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
春夏交錯,正是騎行的好時機。
不同于金秋時節(jié)的清涼,春季的萬物復蘇正如心中遠行的欲望,不斷地滋長。如果說深秋的騎行是冬季來臨前最后的瘋狂,那么春暖花開的世界里,便滿是寒冬時壓抑許久之后的爆發(fā)。
我曾經也對身邊的朋友說,我更喜歡一個人的騎行。于是,朋友間的團隊騎行,我總是缺席的一員。不少伙伴覺得我獨,或許這么說也可以,但在我看來,我很喜歡分享,只不過這種分享,我更愿意局限在我自己和摩托車之間。
表面上看,開車要比騎車更加私密,因為那一小塊相對獨立的空間,你可以用那一點點可憐的安全感,來幻想自己與外界的聯(lián)系。然而當我騎上摩托,整個世界便全部成為了我們的空間,無論是風晴雨雪,晨露夕陽;亦或是大江山川,嚴冬酷暑,我們都身在其中,或是享受,或是堅持,但總有一種心情,驅動我們一路向前。
正如今早我拿起頭盔,走出家門的那一刻。盡管北京的繁華已經被“迷霧”籠罩出幾分古樸,但當我走向這臺R1200GS ADV時,內心似乎已經逃離了這污濁的空氣。對于即將到來的外面的世界,只剩期待。
遺憾,對于GS的歷史,我已無法從最初體會。和我一樣,1980年誕生的BMW GS也算是標準的“80”后。從R80 GS開始,這款被騎士們用于環(huán)球旅行的座駕很快便因為其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風靡全球,這個如神話般令人向往的名字,如今早已成為一段傳奇。
R1200 GS的名字出現(xiàn)在2004年,當時的GS家族已經分為F和R兩種發(fā)動機排列形式。作為BMW摩托車的標志,水平對置發(fā)動機同樣被R1200 GS采用,而其風油冷的冷卻方式以及發(fā)動機的細節(jié)部分雖然經過了多次改款,但并無質的飛躍,直到2013年。
更加彪悍的外形設計、全新的動力系統(tǒng)、大量的科技配置,這代采用了水冷發(fā)動機的R1200 GS被國內的車友們親切地稱為“水鳥”,而作為強化版本的Adventure,更是通過加強的懸架、超大油箱和更多的越野配置將GS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強壯的身軀令人敬畏,這也成了不少人望而卻步的理由。可在我看來,只要是具備一定騎行經驗的騎士,稍加適應之后,R1200 GS ADV都會給你意想不到的一面。一種老友般的親和力從我騎上它的第一分鐘便開始蔓延。舒適的坐姿、順手的換擋、平滑的動力輸出和精致得美艷的細節(jié),除了電子油門有些過分的靈敏,我?guī)缀跽也坏饺魏沃档迷嵅〉牡胤健?/p>
以至于在熟絡之后,我甚至可以駕馭著它在城市的車流中穿梭。別誤會,我只是想表達它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笨重。水平對置發(fā)動機的低重心帶來的更好的駕駛穩(wěn)定性,相對于舊款發(fā)動機,“水鳥”的平順程度要明顯高出一個級別,擋位的寬容度也更加靈活,發(fā)動機低轉速下的扭矩更加豐盈,低速時的不穩(wěn)定性在新款發(fā)動機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與此同時,作為拉力車型,R1200 GS ADV也保留了一些機械的溝通感,比如換擋時的震動,再比如夾雜著金屬碎屑般的排氣嗓門。
我無法拒絕那些繁雜的電子設備,盡管我認為對于ADV這樣的硬漢來說,那些“吹毛求疵”的保障有些娘娘腔。除了RAIN、ROAD、DYNAMIC之外,還有兩種為那些專業(yè)“GSer”準備的越野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油門的反饋、牽引力控制系統(tǒng)的介入、ABS剎車系統(tǒng)的模式和前后聯(lián)動剎車的設定都會有所區(qū)別。除此之外,ESA電子減振系統(tǒng)還可以提供三種懸架的軟硬模式,以及三種載重模式。在這些眼花繚亂的設定面前,馬蹄形的LED大燈似乎都已變得順理成章。
在那條通往未知的道路上,蜿蜒和崎嶇并不是阻礙,而是過程中點綴著的美好瞬間。我也曾嘗試著用更加激進的方式來暗示著自己的不服,只不過很快我便發(fā)現(xiàn),即便是在它看似笨重的身體下,想要觸碰它的極限也同樣需要膽量和技巧。最令我感動的是,它并沒有逼迫我做任何出格的事,相反,它會全力迎合我的需要,給我暢快的感受和堅實的信心。
