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錦 葉正茂
摘要:從社會性別視角研究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個性,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筆者通過個別訪談的方式,采訪了5位農村初中留守兒童。訪談中發(fā)現(xiàn):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在“性別角色認同”“學習動機”“情感支持”“自我認識”“人際交往”和“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針對這些差異,筆者提出了縮小社會性別差異的舉措,以期對中學階段留守兒童的個性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社會性別差異 農村初中 留守兒童 個性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在農村地區(qū)因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撫養(yǎng)、教育和管理的,年齡在18周歲以下的孩子。[1]這些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正處于融入社會的重要時期,由于父母進城打工,無法帶他們在身旁,造成他們與父母的親密聯(lián)系減少,導致心理出現(xiàn)問題。為此,諸多專家、學者對留守兒童心理進行了研究。楊素蘋指出:因為缺乏良好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留守兒童的心理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比如:任性、抑郁、冷漠、膽怯和優(yōu)柔寡斷等問題。[2]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相較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人格發(fā)展上問題更多,人格更內傾,遇事更易緊張,更善于掩飾自己的內心,在留守男童的身上表現(xiàn)更為突出。[3]初中學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感覺一般;他們的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均與心理健康有顯著性相關。
分析以往的文獻發(fā)現(xiàn):過去的研究注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受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等較寬泛的方面,缺乏進行深入挖掘的細節(jié)研究,比如很少從社會性別視角來研究他們的個性。社會性別,是指人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與其生理性身份相符合的人格特征和行為方式,即以社會性的方式建構出來的社會身份和期待,是社會文化形成的對男女兩性及兩性關系的期望、要求和評價以及行為方式的綜合體現(xiàn)。[4]對社會性別的研究,既促進了個體在兒童時期的社會化,又明晰了男女兒童在社會性別上的差異,為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章試圖從社會性別的視角,重點研究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個性的不同,并加以分析,以期為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個性研究提供實踐支撐。
一、研究方法
研究以個別訪談為主。因訪談的話題是以主觀性問題為主,需要受訪者能較準確地理解并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選取的受訪對象年齡在13~18歲之間。此外,考慮到金堂縣是成都市留守兒童人口最多的區(qū)縣,在那兒選取留守兒童進行訪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結合上述受訪者年齡和所在區(qū)域,此次訪談對象為四川省金堂縣13~18歲之間的農村初中留守兒童5名,其中兩男三女。
二、研究發(fā)現(xiàn)
通過訪談五位初中學段的農村留守兒童,發(fā)現(xiàn)他們在“性別角色的認同”“學習的動機”“情感支持”“自我認識”“人際交往”和“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
1.性別角色認同
眾所周知,兒童社會化離不開家庭這一重要場所。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一旦家庭在親密度和適應性等方面出現(xiàn)異常,尤其是家中父母與子女親密度嚴重缺失、家庭中角色不合常規(guī),很容易造成父母與子女溝通上的裂痕,嚴重者子女會不告而別或出現(xiàn)較嚴重的心理問題。[5]訪談中發(fā)現(xiàn),外出打工的父母喜歡同留守男童溝通,但主要側重于學習成績與生活狀況的交流,與孩子的親密感遠不如非留守兒童的家庭。此外,留守女童普遍反映:“大人們常常說,女孩子要賢惠,要會做家務,成績差點不要緊”。而留守男童則說:“爺爺、爸爸常常教導我,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兒膝下有黃金。男子漢就應該頂天立地。男子漢不會做家務不要緊,但要成績好”。由此可見,相較于留守女童而言,人們對留守男童寄予厚望,這種高期待造成男孩比女孩承受更多的壓力。
