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翔 (甘肅省酒泉第四中學 735000)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總會有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差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困生。轉化這些學困生是班主任首當其沖的一個任務。結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jīng)驗,轉化學困生,我認為首先要理解和關愛他們,以叩開他們的心靈,啟迪他們學知識、做人的愿望。班主任的關愛不僅僅表現(xiàn)在學習方面,在生活上也要關愛這些學困生,以最大限度地給他們提供一個平等、和諧、友善的平臺,使他們體會到集體的溫暖,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增強學習的信心。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只要能點燃他們進取的火花,融化他們的“冰心”,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消除師生之間的感情障礙,拉近師生距離,和學困生交朋友、結對子,達到心心相容。具體做法:教師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有信其生的態(tài)度,鼓勵學困生說實話,講實情,虛心聽取學困生的意見,哪怕有很小的一點可取之處都要積極采納。今年我班一位新來的女同學,在開學不久就和同學打架,我找她了解情況,她竟然說:“不用管我,這種問題老師根本解決不了?!蔽耶敃r十分生氣,但仔細一想,她這么說肯定有自己的道理。于是我耐心地詢問了她在原學校的情況,經(jīng)過了解,我知道了,在原來的學校,同學都歧視她、欺負她,向老師反映情況后,老師也沒有很好地解決,所以在她的心里面一直認為所有的老師都是一樣的。了解這些后,我覺得她更需要愛,于是我和她談心,講我校內(nèi)老師關心學生的故事,并盡可能地談她的優(yōu)點,少提她的缺點,積極地幫助她解決受欺負的問題。慢慢地,她變了,臉上經(jīng)常掛著笑容,和同學相處得也很愉快。
學困生由于自己學習差,往往有一種失落感,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又因長期受到冷落、歧視,心靈十分脆弱。當優(yōu)秀生受到表揚或者獎勵時,他們的心中總會產(chǎn)生一些想法:或者努力、或者自暴自棄。對待他們,教師千萬不能刺痛他們的心疼之處,而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誠相待,特別是當他們犯錯誤的時候,要講清道理,指出錯的地方和改正的方法,不能動不動就訓斥或者體罰,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切忌當眾批評。在平時的班務活動中,班主任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讓學困生組織開展一些活動,給他們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不能什么活動都由優(yōu)秀生獨攬?;顒咏Y束后也要及時進行評價、指導,好的方面加以肯定,不足的方面以委婉的方式提出,力求樹立學困生在同學們中的威信。這樣做,能使學困生感受到教師的信任,認識到自己并不是一棵孤獨的無人澆灌的小樹。
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需要有一個過程,有一個堅持不懈的工作作風、一個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永恒之心。因為學困生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即使有了上進的愿望,他們在進步過程中也會經(jīng)受不了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出現(xiàn)反復,時而前進,時而后退。作為教師,我們對學困生出現(xiàn)的反復要以最大的耐心去幫助他們,有“允許別人犯錯誤,又允許別人改正錯誤”的寬大胸懷,認真與其總結成績,了解反復的原因,給他們注入新的活力。我班尤佳同學,原來行為規(guī)范較差,上課不專心,自覺性差,作業(yè)經(jīng)常不做,學習成績上不去,令每個教師都頭疼。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教育,收效甚微。說句心里話,每逢此時,我真想放棄她,但出于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常告誡自己,要有耐心和恒心,絕不放棄。于是我繼續(xù)對她施以愛心,讓其感覺到老師是關心她、愛護她的,并千方百計挖掘她學習的閃光點,細心注意她,哪怕是微小的變化都給予恰到好處的表揚和鼓勵。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艱苦不懈的努力,該生終于有了明顯的變化。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作為教師,我們要細心捕捉學困生的閃光點。學困生并不是每一個方面都差,他們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優(yōu)點,教師恰到好處的一次表揚或鼓勵,也許勝過十次甚至百次的批評。因此,我們要善于捕捉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當他們?nèi)〉梦⑿〉囊稽c進步或變化時,要及時表揚、肯定,以此增強其自信心,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取得進步的榮譽感、老師表揚和同學幫助的快樂感,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滿足,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我班馮海同學,語文成績只有三十多分,平時作業(yè)不交,一篇作文最多四五十個字,卻錯字連篇,我通過家訪了解到他的家庭環(huán)境特殊:從小父母離異,缺少母愛。知道這些情況后,我從生活上關心他,多次與他進行心靈溝通,慢慢發(fā)現(xiàn)他其他方面的優(yōu)點還是很多,比如他畫畫得特別好,籃球也打得好,平時做衛(wèi)生不怕臟、不怕累。于是我就抓住他的這些閃光點,幫他樹立信心。這樣,一次次的表揚、一次次的進步,讓他找到了自信,學年終他的語文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總之,只要有了愛心和關心,用心血譜寫教書育人的篇章,用濃濃的師愛激勵學困生成長,就一定能使這塊教學園地春意濃郁、鶯歌燕舞。
張丙庭.學困生,教師能為你做點什么[J].吉林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