曾經有一位來自西班牙的摩托車手告訴我,這是全世界最棒的摩托車。的確,在它的身上,惟一的遺憾來源于自身。它的極限似乎永遠都在我不可觸碰的地帶,我們在一起的大部分時間里,拖后腿的一直是我。疲憊和倦怠只會出現(xiàn)在我的身上,而它的活力卻始終未減。
我終于明白它是如何承載著人們環(huán)游世界的夢想,因為它不但能夠滿足旅途中對于座駕的全部需要,更可以用它30余年的歷史和經驗帶著你到那個未知的世界。若只把它定義為旅途的伙伴未免有些委屈,它像是一位老師、一位向導,給我勇氣和信心,向著內心的方向,不再回頭。
對于春風650TR的好感,是從同行十里之后開始的。
有人說,形象永遠都會走在能力前面。對于我這個形象一般的人來說,多少有些不愿認同,可同樣是身為“外貌協(xié)會”的忠實會員,當我評價一個人或是一輛車的時候,第一印象的確能夠成為感興趣與否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說,車如女人。
當然,無論是車還是女人,樣子貨是遠遠不夠的。他們不能像花瓶一樣擺在家里,而要用著順手、使著放心。比如,當我在和座駕一起離家遠行時,不必擔心它會因為路途的艱險而半途而廢,同時,也不用擔憂家里面的那位因為暫時的孤獨而出去鬼混。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春風650TR的外形,我會說,標準。相信我,這對于一輛國產摩托車來說,已經是很高的評價。這個標準的衡量不再是閉門造車的自娛自樂,而是在世界的高度,一個客觀的感受。作為一款休旅車,作為后來者的春風650TR有很多成功的“前輩”值得學習。整體式的車頭、高大的擋風玻璃、整合了轉向燈的后視鏡和標配的尾箱都是時下休旅車的流行特征。比例均勻、外形流暢,從這一點上,650TR做的甚至比一些傳統(tǒng)日系品牌還要出色。
有過騎車出游經歷的人都知道,在長途旅行中,排量的重要性遠比在城市中更大。一方面,650TR是國產大排量摩托車的代表之作,另一方面,并列雙缸650cc發(fā)動機所提供的52kW的功率在高速時稍有力不從心。請原諒,剛剛在我胯下的是一臺R1200 GS ADV,它在國內有著5倍于650TR的售價。
也許你會擔心如此大的體積會不會很難駕馭?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這根本不是問題,只要你能坐在車上把它扶住,駕馭650TR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了。和之前我騎過的某款國產大排量街車不同,春風650TR的操控要順暢不少,同時過彎時候馬牌輪胎的抓地力更能讓我充滿信心。在西班牙西互制動器的幫助下,650TR的制動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最重要的是,15款車型加裝了來自德國大陸的ABS系統(tǒng)之后,安全系數(shù)提高了不少,它也和650NK一道成為目前國產大牌中惟一擁有ABS的摩托車。
其實說到舒適性,休旅車肯定是沒得說,就比如這輛650TR,加大風擋不僅可以抵御風流,側部護板還可以為膝蓋部分抵擋迎面風。在我心里,一直有一個遠足的心,之前可能是僅局限于汽車,現(xiàn)在我則有可能駕駛著650TR遠行。12V電源、風擋、兩側邊箱、尾箱鎖扣等等都是它讓人心動的地方。事實上,作為一輛國產大排量摩托車,春風650TR還有一個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裝配工藝。雖然還不及隔壁那輛ADV,但是在國產車行列中它絕對是數(shù)一數(shù)二了,僅憑這一點,我覺得春風在未來還會不斷獲得更多騎行者的芳心。
摩托車之所以吸引我,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們追求的是一起在路上的感覺,而非車的價值。在駕駛650TR的前幾公里,我有些抱怨它前傾的坐姿容易疲勞、160mm的后輪寬度信心不夠,但很快我便發(fā)現(xiàn),這些只是因為自己的不適應。它有它自己的性格。
比跑車舒適、比巡航靈巧、比街車輕松、比越野……總之,它能在很多需求的干預下,找到令人滿意的中和點,比如自信的彎道,和愜意的高速巡航。十里過后,樂趣逐漸放大,而速度和征服顯然不是樂趣的源泉。就像清晨時的慢跑,用自己的節(jié)奏,呼吸著被第一縷陽光溫暖過的空氣,然后面帶微笑,跟新的一天Say Hi。
那又將是一片外面的天空,我希望能在那里,遇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