2.學業(yè)期望與動機
因為外界對男女生的性別角色認同度不同,造成了家庭對留守男童和女童的學習期望有所不同。訪談得知,家長對男孩在學習上有較高的要求,希望他們讀書成績好,考上好的大學,畢業(yè)后找份好工作;而對女孩在學習上不作任何要求,但生活上必須能獨擋一面。由于家長對留守男童和女童的期望不同,導致他們有不同的學習動機。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動機,帶來了留守男童比女童更大的學習壓力。
3.情感支持
美國人Michael Gurian側重于研究對男孩的教育,他認為:一個孩子是否健康成長取決于小家庭、大家庭和第三家庭之間的協(xié)調程度。其中,小家庭成員包括撫養(yǎng)孩子的爺爺奶奶、婆婆外公和爸爸媽媽,大家庭成員包括親屬、老師等,第三家庭包括政府、相關機構及有影響力的社區(qū)等。[6]因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祖父母教育能力有限,造成小家庭教育缺失,且小家庭與大家庭、第三家庭的整合有限,導致了留守兒童獲得的情感支持少,與父母的關系疏遠。
眾所周知,在初中學段,學生先進入青春前期,再進入青春期。在青春期,出現(xiàn)了第二性征,使得初中男孩和女孩都開始關注自身,尤其是關注自己身體急劇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正向和負向的情感體驗。因為初中學段女生比男生身體發(fā)育要快一年左右,所以在學校、家庭生活中,女生比男生更易于感受到由身體發(fā)育帶來的消極情感體驗和困擾。而父母在外地打工,代理監(jiān)護人提供的情感支持有限,致使留守女童的情感問題難以有效緩解,造成留守女童的情感支持缺乏,心理脆弱、自卑,心理上感覺更孤獨。
4.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指從種視角看待自己,評析自己的優(yōu)勢、劣勢等。這種認識強調與他人的互動發(fā)展。[7]因此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爸爸媽媽、朋友、老師等對個人的接納程度,直接影響對個人的自我認識。
訪談發(fā)現(xiàn),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兒童失去了很好的監(jiān)督,造成學習成績的下滑,并受到老師批評,致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嚴重影響,自我認識水平偏低,總認為自己沒人疼、沒人愛,是個孤獨的人。比如,有留守女童談到:“我覺得自己長得不漂亮,成績又不好,所以爸爸媽媽不愿管我,要遠走他鄉(xiāng)……”。相較留守女童而言,留守男童的自我認識水平要高些,對自我的肯定要多些。比如,有留守男童反映:“有時我會感到憋悶,因為爸媽遠在他鄉(xiāng)。但有時我會很自信,因為我的成績好,爺爺、奶奶、老師都夸我聰明!”
5.人際交往
父母打工在外,與留守兒童的聯(lián)系、溝通少,造成了留守兒童缺乏心理關懷,寧愿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他人進行人際交往,尤其是與長輩的交往,表現(xiàn)出內心封閉、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訪談中發(fā)現(xiàn),因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留守女童常常被要求做更多的家務活,而且家務活必須做好,倘若做不好,代理監(jiān)護人還要責罵她們,造成她們在人際交往中顯得不夠自信。而對于留守男童而言,他們與留守女童有著截然相反的待遇,他們的行為常常被代理監(jiān)護人包容。比如:留守女童談到:“成績不如意,老師不喜歡我,而管我的爺爺對此無所謂。見家人對我的成績漠不關心,心情郁悶,更不愿講話了。”而留守男童則談到:“回家后,和爺爺奶奶談話很少。盡管如此,爺爺奶奶也不會罵我,催促我做家務,而是由著我的性子,我想干嘛就干嘛。所以,我常常在放學后,同院子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直至吃飯?!?/p>
6.自控能力
陳希寧等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8],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容易造成他們的不安全感,對周圍他人有防備和敵對心理,這種心理的一個主要表現(xiàn)是喜歡攻擊他人、容易沖動、自控力弱。訪談發(fā)現(xiàn),初中留守男童在敵對和心理不平衡上比女生更強烈。有留守女童談到:“父母外出打工,生活上沒了對父母的依靠,有時會很難過,常常在夢境中夢到和他們一起吃飯、交談、逛街,但一覺醒來,才發(fā)現(xiàn)是南柯一夢。于是,我會努力地調解自己,因為我知道,我們的安逸生活是用爸媽的辛勤工作換來的。我唯有好好學習,才能報答爸媽的辛勤付出?!倍羰啬型瘎t說:“看到同班好友有賽車可騎,我也想要。我找爺爺要錢買賽車,爺爺不同意。說爸媽外出打工,掙錢不易,不能買。我一聽這話,心中就來氣。好友有車,為什么我就沒有車?”
