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卉
摘要:本文通過對南縣地花鼓的歷史淵源、文化特點的分析,并對其進行舞蹈性的研究,筆者提出在當今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如何對南縣地花鼓借舞蹈之媒介來進行傳承和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南縣地花鼓 舞蹈性 傳承和發(fā)展
一、關(guān)于南縣地花鼓
在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民間音樂是基礎(chǔ),而民間音樂中的民間戲曲、說唱音樂和器樂曲大多都是在民間歌曲和歌舞音樂的音樂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地花鼓便是其中的一種,它屬于民間歌舞類。所謂民間歌舞,就是指在民間形成并流行于民間的各種歌舞藝術(shù)。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載歌載舞,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緊密結(jié)合。民間歌舞在我國豐富多彩,體裁形式、音樂風格各不相同,其中這種形式的地花鼓就是這樣。
地花鼓在南宋時期,就在我國南方多地區(qū)廣為流傳,特別是流行于湖南境內(nèi)的寧鄉(xiāng)、長沙、瀏陽、望城、醴陵、衡陽、邵陽、祁陽等地。素有“北有二人轉(zhuǎn),南有地花鼓”的美譽。這種歌舞表演形式在各地稱謂不盡相同,但形成之初在形式上大相徑庭,多以兩人表演為主。他們的音樂多以秧歌、田歌、山歌小調(diào)為主。早在清朝,由吳錫麟等人所著《新年雜詠》中便有記載:“南宋燈宵舞隊村田樂,所扮有花和尚、花公子、打花鼓?!边@說明在宋代時候,花鼓就已經(jīng)開始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
總的來說,地花鼓主要分為雙花鼓與單花鼓兩種,所謂雙花鼓就是有兩個旦角和一個丑角表演,而單花鼓則是由一旦一丑角組成。表演者多男女搭配,男性扮演小花臉,并且手執(zhí)折扇;女的穿著彩衣,一手拿帕子一手拿扇子。在表演過程中,極富舞蹈性。
南縣地花鼓的表演方式和上面大致差不多,但是地花鼓在南縣卻成了一張城市名片。這跟這里的地理位置,人文氛圍有很大的關(guān)系。首先,南縣地處洞庭湖腹地,南依湖南,北接湖北,既有湖湘文化的文化傳承,又在湖湘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結(jié)合了相鄰的湖北的荊楚文化。多文化的碰撞和融化,勢必加強這里文化的特色和豐富。其次,洞庭湖邊的南縣地肥水美,耕作豐盈。自給自足的日子下,老百姓生活的充實,在勞動之余,能夠有時間進行自娛自樂的娛樂活動。這就自然而然的促生了地花鼓的生命力。其三,對民族融合搭建平臺。據(jù)歷史記載,南縣是一個以外來人口流入為主的地方,多數(shù)都是移民而來,這和當?shù)氐睦习傩赵谙喈旈L的時間里,互相包容和互相理解。這時,娛樂為主的地花鼓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都極高熱情地投入到地花鼓的表演中來,這樣一來,便滋長了南縣地花鼓的傳承和發(fā)展。
南縣地花鼓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xiàn)在民間音樂和舞蹈表演兩個方面。舞蹈性是這種歌舞的一種直接視覺效果。南縣地花鼓的舞蹈性豐富多變。本文將對南縣的地花鼓在舞蹈性的表現(xiàn)進行分析,并在分析的過程中結(jié)合經(jīng)濟與文化偶爾沖突的背景下,對地花鼓的未來擔憂及作者對其傳承和發(fā)展的建議。
二、關(guān)于南縣地花鼓的舞蹈性
南縣地花鼓以音樂作為依托,而主要體現(xiàn)在舞蹈性的視覺表演上。在南縣地花鼓的舞蹈表演中,其動作主要是來自生活中,是把生活中的勞動動作加以藝術(shù)化處理后的結(jié)果。由于南縣地花鼓的類別不同,其舞蹈的動作和步伐也不盡相同。我們結(jié)合南縣地花鼓的類別對其舞蹈進行分析。
在歷史的記載中,南縣的花鼓形式的傳承和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種參加表演人數(shù)由少到多的一個增長,首先出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的地花鼓一樣的“單花鼓”,單花鼓在南縣更多的叫做對子地花鼓,所謂對子地花鼓,顧名思義就是兩個人對著進行表演,在早期的時候,南縣的對子地花鼓是由兩個男的表演。其舞蹈動作粗獷奔放、大氣、樸實自然,動作之中處處體現(xiàn)的是男人的那種張力,動過干凈果敢,步步鏗鏘有力,兩兩干脆利索。他們兩個男的一個扮演的是旦角,一個扮演的是丑角行當。扮演旦角的演員動作稍微收斂,而扮演丑角的舞蹈動作比旦角的大,而且在表演的過程中,加入了甩臂和雙腿交叉前后邁步的傳統(tǒng)舞蹈技法,其動作故意夸張化,以渲染其丑角的詼諧幽默性。往往是當時地花鼓最吸引眼球的地方。而且在他們的表演中,二者手里都拿著有道具,因為行當?shù)牟煌?,所要渲染的情感不同,手里的道具也不盡相同。
