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沈建華
摘 要:運用問卷調查與數理統(tǒng)計,就青少年多樣化體育偶像特質認同及差異化認同強度對體育價值觀認知影響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實質認同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認知具有重要影響,運動認同對價值觀具有負面影響;低度卷入的認同強度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得分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者應借助青少年對體育偶像適度認同,引導青少年建立自己的體育價值觀知識結構。
關 鍵 詞:體育心理學;體育價值觀;體育明星;偶像認同;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80-05;G7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5)04-0051-05
Influence of sports star idol recognition on teenagers sports value view
MA Rui,SHEN Jian-hu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authors did a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teenagers diversified sports idol traits recognition and differentiated recognition intensities on their cognition of sports value view,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substantial recognition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eenagers cognition of sports value view, sports recognition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value view; recognition intensity of low degree involv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enagers scores on sports value view; educators should guide teenagers to establish their own knowledge structure of sports value view by utilizing their moderate sports idol recognition.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sports value view;sports star;idol recognition;teenagers
偶像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主動尋求的一種心理寄托與行為參照,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著榜樣與角色示范作用。目前體育明星日益成為青少年重要偶像選擇,我國70%青少年有體育明星偶像[1]。與其它領域明星不同,體育明星在職業(yè)生涯中不斷展示著“拼搏超越、公平競賽、團隊協(xié)作”等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反映了體育核心價值觀,詮釋著社會核心價值觀,對青少年價值觀與人格形成具有獨特引領作用。有國外學者認為“每個學齡青少年都應有自己的體育偶像,通過效仿體育偶像學習社會規(guī)則,完成社會化”[2]。
隨著體育文化產業(yè)的全球運作以及運動競技商業(yè)化包裝的加劇,體育明星越來越成為蘊含多種符號象征的綜合體,傳達多元價值同時也使青少年對體育明星偶像的認同朝多樣化發(fā)展。他們感受體育明星帶來的精神震撼、欣賞體育明星絕佳技藝、傾慕體育明星健美體態(tài)與俊朗外表、關注體育明星商業(yè)活動及時尚表達……多樣的偶像特征豐富著青少年的生活,也對青少年思想價值觀產生不同影響。近幾年,類似“球迷爭聞科比球鞋”、“立志成為體育偶像第二而荒廢學業(yè)”等青少年盲目認同體育明星事件時有發(fā)生,引發(fā)社會輿論對體育明星示范價值的質疑。在體育文化傳播日漸多元的時代背景下,了解青少年體育偶像認同特征、發(fā)揮體育明星偶像正面引導作用、消解青少年對體育偶像不正確解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品德與價值觀教育關注的重要議題。
為此,本研究在橫向上以多樣化體育偶像特質認同為影響因素,在縱向上以偶像認同強度差異為影響因素,考察青少年體育偶像認同的深度和廣度對其體育價值觀的影響,據此提出建議,為以體育明星為中介的體育價值觀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問卷調查。