三、研究結論
從社會性別角度看,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個性上有差異。從學習動機、所獲得的情感支持、對自我的認識、人際交往等方面看,初中學段的留守女童比男童存在更多問題。因為男女有別,留守女童無法獲得代理監(jiān)護人的大量情感支持,不能像留守男童那樣獲得較多關注。由于處于弱勢地位,她們更加缺乏自信,對自己的評價不高,人際交往欠佳,在學習、情感、自我認識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雖然初中學段的留守男童在上述方面優(yōu)于留守女童,但在對性別角色的認同、自控能力,對親人的關心、體貼方面不如留守女童。為此,家庭、學校、社會在關愛農村初中留守男童和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個性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家庭監(jiān)護人應加強與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溝通、交流
外出務工的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父母應加強與孩子的聯(lián)系。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父母可通過打電話、發(fā)短信和E-mail等方式多與農村初中留守兒童進行親情溝通,創(chuàng)造彼此交流的機會,提高關心的質量,彌補因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尤其在對處于青春期的留守女童的教育上,應該關心她們的心理,給她們更多的自信心。此外,代理監(jiān)護人也應多與留守兒童交流,對其正面引導。應本著民主、平等的原則與留守兒童相處。尤其不能太寵愛留守男童,也不能對他們的行為放任自流。此外,不能打罵留守女童,應更多地賞識她們,幫助她們克服自卑,使其變得陽光、自信。
2.學校應樹立男女平等的理念,重點關注“青春期教育”
我們提倡的男女平等,不是指男女讀書、學習、生活一個樣,而是指在尊重男女生理性別有差異的基礎上,消解社會性別的不平等待遇。比如,從教育角度看,真正的男女社會性別平等,不是僅僅停留在讓女性和男性一樣,接受與男性一樣的教育,而是讓女性的精神與身體一道,一起進入教育領域。[9]因而,教師要有先進的性別平等的理念,用科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對初中留守兒童而言,男女生的巨大變化和不同源于青春期。青春期是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該階段,留守兒童的生理發(fā)育迅速且比較成熟,性意識已開始萌動,而他們的心理未成熟,處于既想離開大人又想依賴大人的矛盾狀態(tài)。為此,對初中留守男童和女童科學地“因性而教”十分重要。特別要對留守女童進行科學的性教育,傳授避免性騷擾和性侵害的方式、方法。對留守男童而言,應引導他們了解自身的生理構造,注重對其實施性道德教育,告訴他們與女孩相處的邊界,讓他們明白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不能做。
3.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應關愛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尤其是留守女童
社會既要按照國策確保男女平等,又要站在社會性別的角度客觀、理性地看待當今社會中存在的性別偏見,并對其進行清理。同時擬定相關制度保障留守女童與男童一樣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受尊重權利,以促進留守女童身心的積極、健康發(fā)展。與此同時,社會媒體還應宣傳科學的性別教育理念,建立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體系,引導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 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
[2] 楊素蘋.關注農村留守兒童[J].基礎教育參考,2004(7).
[3] 劉照云等.江蘇省488名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人格發(fā)展比較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3).
[4] 黃海艷.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性別差異研究——湖南省留守兒童的個案分析[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
[5] 易進.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家庭理論[J].心理學動態(tài),1998(1).
[6] Michael Gurian.男孩的困惑[M].鄭文雪,施慶,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 李詠吟主編.學習心理輔導[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8] 陳希寧,袁萍,蘇維,等.某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8(16).
[9] 周小李.女性的社會性別意蘊及其對男女教育平等的啟示[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9(6).
[作者:劉華錦(1977-),女,四川蒲江人,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葉正茂(1975-),男,四川威遠人,成都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在讀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