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婷是一位心中永遠(yuǎn)充滿希望的詩人,在十年動亂的異化的年代,她緊緊裹住自己的驕傲,深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進(jìn)行著對自我的反思;作為一位女性詩人,她深入探討女性的本體,從人的尊嚴(yán)和人的價值出發(fā),發(fā)表愛情的宣言,毅然否定數(shù)千年來壓迫女性的虛假陳腐的愛情觀;在人際關(guān)系緊張人性泯滅的日子,她呼喚人性尋找真善美,用無限的真情尋找理解和尊重;作為動亂年代的詩人她沒有僅僅嘆息和憂傷,而是勇敢地?fù)?dān)負(fù)起時代給予的沉重的責(zé)任,用她不屈的信念揚起理想的風(fēng)帆,她歌唱祖國,表達(dá)深切愛國主義情懷。
關(guān)鍵詞:舒婷;詩歌;自我;人性 ;愛情
1952年出生的舒婷,享受過共和國初期健康而質(zhì)樸的教育,感受過革命英雄主義的張揚,她青春美麗的年華又經(jīng)歷過動亂社會給予她的欺騙、愚弄、遺棄的生活。黑白顛倒、是非善惡的混亂圍困著她年幼的心靈。理想和現(xiàn)實難以協(xié)調(diào)的擱淺感中,她迷惘、徬徨,然后陷入沉重的思索和苦苦地追尋,她用她那顆敏感柔韌的女兒心感受生活、體味生活,深入開掘人的內(nèi)心世界,尋求內(nèi)心世界個性的豐富和完善,從外在世界走向內(nèi)心世界尋找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認(rèn)識自己,同時也尋找和認(rèn)識社會和人。正如徐敬亞所說“她以沉郁的詩,標(biāo)出了一條心靈的曲線,標(biāo)出了生活留給這一代青年的特定色彩和痕跡”。[1]
建國初期,由于在廢墟上建立一個共和國的大廈的需要,從半封建半殖民地深谷中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在統(tǒng)一的號令下舍棄個人某些愿望,服從一個偉大的建國目標(biāo),這歷史的規(guī)定,使億萬群眾高度集中于步伐一致的建設(shè)大軍與階級斗爭的鐵流里,張揚英雄主義,忘我為公的無私精神是五六十年代詩歌的主題?!拔母铩边@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把人各種事物固化在特定的模式上。一個時代,整個社會,用統(tǒng)一的聲音說話,統(tǒng)一的步調(diào)前進(jìn),這是強大的力量,同時也是對每一個體個性的摧殘。在這種缺乏“自我”的大環(huán)境中,舒婷勇敢地闖入“自我”的禁區(qū),“開拓心靈的處女地”,以振聾發(fā)聵的聲音“煽動新的背叛”,使女性復(fù)歸自然;用真摯善良呼喚人性,大膽記錄下人的心靈深處的脈動,公允地承認(rèn)人的價值與執(zhí)著的追求,體現(xiàn)了人世間最美的生命的光輝。
一、“自我”復(fù)歸的歌
舒婷尋找“自我”,首先尋找的是女性“自我”的復(fù)歸。女性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弱勢群體,女性解放是全社會的,因為女性一直以來是被壓迫的,是義務(wù)的象征。而中國在“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的封建等級鏈條的指導(dǎo)下,女性被壓在社會的底層,女性成了工具,義務(wù),奴隸,唯獨沒有女性的“自我”。封建統(tǒng)治者用“三從四德”束縛女性仍不肯罷休,還要在她們?nèi)崛醯募缟蠅荷铣林氐氖^牌坊,于是貞女坊、節(jié)婦坊、烈婦坊……被豎起來了,來“獎賞”她們的為婦之德。于是青春年少的女性用自己如花的年華,用生命換取別人不關(guān)痛癢的肯定。而所有牌坊中照耀人眼目的,無疑也是最沉重的就是“神女峰”,它把女性的義務(wù)推到了極限,把女性的人性抹殺殆盡。“神女峰”無論源自何處,都是千年佇立遙望癡情不改的女子象征,人們歌頌她的堅貞,把她推崇為女性道德的典范,她從一而終,翹首以盼,等待遠(yuǎn)去的丈夫——也許為仕途,也許為征戰(zhàn),然而一去不歸,而堅貞的妻子變成了石頭繼續(xù)守望?!吧衽濉迸惒蕘辛⒃谌藗兊男闹?,可它仍然是一座石頭牌坊而已,不過它經(jīng)過粉飾,得到了更多的贊揚,它占盡榮光是因為人們共同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只不過沒有一個清醒的人想過她的得到和失去究竟哪一個更多。