運用偶像崇拜量表(Celebrity Attitude Scale,CAS)[3],多維體育精神量表(MSOS)[4],自編體育偶像認同問卷,經分層抽樣、整群抽樣等多段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鄭州、哈爾濱4地初、高中學生發(fā)放。經預試驗,3個量表問卷各題目內部一致性信度檢驗Cronbachα分別為0.90~0.91,0.81~0.83,0.77~0.80。問卷發(fā)出1 250份,回收1 196份,有效問卷945份,有效回收率為82.3%。剔除無體育偶像青少年問卷295份,最終有效問卷650份,其中男性青少年樣本307個,女性青少年樣本343個。初中生樣本301個,高中生樣本349個。
2)訪談。
在對上海田園高中3個學年各1個班級學生發(fā)放問卷基礎上,篩選出體育偶像崇拜青少年樣本,經目的性典型個案抽樣,對其中20個典型樣本進行訪談。
3)數理統(tǒng)計。
運用SPSS22.0軟件對CAS量表及“體育偶像認同”問卷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將提取后因子作為因變量對青少年MSOS量表得分進行逐步回歸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青少年體育偶像認同的廣度與深度
1)青少年體育偶像認同的廣度。
體育文化多元使體育明星承載豐富的符號信息,為青少年體育偶像認同提供多樣選擇?;谶@一假設,本研究在青少年訪談基礎上編制問卷,以20個李克特5級題目測量青少年的體育偶像特質認同取向。問卷數據經主成分分析及最大方差旋轉,剔除相關系數較小題項,保留14個題項提取出3個公因子:因子1,包括7個條目,集中在體育明星反映出的為國爭光、公平競賽、拼搏進取、遵守體育道德等精神風貌。崇拜心理學認為,對偶像的為人、舉止、風度、成就、謀略等內在美德的欣賞,是以特質為核心的學習取向和依戀,為實質性認同[5],據此因子命名為“實質認同”。因子2,包含4個條目涉及體育偶像的外形、氣質、個性和媒體曝光度。心理學將此類對偶像外在形象的欣賞認定為以人物為核心的學習取向和依戀,實質為表層性偶像認同,因此因子命名為“表層認同”。因子3,包含3個條目都與運動技能有關,顯示出青少年將體育偶像視作特定體育項目代表人物,認同其運動表現(xiàn),因此命名為“運動認同”(見表1)。
各因子題項李克特5級得分累加平均顯示,3類偶像特征得分均超過中間值3,實質認同、表層認同、運動認同得分分別為4.45±0.49、3.94±0.77、3.87±0.87(見表2),表明3類體育偶像特征不同程度得到我國青少年的認同,呈現(xiàn)出對體育偶像特征的多樣化認同態(tài)勢。
2)青少年體育偶像認同的深度。
偶像認同程度因個體對偶像心理依賴的差異,顯示出不同深度,對此心理學慣用“卷入程度”進行判斷。2002年McCutcheon等[3]提出偶像認同的低度、中度、高度卷入3個由淺入深遞進強度,并編制偶像認同強度量表(CAS),頗受國內外研究者認同。本研究運用這一量表對青少年體育偶像認同深度進行調查測量,經主成分分析及最大方差旋轉提取因子,3個因子內各題項較好地對應了遞進的體育偶像認同強度(見表3)。其中低度偶像卷入為娛樂社交層次,這一強度上青少年的體育偶像認同為了娛樂消遣和社會參照,借關注偶像釋放現(xiàn)實生活壓力;中度卷入為強烈個人感覺層次,崇拜者在心理上與體育偶像構建了情感聯(lián)系,視偶像為友,樂于了解偶像生活工作細節(jié)、模仿偶像生活方式。高度卷入為病理邊緣,崇拜者對體育偶像的感情進一步提升,愿意為偶像做任何事情。
3個認同強度因子內題項歸類并計算李克特5級平均值,結果顯示青少年體育偶像認同在3個強度上各有差異,低度卷入、中度卷入、高度卷入平均值分別為3.91±0.93、3.45±0.98、2.85±0.99(見表4),3個強度得分依次遞減,表明青少年對體育偶像認同深度上有所差異,低度卷入者最多、中度卷入次之,高度卷入最低。
2.2 不同偶像特征認同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影響
從廣度上,青少年體育偶像特質認同涵蓋了實質認同、表層認同,運動認同,3方面偶像認同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獲得的貢獻各異。3個特征因子對青少年多維體育精神量表得分的逐步回歸顯示,實質認同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具有積極影響(Beta=0.36,P=0.00<0.01),表層認同的影響不具顯著性(Beta=0.04,P=0.28>0.05),運動認同則對價值觀獲得產生負面影響(Beta=-0.11,P=0.00<0.01)。回歸模型部分,VIF值小于5,DW值小于2,R2為0.64,表明變量間沒有共線性,樣本之間沒有共線性,回歸方程能夠解釋64%的此類事件(見表2)。
1)實質認同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積極影響。
實質認同指向青少年感受到的為國爭光、公平競賽、拼搏進取、遵守體育道德等抽象的體育偶像內部特征。逐步回歸的非標準化B系數預測,實質認同每增加1個單位,體育價值觀可增加5.85個單位(見表2),表明體育偶像實質認同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積極影響。
多維體育精神量表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測量,結合具體運動實踐場景,涉及“全力以赴地比賽”、“光明磊落地參賽”、“遵守規(guī)則”、“尊重裁判員和對手”“團隊協(xié)作”等方面,在內容表達上并不與體育偶像實質認同完全吻合。為探尋抽象的偶像實質認同與青少年具體體育價值觀之間的聯(lián)系與影響,本研究對青少年進行訪談分析,結果表明青少年經歷了“從體育明星偶像示范事件中抽取特征,上升為價值觀判斷規(guī)則,再指導運動實踐”的榜樣觀察學習過程,促進了偶像特質認同向具體體育價值觀的遷移。