到了后來,除了一旦一丑的表演方式外,又增加了一個戲曲表演中的騎馬動作的女士,形成了竹馬地花鼓。騎馬女士手里拿著戲曲中的馬鞭,腰間挎著竹馬。她和丑角、旦角進行穿插演出,場面更加好看,舞蹈動作也更加豐富,并且開始對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都有所要求,三人配合默契一來一往,舞蹈表演的步法上多以側(cè)身的“8”為基礎(chǔ),三人你來我往的,頗是熱鬧,伴隨著行走,手上伴有一些舞蹈動作,比如“云手”等,腳上也有正步和小急步甚至蹉步的變化。整個的場面比單花鼓要來的更加的威武和大氣。而且在表演的過程中舞蹈動作變化明顯。
隨著參與者的增多,演員的增多,形式的豐富,在南縣又形成了比較有特色的一種地花鼓演出形式——圍龍地花鼓。圍龍地花鼓就是在對子地花鼓的基礎(chǔ)上,融合的地方特色的舞龍圍龍表演,民歌演唱時對子地花鼓的舞蹈表演,有時在演唱的過門處,龍燈隊還進行舞龍的舞蹈表演,其動作也多種多樣,有單龍戲珠,雙龍戲珠;有龍滾水,龍翻身等傳統(tǒng)舞龍動作。伴隨著絲竹鑼鼓的文武場,場面異常熱鬧。演出效果也相對良好。
以上三種地花鼓表演形式是現(xiàn)在還一直活躍在南縣的舞臺上的。就其舞蹈性而言,首先體現(xiàn)在舞蹈的基本屬性,動態(tài)性。吳曉邦老師曾說過:“舞蹈是人體造型上‘動的藝術(shù),它是借助人體‘動的形象,通過自然和社會的‘動的規(guī)律,去分析各種自然或社會的‘動的現(xiàn)象,而表現(xiàn)各種‘形態(tài)化的運動,這種運動不論是表現(xiàn)了個人或是多數(shù)人的思想和情感,都稱為舞蹈?!笨梢姡鼗ü氖浅浞纸栌昧宋璧傅倪@種靈性,來演繹這片土地上的靈氣。他們常常借助于一些道具,結(jié)合手、眼、身、步、法來表達這種靈氣。地花鼓在開始的時候有著相對固定的表演方式。音樂起始,便是演員出場造型的開始,他們往往是一種對稱性的舞蹈排列。在表演初多以甩手曲腰的表演動作來進行一種動態(tài)的形態(tài),小小舞臺可在其中表現(xiàn)出無限的廣度和深度。曲腰踏步時都必須要嚴格的結(jié)合音樂的節(jié)奏進行。手多以蘭花手為主。很多的動作都是由當?shù)厣钪械膭幼魈釤挾鴣恚腥绮刹鑴幼?,插秧動作,繡鞋動作等。在表演的過程中,丑角行當始終是地花鼓的點睛之處。在表演過程中采用的戲曲里面常用的丑角行當?shù)陌硬?。而且丑角在演出的過程中多半都是以半蹲的方式進行表演。有“點步”和“樁步”等,這些都是半蹲來完成的。在表演過程中演員還通過滑稽的擠眉弄眼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達到一種喜劇效果。本是丑角,還要求舞蹈動作婀娜多姿,翹臀扭腰,形成一種優(yōu)美的戲劇曲線。而旦角也要求和丑角相呼應(yīng),而且會“云扇”,把扇子云轉(zhuǎn),如果是手絹則要求手絹在手上飛轉(zhuǎn),跟二人轉(zhuǎn)的動作一樣。難怪有“南方二人轉(zhuǎn)”之稱?,F(xiàn)在的發(fā)展要求演員的演技和舞蹈動作更加的寬廣。從另外一個層面亦可看出,南縣地花鼓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強的歌舞。這對于這個以移民為主的城市來說,本來就說明的這種海納和寬容度。
舞蹈性是南縣地花鼓的表演靈魂,在音樂的載體里,舞蹈表演直接決定了地花鼓的可視性。
三、南縣地花鼓的傳承發(fā)展現(xiàn)狀的思考
南縣地花鼓,在經(jīng)歷了清朝嘉慶年間的萌芽期、咸豐年間到同治年間的興旺期、民國到解放前后的鼎盛時期,之后到20世紀末的衰退期和現(xiàn)在的復(fù)興期,可謂一路磕磕碰碰。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外來文化的強力侵蝕下,很多本土文化正在被邊緣化,甚至有的開始推出歷史舞臺,究其原因我們不得不深思:是任其消亡還是逆水挽救?是加大投入還是卸下行裝迎合社會?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文化的具體指向,如果本土文化一天天消亡,那么民族文化也會在歷史長河下而枯黃萎退。這是一個極其可怕的現(xiàn)實文化現(xiàn)象。還好的是,現(xiàn)在國家正在提倡建立文化強國,重新拾回民族自信心,建立起民族自豪感。而這種強國意識恰好需要表現(xiàn)在這些具象的事物中,作為南縣的地花鼓文化,其核心性是期舞蹈性。特從舞蹈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一些高校乃至當?shù)氐闹行W建立地花鼓的傳習所,把南縣的地花鼓進課堂。形成一種文化的高度。讓所有南縣的各級學生對地花鼓有所了解,在適時可以起到南縣地花鼓的推動者。
(二)把南縣地花鼓的舞蹈動作進行重新整合和改編,形成一種既保留傳統(tǒng)又加入現(xiàn)代元素。這樣一來,他的適眾面就廣又更加讓人容易主動接受。但是這種融合一定要有的放矢,遵循本土為體,外學為用的原則。而不要以為臨摹而失去自己的本土性。
(三)把花鼓編成一套廣場舞動作。讓當?shù)氐膹V場舞愛好者進行地花鼓廣場舞化練習,這樣還可以做到強身健體,又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部分成果,項目名稱:地方“非遺”保護語境下南縣“地花鼓”的文化特色及其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4YBA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