直到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舒婷游覽長江時以女性敏感體人的心體味到了其中的苦痛。舒婷游覽長江的八十年代,正是中國“三中”全會后,政策寬松,思想解放,各項事業(yè)逐漸走向正規(guī)的時期。沐浴在民主氣氛享受做人權(quán)利的舒婷對“神女峰”的遭遇深為同情和憤懣。善良的詩人陷入深思,認(rèn)清“神女峰”只是一個“美麗的夢”,它雖然披著霞光異彩,也不過是迎合封建道德的一個犧牲品。用自己鮮活的青春為封建道德作廣告。“神女峰”用眾多的炫目光環(huán)蒙蔽了人們的眼睛。舒婷是睿智的,她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夢幻般的“神女峰”是虐殺女性情感的價值的柔軟而美麗的枷鎖,它剝奪了女性人本的特征。舒婷看清了“神女峰”下那青春里無花無語,生不如死,宛如行尸走肉的女性的悲劇命運。
舒婷并不滿足于憐憫、同情,而要為女性呼吁,號召女性解放。于是“沿著江岸/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神女峰》)是舒婷作為女性喊出的時代最強音。舒婷不要華彩的光環(huán),因為它是女性由“人”變成“石頭”的催化劑,而人心是不能真的變成石頭的。作為女性的舒婷是能深切體會到“神女峰”背后的辛酸的,她知道這是真正的悲劇,她也深知,更可怕的是,這種封建意識已經(jīng)過代代傳遞成為一種意識團(tuán)沉淀在人們頭腦中了。魯迅先生曾痛斥封建禮教的“吃人”,他犀利的筆刻畫出祥林嫂的悲劇?!吧衽濉钡墓饷⑷灶B固地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現(xiàn)代社會仍繼續(xù)影響著女性“自我”的發(fā)展和追求。女性仍然無法擺脫自己的從屬地位,妻子——丈夫——事業(yè)。“以柔弱而多情的雙臂/支撐起我十二平方米的屋脊”。(《寫給我的和我同時代的人的妻子》)。女人把“自我”放置一邊,不遺余力地支持丈夫的事業(yè),把丈夫的事業(yè)看作自己的榮光,仍然是“夫貴妻榮”的封建愛情現(xiàn)代社會的上演。(不要說當(dāng)今社會女性因為喪失自我落得悲慘結(jié)局了),舒婷銳利的目光識破了“神女峰”的虛偽和殘酷,她因同情而深思而煽動背叛,旨在鼓勵女性找到做人的尊嚴(yán),找回迷失的“自我”,她鼓勵女性起來追求靈與肉相結(jié)合的愛情,追求真正的幸福。這在當(dāng)時封建意識還較為濃郁的中國,舒婷煽動這種背叛無疑是需要勇氣的;她的“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的吶喊聲無疑是振聾發(fā)聵的。
《神女峰》從女性的本體分析探索女性的痛苦與歡樂,把世世代代男男女女傳頌的《神女峰》的故事徹底推翻。把沿襲幾千年的封建主義愛情觀、女性觀徹底否定,引發(fā)女性覺醒,重新塑造女性“自我”的人格。
舒婷認(rèn)為女性,必須是“自我”的,具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尊嚴(yán),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女性首先要從匍匐在地的藤變?yōu)橐豢煤湍行酝瑯油Π蔚臉?。女性是和男性一樣獨立的個體,和男性一樣對自己的事業(yè)不停歇的追求,“摸索著往上攀登/永不疲倦”。(《黃昏星》)和男性互相致意互相扶持,共同實現(xiàn)人生理想,既有“想也想不夠,說也說不出”的憂傷的苦痛,又敢于和男性共同承擔(dān)“歡愉與悲痛”的人生。
但舒婷絕不否認(rèn)男女兩性的性別差異,男女兩性互助相攜形成人類社會的完美組合。女性柔韌,男性陽剛。女性在社會立足,在職場打拼,在奮斗與前行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但女性仍需“要有堅實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頭;/需要一雙手,來支持最沉重的時刻。(《中秋夜》)這是女性柔弱的一面,而恰恰體現(xiàn)了女性豐富的情感,充滿人性美。
總之,女性作為獨立的個體,追求自己的人格和尊嚴(yán),在實現(xiàn)和男性共同的人生價值時使生命閃光,在和男性的共同進(jìn)步中和男性建立和諧、甜美、成熟的愛,在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同時,獲得自己美麗的愛情,用木棉“紅碩的花朵”和橡樹的“銅枝鐵干”共同挑起一片藍(lán)天!