首先,作為角色榜樣,體育明星偶像從不同角度詮釋體育文化認可的美德,媒體輿論給予這些美德高度贊美,使青少年偶像觀察過程中對體育價值觀事件更為敏感。在對體育明星的贊美中,媒體樂于借助抽象話語對體育明星進行評價定性,如“公平競賽,團隊協(xié)作”,此類抽象話語使青少年明辨了體育偶像的抽象特征,并在思想中形成一個個可辨識的中心主題。青少年圍繞中心主題,不斷儲備與主題意義相關的體育明星偶像案例,逐漸生成個體體育價值觀知識構架。并且會以個性化的抽象編碼規(guī)則,對示范者從未表現(xiàn)過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這樣的抽象學習過程,使青少年能夠以抽象語言描述體育偶像特質,同時能夠以此指導具體體育實踐中具體事件價值判斷,實現(xiàn)由體育偶像特征到體育價值觀念的順利遷移。
2)運動認同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運動實踐是體育價值觀的載體,體育偶像競技運動展示過程,無時無刻不在表現(xiàn)著體育價值觀。然而回歸分析非標準化B系數預測,青少年對體育偶像的運動認同每增加1個單位,其體育價值觀即可降低0.81個單位(見表2),說明對偶像運動表現(xiàn)的過分認同將阻礙青少年正確體育價值觀形成。
這一現(xiàn)象與部分青少年更加看重運動競技結果,更容易贊同“贏就是一切”的錦標主義觀念有關。體育精神多維量表中多個題目與“贏就是一切”的觀念相抵觸,例如“違反規(guī)則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勝利(反向問答)”、“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因故退出比賽,我會感到很惋惜?!薄皩κ滞ㄟ^公平的比賽獲得了勝利,在賽后應該衷心地向對手表示祝賀”等,對于這些價值觀念,無論學校教育還是新聞媒體均鮮有關注,也是造成青少年越是關注體育明星運動技能,體育價值觀得分越低的原因之一。調查對象當中,男性青少年群體對偶像運動認同這一數值特別高,說明更容易認同體育偶像的運動表現(xiàn)。如何處理好男性青少年的偶像運動認同與體育價值觀念認知間的關系,是教育者應關注的問題。
2.3 不同偶像卷入程度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影響
低度、中度、高度卷入3個偶像認同深度的均值與青少年體育價值觀量表得分的逐步回歸分析顯示,低度卷入的體育偶像認同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起著重要的作用(Beta=0.34,P=0.00<0.01),中度卷入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獲得沒有顯著影響,高度卷入崇拜強度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認知有顯著負面影響(Beta=-0.42,P=0.00<0.01),VIF值和DW值顯示變量間及樣本之間沒有共線性,R2為0.52,解釋了52%的此類事件(見表4)。
1)低度卷入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積極影響。
曾有研究者指出“強烈崇拜卷入更容易導致青少年接受偶像的價值觀”[6]。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低度卷入的偶像認同更有助于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獲得?;貧w分析的非標準化B系數預測,青少年對體育偶像的低度卷入每增加一個單位,其體育價值觀即可增加3.03個單位(見表4)。
青少年偶像觀察學習目的之一在于尋求社會價值觀的參照,與中、高度卷入偶像崇拜者相比,低度卷入的偶像崇拜者更愿意通過偶像解讀,確定社會認可的價值和行為標準[7]。體育明星在運動競技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愛國敬業(yè)、公平競賽、團隊協(xié)作”并非個體價值觀,而是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契合,被大眾廣為接受的普適性規(guī)范和準則。因而低度卷入偶像認同青少年更有意愿捕捉體育偶像表現(xiàn)出的帶有社會規(guī)范與標準性質的體育價值觀。此外CAS量表可見,低度卷入偶像認同強度的崇拜者對偶像的情感和心理依戀比較中立,樂于與同伴間進行體育偶像相關信息交流,這些行為更有助于青少年客觀地分析和感知偶像內在價值閃光。正是由于較高的社會價值觀參照需求,較為中立體育偶像解讀態(tài)度,同伴間偶像解讀交流使低度偶像認同卷入青少年更加能夠感受和接受體育明星偶像傳達的體育價值觀。
2)高度卷入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高度卷入的偶像認同屬于心理病態(tài)邊緣,雖然體育偶像認同高度卷入在青少年群體中尚屬少數,但是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獲得的負面影響卻不容小覻?;貧w分析非標準化B系數預測,體育偶像高度卷入每增加1個單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降低3.55個單位(見表4),絕對值超過低度卷入絕對值。高度卷入偶像認同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的負面影響,甚至大于低度卷入的正面作用。
