律電影依舊停留在依賴政府的“計劃時代”是個不爭的事實。大部分主旋律電影的投資、觀影、評獎等都圍繞政府展開,無法真正市場化。政府投資拍攝、行政命令觀看、政府設立獎項的“制作—發(fā)行—觀影”模式,使得主旋律電影缺乏對受眾的重視,缺乏對受眾的了解和研究,缺乏市場化的動力和急迫感,從而使得主旋律電影的宣傳效果不佳。以主旋律電影中的一大類型——英模電影為例來看,在代表大眾文化的網絡評價中,網民對英模電影“質疑、斥責、批判則不絕于耳,這一評論往往注重英模電影的觀賞性,從娛樂消費訴求評判電影”。[1]
從世界范圍來看,主旋律電影僅僅是中國對宣傳主流價值意識形態(tài)電影的特定稱謂,其實弘揚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片各國都有,并非中國獨創(chuàng)獨具。例如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愛國者》《巴頓將軍》等,雖然是商業(yè)電影,但主流意識形態(tài)濃厚且深入人心,因而商業(yè)化與主旋律之間應該構成“表述方式”與“精神內核”的關系。主旋律電影如果采取適當的表述方式,完全能夠獲得普通民眾的認可和喜愛,博得越來越高的利潤和民眾口碑。換言之,主旋律電影應該按照商業(yè)電影的標準去拍,按照商業(yè)電影的推廣模式去運作。實際情況是主旋律電影缺乏有效的目標受眾,不能很好地完成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任務。而主旋律電影負有宣傳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責任,只有完成了這個任務,才是合格的、成功的主旋律電影。
中國目前將商業(yè)化與主旋律影片完美結合的典型案例莫過于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這部被公認為是主旋律的影片依然取得了超過六億元的票房,打破了中國電影票房的多項紀錄,并且獲得了良好的口碑,這是其他主旋律電影難以企及的。除此之外近年來主旋律電影過億元的還有《集結號》《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由此可見,主旋律這個詞不應該帶有“高、大、上、假、大、空”等隱含義,也可以不讓受眾感覺到“說教”進而引發(fā)反感和排斥。所以,中國主旋律電影真正需要調整的,是電影傳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表述方式。這種表述方式是隨著受眾理解力、鑒賞力、期待視野的變化不斷變化的。因而當今社會主旋律電影需要采取商業(yè)化的經營方式,研究受眾的期待和觀影興趣,適當改變影片的宣傳教育比重,增加輕松娛樂的要素,以達到“潤物無聲”宣傳主流價值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
(一)中國主旋律電影商業(yè)化的前提:保持具有普世價值的精神內核。優(yōu)秀影視作品的思想主旨具有人類共通性,能夠在不同的民族、種族、文化傳統(tǒng)中引起共鳴和傳播。知名影視演員陳沖認為“能夠讓全球觀眾接受的‘全球故事’,都勝在‘對人心、對某一種人性的挖掘’”。[2]美國好萊塢商業(yè)電影的成功除去技術因素外,還在于講述具有人類共通性的故事,即美國的主流價值觀:人人生而平等,個人英雄主義等。這些美國的“主旋律”給全球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主旋律電影商業(yè)化表述同樣需要電影的精神內核。比方說愛國、愛家的價值觀念,這是所有人類共通的屬性。這些積極美好的信念需要一個具有普世意義的載體。這個載體需要從中國5000年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中去尋找、傳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忠孝節(jié)悌、禮義廉恥、克己奉公等仁愛精神具有寬泛的接受基礎。真正成功的主旋律電影,應該將想要宣傳的“主流意識”春風化雨般地傳遞到普通觀眾的心中。