舒婷不僅僅思索女性價值和尊嚴(yán),更是在不懈地關(guān)注人性中的真善美。
二、對人性的呼喚
舒婷以自己的低吟淺唱歌唱著真情的人生。她把人性放在第一位,用她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進(jìn)行創(chuàng)作,舒展人的個性,展示多層次的心理行動,提出人的五彩的要求,顯示人的繽紛的性格,用真情的人生之歌喚醒人們的思考。
舒婷否定脫離人群的孤單,認(rèn)定這是人的悲劇,人是感情豐富的個體,行動受情感的支配;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個體,歡笑和眼淚共同組成豐富的人生。七仙女之鐘情于董永,三圣母鐘情于劉彥昌,這些仙人舍棄天堂的不朽是因為她們憎惡那個世界的無情,她們向往的是人間真情的樂趣,而嫦娥舍棄人間的歡樂,換來千年的寂寞,舒婷是不贊成的,她惋惜:“你偏不顧一切,投向/不可及的生命之淵”,(《奔月》)她擔(dān)憂:“即使月兒肯收容你的背叛,/猶有寂寞伴你千年”,(《奔月》)這永生的生命,它只是一個“美麗的弱音”。
舒婷尊重人生的真實,“要歌唱你就歌唱,要哭泣你就哭泣”,愛就大膽地去愛,恨就分明地恨。反映于她的詩不粉飾生活、不勉強感情、不扭曲靈魂。首先表現(xiàn)在吟詠愛情上,其情其意充滿溫柔、純潔、甜愁、大膽、熱烈。舒婷把“我愛你”三個字用貝殼嵌成一行七彩的題詞,讓“所有走過這里的人/都染上無名的相思”。(《“我愛你”》)她寫盡愛情中的各種心境與情狀,戀人間沾著淚水的悠悠思念、等待的纏綿,久別重逢的歡樂、甜蜜的約會,堅貞的山盟海誓等等,舒婷通過人世間最真實最美麗的情感——愛情揭示人性中的真美。
舒婷懂得人是需要互相扶持、同情、理解的,所以她及時伸出手去把溫暖和愛注入友人的心田?!叭绻闶腔?,我就是炭”,(《贈》)用自己生命的燃燒使另一個靈魂光亮,這里包含著多少人間真情!舒婷溫柔地輕輕地牽引讀者那一顆晶瑩的心,在春天的白樺林里,向生活與感情的幽徑踏去;夜鶯的囀鳴,伴隨人在甜美的月色中沉醉,令人體驗到人生的甜美……
母愛是博大深遠(yuǎn)的,孩提時代“為一根刺”盡管向母親哭喊,這是最真實不過了。而在異化的年代“戴著荊冠,我不敢/一聲也不敢呻吟”,(《呵,母親》)我們不難理解對母親“甜柔深謐的懷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聲的古井”。(《呵,母親》)這是最真摯的拳拳女兒心。舒婷深深懂得完美的人生植根于土地、祖國,“我的全部感情/都是土地的饋贈”。(《饋贈》)于是她用父親給我“無涯無際的夢/母親給我敏感誠摯的心”。(《土地情詩》)耕耘著她的“心靈的處女地”。日夜“向土地傾訴著/永不變質(zhì)的愛情?!保ā锻恋厍樵姟罚┦骀迷趯ふ摇罢妗钡娜松耐瑫r,撥響“善”的琴弦,“喚醒人的思想,向一切/尋找最高的美”。(蔡其矯《生活的歌聲常石砧林》)
舒婷對人生真情的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理想勾畫不是一時沖動,心血來潮,她深知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愛護(hù)、關(guān)心,這是歷史的指向、社會的中堅、人之歸宿。她憎惡“四人幫”時代人整人的封建專制的獸性,企圖“從獸性底中間找出人性來,因為發(fā)揮人性是做人所必具的條件”。[2]她信服馬克思的名言,“我們現(xiàn)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關(guān)系是一種人的關(guān)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交換信任”,[3]馬克思主義是從人類歷史這一具體對象的研究為出發(fā)點而產(chǎn)生的。構(gòu)成人類歷史的首要條件是“人的存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舒婷是本著關(guān)注人的原則,還人一個真的、善的、美的理想。
舒婷并沒有渲染在“小我”的情感漩渦里一味吟哦,她的視野越過朋友、愛人、父母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領(lǐng)域,體現(xiàn)了她
