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廣播電視大學黃驊分校061100)
淺談音樂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
張麗梅
(滄州廣播電視大學黃驊分校061100)
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大量的事實證明,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發(fā)展完善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啟迪學生的智慧,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提高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而推動學生各方面的共同提高成為了新時期我國教育的目標,因此,做好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非常關鍵。
音樂教學興趣培養(yǎng)
法國著名的作家雨果曾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shù)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這句話真實地呈現(xiàn)了音樂教育在提高個人素質和素養(yǎng)方面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音樂教育本身不是單純地為了培養(yǎng)專業(yè)的音樂人才,而是為了啟迪智慧,促進人的全面成長和進步。
但是長期以來,音樂教育一直做得不夠穩(wěn)定,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很多人認為音樂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專業(yè)的音樂人才,把音樂教育看得太高;其二,因為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音、體、美這些非升學考試科目被學生和家長認為會占據(jù)學生正常的學習時間而往往被忽略,這就導致了很多音樂教師看到音樂課不好上,上課效果差的狀況。
目前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人才,國家也意識到了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成長的重要性,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盡可能地在各個方面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和進步,音樂教育也開始受到了應有的關注。但是,從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來看,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這對于我們音樂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實現(xiàn)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結合教學現(xiàn)狀進行有效地調整勢在必行。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育教學強調要關注學生,要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這樣的要求事實上就需要我們的音樂課堂對于學生充滿吸引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調動就非常重要了,怎樣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審美疲勞是我們做很多事因為重復或者一成不變而喪失興趣的最終結果。如果我們要想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有興趣,從我們自身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豐富教學內(nèi)容。音樂教學內(nèi)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jù),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樂曲作為音樂欣賞教學的內(nèi)容極其重要。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是貼近學生生活,表達學生的心聲;蘊含美好的寓意,抒發(fā)溫馨的心曲,襯托美麗的夢幻,展現(xiàn)熾熱的情懷,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產(chǎn)生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百聽不厭,提高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中去。因此,在選擇教材時,我特別注意到內(nèi)容要由淺到深,要能展現(xiàn)音樂的精髓,體驗對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及音樂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都是有一定的好奇心的,越是未知的東西他們有時越想知道。我們音樂教師要利用好學生這方面的心理,來安排教學活動和內(nèi)容。例如,在了解樂器音樂特點欣賞器樂樂曲時,利用各種樂器的音樂特點,加以引導,先放各種樂器演奏的旋律片段,讓學生說說是什么樂器演奏的音色特點等。有的樂器學生不一定認識,可只體驗音色,最后教師結合實物或掛圖講解,比如,長號,它的名字學生說不出,但說出音樂特點:渾厚,雄壯,大號低沉,小號嘹亮,富有戰(zhàn)斗氣氛,大提琴深沉,小提琴抒情柔美等。最后教師要加以說明,以上聽到的旋律片段代表各種樂器音色的一般特點。比如,小號嘹亮的音色,富有戰(zhàn)斗性格,在音樂中當需要表現(xiàn)戰(zhàn)斗氣氛時,作曲家首先到運用小號,其他樂器用來襯托、輔助,使音樂達到預定的氣氛。這并不等于小號只能演奏這樣的音樂,相反,還可演奏很抒情或歡快的音樂,因為凡能獨奏的樂器都具有豐富的演奏技巧,對于它表達的是什么情緒,很多時候,還要根據(jù)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特點來確定。不同的樂器在表達音樂情緒上各有不同的效果。舉一反三,其他樂器亦同。這樣既調動了學生興趣,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在教學中,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歌曲為突破口,讓學生談體會。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依據(jù)教材提供的樂曲進行教學,同時也可以把學生耳熟能詳?shù)?、接觸最多的音樂引入到我們的課堂中來,教師結合音樂學科的專業(yè)知識予以引導,學生再親自體會。教師這時只要引導學生稍加分析對比,就很容易理解節(jié)奏和速度在音樂中的重要地位,給以后深一層次的欣賞打下基礎。但節(jié)奏和旋律是不可分割的,體驗音樂情緒時,必須注意這一點。
在音樂中的烘托作用學生對和聲的體驗也可以從歌曲入手,逐步過渡到器樂曲。所選歌曲要有明顯的對比性,比如,在欣賞內(nèi)蒙民歌時先聽男高音獨唱,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去感受音樂:節(jié)奏——悠長緩慢自由;旋律——優(yōu)美遼闊,高亢;音樂——圓潤抒情。接著對比欣賞無伴奏合唱的歌曲,開始,哼名,這是背景;天高云談,茫茫內(nèi)蒙古大草原,接著是女聲合唱優(yōu)美遼闊,繼而男生合唱,自豪贊頌,然后是男女混聲合唱,力度得到鞏固和加強,和聲錯落有致,連綿起伏,音色、和聲層層變化、對比,進一步展現(xiàn)了美麗壯闊的草原景象,描繪出草原迷人的景色。通過以上對比欣賞,使學生體驗到了和聲的烘托作用。前者若是一副素描的話,那么后者則可以說是一副迷人的草原牧歌彩色風景畫,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再如,《歡樂頌》這首著名曲目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開始以男中音領唱,繼而以獨、重、合的形式層層渲染,步步推進達到高潮。在欣賞時,教師讓學生注意每段的變化講述聽后的感覺。有的學生則說:“領唱好比一個引子,引入“歡樂頌”,獨唱則展示主題,重唱此起彼伏,合唱雄壯輝煌。”教師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引起大家的思考,但大家不語。教師問,如果有一百個人都唱《歡樂頌》的主題音調會不會產(chǎn)生如此的效果呢?終于有人回答:“不會,如果缺少和聲就不會有這樣輝煌的氣勢?!苯處熃o予肯定,并說:“沒有和聲的烘托,沒有人聲的對比,必然會缺乏力度、厚度。因此,和聲在表達音樂情緒上是舉足輕重的。”這樣就增加了學生對和聲的認識。
總之,現(xiàn)在的音樂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只有通過傾聽音樂,才能提高審美能力,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在學校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如果能循序漸進地讓學生不斷地欣賞,不斷地提高積累,學生一定會在音樂欣賞中找到快樂,在音樂欣賞中留住興趣,這樣才會把音樂課上得充滿生機與活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