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珍
STEAM課程聚焦了科學技術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關注幼兒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如何讓STEAM課程在幼兒園軟著陸成為我們思考的方向。上海市婁塘幼兒園緊扣二期課改的先進理念,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精神,依據幼兒園的文化和課程特點,以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為基準,拓展孩子的視野,注重兼顧與現有課程的傳承,推行“項目課程”將STEAM踐行下去。
STEAM課程在地域文化項目課程中的融合
1.以游戲的形式來開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在“古鎮(zhèn)樂”游戲室中,好玩的呼呼板、狗尾巴草相撲等這些似曾相識的婁塘鄉(xiāng)土游戲不僅符合幼兒好動、好學、好模仿的心理特點,而且易學、易會、易傳,能體現幼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并使幼兒的個性在游戲中得到充分發(fā)展。例如,鄉(xiāng)土游戲玩紙炮,教師先將折紙炮的步驟呈現在泡沫板上,然后幼兒看簡單的圖示,在圖示的啟發(fā)下探索折紙炮,當聽到自己折得紙炮發(fā)出響亮的噼啪聲時,幼兒能體驗到獨立完成折紙炮的喜悅,這是探索過程的第一步。接著幼兒可以按照任務卡上的提示去發(fā)現嘗試,如試試大小不一樣的紙折出的紙炮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試試厚薄不一樣的紙折出的紙炮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
2.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題材,符合科學性的原則
STEAM課程要體現科技時代帶來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是在抽象的原理中,而是在幼兒的生活中,是他們經常接觸到的事情。因此我們的實踐活動要還原生活的原貌,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去探究生活。例如,我們創(chuàng)設灶臺樂的情境是讓幼兒在模擬大人燒飯的過程中發(fā)現風箱的工作原理;學腌大白菜、稻谷脫粒、會轉的蔬菜陀螺等活動,都是他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耳濡目染的。這些充滿科技因素的豐富的活動開展,能讓幼兒感覺科學現象既生動又具體可感,沒有陌生感。又如,幼兒通過搗爛蔬菜獲取顏色,并進行宣紙染色的活動。通過活動,幼兒不僅了解了以前沒有顏色的時候,大人是通過植物來提取顏料的,而且通過進一步操作發(fā)現蔬菜汁遇到實用酸或實用堿會變色,真切地感受到顏色還可以用化學的方法變出來。因此,我們確立了科學為生活服務的觀念,讓幼兒覺得,雖然我小但科學也在我的手中。
3.以生活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為方法,符合教育回歸幼兒生活的理念
在項目的融合中我們借鑒STEAM教育思想的原則:打破學科的禁錮,使學術和技術結合,將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結合。因此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我們設計的內容盡可能包含這三方面,使三者有機聯系,而不是生硬地堆砌。例如,在“哪種布擦瓷磚最干凈”的活動中,我們創(chuàng)設了幼兒幫阿姨擦瓷磚的情境,讓幼兒嘗試在沒有洗潔精、肥皂等物品的情況下,用不同的布擦臟瓷磚,看哪塊布能把臟瓷磚擦得最干凈?幼兒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感知了不同質地的布料對污漬吸附力的不同,得出了毛毯是吸附力最好的布這一結論。而在另一次課堂教學中,幼兒不小心把勾線筆畫在了透明的桌布上,這時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桌布上的勾線筆用什么擦?他們馬上想到了用毛毯擦,聰明地把擦瓷磚的經驗遷移到了這里。當他們反復擦拭都不見效果時,不禁疑惑起來,在多次擦拭都沒有成功后,有的說:“我奶奶在家用洗潔精擦臟東西,肯定會擦得掉?!薄袄蠋?,我們抹點肥皂試試看吧?!庇谑怯變荷闪恕澳姆N方法除污漬快”這一活動。由此可見,教師師預設的擦瓷磚這一探究活動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勞動觀點,激發(fā)了其探究興趣和對事物的觀察比較能力,而“哪種方法除污漬快”是幼兒在課堂外生成的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自身經驗的遷移,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不僅得出了桌布上的污漬不容易去除的經驗,而且養(yǎng)成了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繪畫的過程中更加愛惜新桌布,這比教師的任何說教都來得有效。
STEAM課程在民族文化項目課程中的滲透
作為區(qū)民族文化培訓基地學校,“鼓樂”項目是我園在深入貫徹區(qū)教育局開展“樹魂立根”的教育工程中,為推動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進校園,特別擬定的特色教育項目。
STEAM課程的目的不在于讓幼兒掌握多少知識點,而要讓其學會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在項目的實施中,我們將“鼓樂”在個別化活動中進行滲透,注重幼兒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摸一摸、按一按鼓皮,可以感覺到反彈的力量;敲擊時,可以感受鼓皮的振動,他們把所聽、所看、所想說出來、敲出來、畫出來、表達出來,到后來還產生了制作鼓的愿望,于是一些瓶瓶罐罐又成了他們探索的一個新天地……在活動中,教師保持耐心,等待幼兒探究,允許他們犯錯。即便操作失敗,充分參與也是一種收獲。
STEAM課程在組團式家園實踐活動項目課程中的推進
在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為創(chuàng)新素養(yǎng)教育的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的建構與運作,我們重點推進了組團式家園實踐活動這一形式。這一形式契合了嘉定現代工業(yè)園區(qū)的地域文化和學校特色定位。園區(qū)以高科技、高效益、環(huán)保型的現代制造業(yè)為產業(yè)導向,許多入駐企業(yè)有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幼兒園利用暑期開展的組團式家園實踐活動與偉翔環(huán)保、新蛋物流、嘉定氣象局、豪門印刷、應達風機、奧托立夫等六家聯盟單位開展的“組團式”親子社會實踐體驗活動,將園區(qū)企業(yè)內的優(yōu)質資源轉化為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社會體驗微課程內容,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互動方式,確保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培養(yǎng)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為探索社會資源的開源性素養(yǎng)課程開發(fā)了基本范式,為資源課程與知識課程交融的可行性研究目標預設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考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