CAS量表中偶像認同卷入行為可見,高度偶像卷入青少年更關注自身與體育偶像的關系,他們對偶像全盤接受,有著更強烈的心理認同,但回歸分析結果卻顯示,他們并沒有從對體育明星的認同中獲得體育價值觀的滋養(yǎng),甚至對體育價值觀持反對態(tài)度。由于對體育明星偶像過度的心理認同和情感依戀,使青少年忽略了體育偶像本身蘊含的諸多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與風貌,產生對體育偶像膚淺的盲目認同。
2.4 青少年體育偶像認同對體育價值觀教育的啟示
國外品德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只有經過個人自由選擇獲得的價值或道德準則,才能變成個人的內在信念并為之而負責。”[8]適度的體育偶像認同正是為青少年提供了這樣一個價值觀自主選擇、采信的機會。生動的偶像榜樣示范,避免了灌輸式價值說教,有效地實現(xiàn)了個性化價值觀教育,體現(xiàn)出體育獨特的學科育人魅力。作為教育者,應該鼓勵青少年對體育偶像的理智認同崇拜,肯定偶像實質認同取向對青少年價值觀建立的重要作用。同時,更應利用體育偶像的引領作用,促進青少年體育價值觀,甚至與體育價值觀相聯(lián)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在具體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根據青少年體育價值觀念認知“由偶像事例開始,上升抽象規(guī)則,再擴展以指導實踐判斷和行動”的特點,在教育過程中,準備豐富的體育明星正面的事件與案例,在此基礎上確定體育價值相關的中心主題,指導青少年圍繞中心主題,對體育偶像的事例進行深度剖析,幫助青少年形成自己的體育價值觀認知規(guī)則,促進個體體育價值觀知識體系構建,并引導青少年將體育價值觀遷移到運動實踐和社會生活中,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
在肯定體育明星偶像正面影響的同時,教育者更應看到體育明星可能帶給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體育多元文化背景下,體育明星的多種符號表達容易引起青少年對體育偶像的非理性認同,包括關注體育偶像外在形象魅力、過分欣賞偶像技能表現(xiàn)而忽視體育倫理,以及部分體育明星職業(yè)生涯和社會生活中的失范行為帶給青少年消極的價值觀影響。對此,教育者更應采取積極的干預,引導青少年將偶像關注點轉移到體育明星反映的精神風貌和社會價值觀上。對于偶像認同高度沉溺的青少年,進行適當的體育明星解讀,促使青少年客觀中立地看待體育明星,降低對偶像的心理依賴程度,自覺將體育明星偶像轉變?yōu)閮r值觀角色榜樣,發(fā)揮體育偶像的指導引領作用,促進青少年個體體育價值觀以及社會價值觀的明晰建構。
關注與追隨體育明星偶像已成為我國青少年體育文化參與的重要方式,由于對體育明星偶像示范作用深度考察的缺乏,體育偶像教化作用一直撲朔迷離。本研究從縱向與橫向維度分析了青少年體育偶像認同廣度與深度,證實了不同偶像特征認同以及認同強度對青少年體育價值觀形成影響的差異。教育者應該看到適度的體育偶像認同對青少年價值觀獲得的正面影響,有效借助體育明星案例詮釋價值觀,引導青少年建立自己的體育價值觀知識結構,并順利遷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馬瑞,俞繼英. 體育明星崇拜對我國青少年體育精神認知的影響[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4):11-14.
[2] Lines,Gill. Villains,fools or heroes? Sports stars as role models for young people[J]. Leisure Studies,2001(4):285-303.
[3] Lynn E McCutcheon,Rense Lange,James Houran.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elebrity Worship[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2,93(1):67-87.
[4] Robert J V allerand,Nathalie M Brie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portsperson ship orientations scale[J]. J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7(19):197-206.
[5] 岳曉東. 我是你的粉絲——透視青少年偶像崇拜[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4.
[6] Chia Stella C,Yip Ling Poo. Media,celebrities,and fans:an examination of adolescents media usage and involvement with entertainment celebrities[J].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9.
[7] Lin,Ying-Ching. Impetus for worship:an exploreatory study of adolescents idol adoration behaviors[J]. Adolescence,2007,42:167.
[8] 姚俊紅. 價值澄清教育流派述評[J]. 外國教育研究,2004(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