(二)主旋律電影商業(yè)化的重要措施:改變表述方式,重視敘事技巧。以占據主旋律影片很大比重的英模電影為例分析。近年來有《鐵人》《錢學森》《楊善洲》多部知名影片。這類電影僅僅針對人物已被廣大觀眾所熟知的事件作為敘事對象。敘事過于紀實、平淡,缺乏藝術的擴展空間?!爸魂P注事實的傳播,必將使英模人物形象不再是在典型環(huán)境中產生的典型性格,而是源于生命本源的‘好人’”[3],影視敘事技巧則要求能夠調動觀眾的興趣,滿足觀眾的預期。顯然,主旋律影片在這一點上明顯欠缺。即使真人真事,同樣需要精巧的布局。這方面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將人性在機緣巧合之下的兩難狀況表達的淋漓盡致,其中懸念的營造和對人性的挖掘所顯示出來的細膩的敘事技巧,的確可為主旋律敘事提供一些借鑒。該影片中展現的關于“信仰”的思辨具有超越民族和種族的共通性??催^這部電影的人都會被女傭在現實與信仰沖突時,所表現出來的兩難與決絕所震撼。這種能夠震撼人心的東西,是人類共通的情感,所以具有感染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人民的力量,因而具有了傳播和被接受的可能。同樣,現實題材的主旋律電影也可以“不是從榜樣層面而是從信念、責任、價值觀、愛與理性等更普遍的層面”[4]去引導觀眾,通過設置誤會懸念,采用幽默等多種表述方式講述故事,塑造人物,展現人性的復雜與美好、人類的尊嚴和愛等等。
(三)主旋律電影商業(yè)化的重要技巧:明星制和商業(yè)運作。《集結號》《建國大業(yè)》《智取威虎山》等影片是市場化商業(yè)化前提下,主旋律電影取得絕佳宣傳效果的典范。因而,加大主旋律電影的商業(yè)化運作,針對受眾水平和特點定制影片非常必要且急迫。采用商業(yè)化的有效方式:如明星制、宣傳機制、重視影片畫面質感及后期效果等等。具體分析被稱為“主旋律商業(yè)大片”的《建國大業(yè)》,可以發(fā)現該片啟用了100多位明星,創(chuàng)造了當年多個票房記錄。主旋律影片中大規(guī)模邀約明星的方式,在當時引起普通民眾極大的觀影興趣。“在新浪網的一個調查中,有73.4%的網民表示,將‘會去電影院看《建國大業(yè)》’”。[5]而明星制僅僅是主旋律電影商業(yè)化的一種表述方式。韓三平曾明確指出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主旋律影片不能僅僅靠政府部門的政策文件,“主旋律獻禮大片不能僅靠全明星的演出陣容,而且要進行全商業(yè)的營銷手段”。[6]馮小剛同樣重視電影商業(yè)運作、市場營銷的重要性,曾明確表示電影的宣傳推介工作非常重要,“電影一定要用營銷的方式進行宣傳,僅電影《集結號》的宣傳費用就有5000萬之多”。[7]馮小剛認為電影是面向大眾的藝術產品,沒有商業(yè)電影和商業(yè)運作即沒有盈利,電影也就失去了投資和動力,因而影片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應該歸功于吸引廣大受眾的商業(yè)運作。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價值觀念日益多元的中國社會,民眾的電影審美期待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將商業(yè)化作為手段和前提,以優(yōu)秀民族文化作為載體和靈魂,可以有效擴大受眾范圍,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以提高主旋律電影的宣傳效果,促進主旋律電影在更廣泛的層面上贏得人民的喜愛。
[1]何祖建.國產英模電影傳播的生態(tài)視域透析[J].現代傳播,2013(3):80.
[2]李邑蘭.【2014威尼斯電影節(jié)】“有時候我們太怕不得獎”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中國人、中國片[EB/OL].南方周末,(2014-09-11)[2015-03-01]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092.
[3]何祖建,郭宇彤.英模電影的實證化思維[J].電影藝術,2014(3):77.
[4]宋維才.“英模電影”路在何方[J].電影藝術,2008(1):54.
[5][6]南都周刊.《建國大業(yè)》:一億沒問題,兩億沒把握[EB/OL].(2009-09-07)[2015-03-01]http://www.nbweekly.com/news/observe/200909/10485.aspx.
[7]程惠哲.《從甲方乙方》到《集結號》馮小剛電影的票房策略[J].文藝研究.200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