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忠民
摘要:自從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對于初中歷史的教學而言,要求學生掌握的并不是熟記每一個謹小慎微的歷史事件的各個要素,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學習的歷史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而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該如何讓初中歷史教學與德育教育融為一爐,使二者合二為一呢?
關鍵詞:歷史;德育;滲透
一、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
在歷史教學中不應當抹殺他們的想法看法,而是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充分完整的表達出來,也有利于大家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比如,在講述岳飛抗金的內容時,我們可以先行朗讀岳飛的著名作品《滿江紅》,讓學生談談對岳飛的認識,一旦談到對岳飛的認識問題,岳母刺字、岳飛抗金的歷史事件就會很自然的被談出來。然后緊接著通過岳母刺字來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使歷史課堂教學的德育作業(yè)凸顯出來;接著要求學生對岳飛抗金事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人會認為岳飛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其愛國主義思想應當得到世人的尊崇和發(fā)揚;有人會認為,金與宋是中華民族的內部戰(zhàn)爭,統一是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岳飛的行為恰恰是阻礙統一的行為;還有人認為,南宋王朝已經非常腐朽,窮途末路,岳飛卻大力維護,并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探究性學習還有助于學生獨立思維的培養(yǎng)。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想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愛國主義精神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否則的話,即便學富五車,身懷絕技,如果不熱愛祖國,對社會存在的危害和風險反而更大。愛國主題是歷史教學中永不褪色的主題,中華文明的起源以及發(fā)展演變讓學生明確自己作為炎黃子孫的由來,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國古代各個朝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漫溯政治風云;近代的屈辱與反抗讓學生胸中升騰起一股濃烈的愛國熱情,不忘國恥,振興中華……愛國主題滲透于歷史學科知識的點點滴滴,無法抹滅。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更要懂得言傳身教,成為正義與責任的擔當,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學生人格的塑造者,努力向學生傳達出一種正能量的信息,幫助學生順利渡過青春期,為他們指點迷津,使學生成長為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四有青年”。例如,在講授《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這一單元時,大多數教師注重向學生傳達的是“勿忘國恥”,在授課結束后,每個學生都滿臉憤怒,摩拳擦掌。我認為這節(jié)課講到這里并沒有結束,因此接著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紀念抗日勝利七十周年勝利大閱兵的盛況,今昔對比,令學生熱血沸騰。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年少,我不希望在他們年輕的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在提醒他們勿忘國恥的同時告知他們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不要讓仇恨伴隨著我們的一生。勿忘國恥固然重要,但是在恥辱的基礎之上一雪前恥則更加重要。并不是一提到日本咬牙切齒地拒絕日本貨就是愛國,這是片面且偏激的,希望接受過系統理論的教育后,學生能夠理性思考,健全人格。
二、對學生誠信品德的培養(yǎng)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學生的個性特點,“以愛立教”,用情感的力量來引導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認真學習,滲透德育教育。所以,歷史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經常和學生談心,深入學生的生活之中,把體貼的愛延伸至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進而潛在的帶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墨子曰:“誠信者,天下之結也?!闭\信乃為人之本,其實每個人的力量有限,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也是有限的,很多時候,只要每個人都做到最好的自己,我們的國家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更加強大,也就是“我的夢,中國夢”。誠信是中華傳統優(yōu)良美德,在歷史上,就曾有很多佳話流傳至今:曾子殺豬、韓信報恩、皇甫績守信求責等等。誠信是一種自律,一種約束,沒有明文規(guī)定,卻像是一條隱形的鞭子鞭策著你,人與人之間很多矛盾的出現往往都是因為失信于人,因此,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誠信的品德習慣尤為重要,因此要在歷史教學中進行誠信教育的滲透。例如,《伐無道,誅暴秦》這一課所樹立的教學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本課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另外,還可以利用學生都喜歡聽歷史故事的心理,講一些正面、反面的故事給學生聽,無形之中滲透誠信的思想品德,讓學生自己總結出道理,而不是口耳相傳的道理,反而令人生厭,提不起興趣。
三、滲透環(huán)境教育,樹立環(huán)保意識
環(huán)境保護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環(huán)保人格是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在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史前人類社會與古代區(qū)域文明》的教學中,通過對地理環(huán)境的分析,學生們都不難總結出大江大河滋養(yǎng)孕育出了四大上古文明這一特征,因為大江大河水源充足,飲水方便,有利于植物生長和農牧業(yè)的需要,并提供了交通運輸的便利。我在講課中有意識地增加了相關的內容。在講述古埃及文明時,我講到尼羅河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大河”,“尼?_河賦予兩岸土地予生命:只有尼羅河泛濫以后;才能夠有糧食和生命。大家都依靠她生存?!边@是鐫刻在尼羅河畔巖石上的贊語。作為受惠并傳承上古文明的今人,我們應該善待大自然,合理開發(f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同學們也紛紛談到,作為一名初中學生,應該要愛護水資源,節(jié)約用水。2010年在我國云南貴州發(fā)生的嚴重旱情,讓我們學生又上了一堂深刻的環(huán)保課。在講授七年級第一學期“遼闊帝國的統治”時,我先向學生介紹了元朝的建立時間、建立者和首都后,提出了“為什么元朝以后我國都城長期設在北京”的問題供學生思考,讓學生從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查找原因:兩宋以來,黃河中下游森林遭到嚴重的破壞,黃河入??陂L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帶搖擺,黃河的長期泛濫破壞了黃河中下游的經濟和社會的穩(wěn)定,故元朝以后的都城遷至了遠離黃河的北京,經濟重心也完全轉到長江流域,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環(huán)境變遷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然后,聯系現實,如2000年4月,我國北方地區(qū)連續(xù)出現十幾次較大范圍風沙和沙塵暴天氣,其強度和密度為歷史所罕見,甚至南部地區(qū)都受到影響。經引導學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確了人類對資源過度開發(fā)使生態(tài)遭到破壞,給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帶來了極大威脅。現在的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脅就是其中典型事例,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警惕,從而培養(yǎng)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識。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是世界環(huán)境大國,她的環(huán)境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