三、拳拳赤子的心搏之聲——愛國
舒婷用她那敏感,細(xì)膩的女兒心反映和折射生活,執(zhí)著地彈奏著一個逐漸上升的主題:把自己懷抱的惓惓深情,奉獻(xiàn)給至愛的祖國母親和土地。她的詩里,有著沉淪的痛苦,蘇醒的歡欣。
舒婷的童年沐浴在建國初期和煦的陽光里。共和國初期健康而質(zhì)樸的教育培養(yǎng)了她單純的理想主義精神和堅強的英雄主義氣質(zhì),形成了她生活的“支點”,并以此去理解生活,開始人生的跋涉。她用她那顆純潔善良的心憧憬未來、希望和信心。而當(dāng)這一切美好被“文革”突然間打碎,社會秩序嚴(yán)重混亂,人們的心理一下子失去了原來的平衡,生活的準(zhǔn)則一下子失去了原先的方位,黑白顛倒的混沌使她措手不及,隨之而來的迷惘使她陷入噩夢的困擾。在那個年代,真理和正義割斷喉管,真善美的事物被毀,整個社會像被籠罩在無邊的黑暗中。文革初始階段的狂熱迷信冷卻至最后消失了,接下來是無限的惆悵、迷惘,現(xiàn)實與理想脫節(jié),總是那么的不和協(xié),希望近在眼前而難以實現(xiàn),她無限惆悵地嘆息“一只小船/不知什么緣故/傾斜地擱淺在/荒涼的礁岸上”(《船》)這不明原因的擱淺使詩人困惑,也無奈地追問“為什么滿潮的海面/只在離它幾米的地方,/然而咫尺之內(nèi)/卻喪失了最后的力量”。(《船》)理想和現(xiàn)實只有一步之遙,然而卻只是無望地注目,這怎能讓人平靜,不平衡的生活帶給詩人不平靜的心情,正反倒轉(zhuǎn)的生活使詩人悄悄地尋找答案,對生活的感悟越來越深,詩人直白地宣稱:“大?!兓纳?生活——洶涌的海洋”。(《致大?!罚?/p>
“在那些日子里,‘1/2+1/3=1/5的教師比比皆是,而我連一名民辦教師也爭取不到?!盵4]這就是生活,黑暗冷漠的現(xiàn)實世界使詩人由迷惘轉(zhuǎn)而進(jìn)行沉重的思索,悄悄反思“文革”走過的道路,漸漸覺醒。詩人一面稱頌大海吞吐日月的博大胸懷——“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贊嘆/大海的夕陽/招惹多少詩人溫柔的懷想”(《致大海》)海是浩闊的,同時海也是險惡的“多少行在海灘上留下的足跡/多少次向天邊揚起的風(fēng)帆/都被海濤秘密/秘密地埋葬。”(《致大?!罚╇y道真理就這樣被抹殺,光明就這樣被遮蔽。詩人清醒地意識到,“雖然你的波濤/能把記憶滌平”,但“還有些貝殼/散在山坡上/如夏夜的星”。(《致大海》)這是暗夜中的光亮,無論多么險惡,黑暗,也是難以遮蓋的,這微弱的星光照亮了人灰暗的靈魂,它將點燃反判的火炬,“推翻一道道定義/打碎一層層枷鎖”,(《一代人的呼聲》)使“勇敢的人/如暴風(fēng)雨中/疾飛的海燕”,(《致大海》)追求真理,追求光明。
嚴(yán)峻的生活曾使詩人彷徨,但并沒有阻止詩人追求真理與光明的腳步,經(jīng)歷了痛苦的掙扎,經(jīng)過煉獄般地煎熬,終于理清了思路,痛定之后的歌唱是更有力的——“理想的光輝”(《遺產(chǎn)》)隨著祖國變革的深入和對十年浩劫思索的逐漸透徹,舒婷以及她所屬的那一代人走過的悲劇般的道路,終于清醒地認(rèn)清了現(xiàn)實,《一代人的呼聲》唱出了舒婷們醒奮的歌:“我決不申訴/我個人的遭遇/錯過的青春/變形的靈魂/無數(shù)失眠之夜/留下痛苦的回憶/我推翻了一道道定義/我打碎了一層層枷鎖/心中只剩下/一片觸目的廢墟……/但是,我站起來了/站在廣闊的地平線上,/再沒有人,沒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薄暗?,為了孩子們的父親/為了父親們的孩子/為了各地紀(jì)念碑上/那無聲的畫面/不再使我們的眼睛無處躲避/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對我們留下的歷史猜謎;/為了祖國的這份空白/為了民族的這段崎嶇/為了天空的純潔/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從這首詩的氣勢,我們不難讀懂舒婷覺醒后的悲憤和勇挑重?fù)?dān)的決心。歷史的烙印有多深,詩人激起的心理反應(yīng)就有多強烈,她和他們這一代人從痛苦中重新挺直胸膛唱出了他們的覺醒之歌,同時,把責(zé)任的重?fù)?dān)放在了他們自己的肩上。
舒婷說:“這種覺醒是什么呢?是對傳統(tǒng)觀念產(chǎn)生懷疑和挑戰(zhàn)的心理。要求生活恢復(fù)本來面目。不要告訴我這么做,而讓我想為什么和要我怎么做。讓我們能選擇,能感覺到自己也在為歷史,為民族負(fù)責(zé)任?!盵5]當(dāng)一切明朗化時,舒婷終于驕傲地宣布:“這個世界/有沉淪的痛苦/也有蘇醒的歡欣”(《致大?!罚┻@歡欣的覺醒使詩人更多地考慮國家民族的命運,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zé)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八麄冊谔焐?愿為一顆星/他們在地上/愿為一盞燈/不怕顯得多么渺小/只要盡其可能?!保ā东I(xiàn)給我同時代的人》),舒婷以他們一代人的形象表達(dá)了他們的心愿,他們愿意發(fā)光放熱,愿意為“星”為“燈”成為光明的化身,成為普羅米修斯的繼承人,自覺地把自己和祖國、人民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也許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薄耙苍S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喚/我們沒有其他選擇”(《也許》)。
雖然舒婷哀傷自己青春的失落,感慨國家和民族的失落,然而她不甘心這種失落,她不懈地尋找人間真情,呼喚流失的人性,發(fā)出她凄婉憂郁的詠嘆。因此,舒婷詩中有迷惘卻閃爍著希望的光芒,深沉的吶喊透著“美麗的憂傷”,不懈的追求理想,像驟雨中的百合花,充滿樂觀、自信、理想,使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信念、自信,充滿了活力。煥發(fā)著生命的光輝!
注釋:
[1]徐敬亞.崛起的詩群[M].同濟大學(xué)出版社,1989:214~215.
[2]康白清.《新詩之我見》見《中國現(xiàn)代文論選》.
[3]馬克思.“一八四四年經(jīng)濟,哲學(xué)手稿”.
[4]舒婷.生活、書籍與詩.福建文學(xué),1981(2):20~22.
[5]舒婷.生活、書籍與詩.福建文學(xué),1981(2):20~22.
參考文獻(xiàn):
[1]舒婷.舒婷的詩[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11(1).
[2]舒婷.以憂傷的明亮透徹沉默.福州:當(dāng)代文藝探索,1985:32~35.
[3]徐敬亞.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群大觀[M].同濟大學(xué)出版社,1988,9.
[4]姚鶴鳴.文學(xué)概論精講[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12.
[5]陸貴山.中國當(dāng)代文藝思潮[M].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2,6(1).
[6]王珂.八十年代先鋒詩的生存境遇及演變態(tài)勢透視[J].中國現(xiàn)代、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
[7]徐榮街.二十世紀(jì)中國詩歌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5(1).
[8]羅振亞.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史論[M].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 2002,12(1).
作者簡介:高雅琪,女,漢族,遼寧葫蘆島連山人,大連育明高中二年學(xué)生,研究方向: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