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行唐縣口頭鎮(zhèn)牛下口小學050600)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牛令俐
(河北省行唐縣口頭鎮(zhèn)牛下口小學050600)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深化語文教學進行改革的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內容。要求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結合語文本身的特點,在字、詞、句、段、篇等基礎教學中得到培養(yǎng),在具體的聽、說、讀、寫語言訓練當中加以鞏固。具體來說,注重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充分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思維;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帶著情感朗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肢體表現(xiàn),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指導學生多觀察,鞏固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觀察演示
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這是深化語文教學進行改革的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內容,在長期的語文教育實踐中得到了充分證明,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尤為重要。要求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結合語文本身的特點,在字、詞、句、段、篇等基礎教學中得到培養(yǎng),在具體的聽、說、讀、寫語言訓練當中加以鞏固。
思維的創(chuàng)新特征在于它的獨創(chuàng)性和思維性,利用前所未有的新教學方法、新的教學觀念來審視客觀事物,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例如,在教學《數(shù)星星的孩子》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shù)珍珠撒在碧玉盤里?!痹谶@一句中的“撒”字用得相當好,與這個字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還有扔、放、投等,那么在文中為什么用“撒”呢?因為“撒”的意思是“把顆粒狀的東西分散著扔出去”。有的學生就會說:“意思也是扔,那為什么不用‘扔’呢?”因為扔的意思是“揮動手臂使拿著的東西離開手”。然而課本的插圖中,學生可以認真地觀察進而發(fā)現(xiàn),天上的星星很多很多,因為離我們又那么遠,看上去像一顆顆的豆子一樣,撒在天空。這里把天空比作碧玉盤,把星星比喻成珍珠。這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無限的遐想,這樣美麗的天空是那么美妙、那么神奇。這種利用文章中的插圖,既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又充實了說與寫的內容。
如何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能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的關鍵。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為了使學生盡快地進入到與作者同呼吸的氛圍中,課前教師準備了周總理的畫像、錄音帶等,在目視著周總理的巨幅畫像的同時,耳邊響起那千萬人民送總理的低沉而又悲痛的哀樂。此刻教室里也好像出現(xiàn)了寒氣襲人的場面。全體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在情感上與本文的作者產(chǎn)生了共鳴。學生個個淚流滿面,他們此時也好像在目送著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也好像站在了那1976年1月冰冷的長安街。所以說一堂好課,就在于有一個好的氣氛,有了情感信息傳送、反饋、再傳遞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得到感染,心靈得到升華。
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把讀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逐步培養(yǎng)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例如,學生在獨立閱讀《飛奪瀘定橋》一文時,把文題中的“飛”和“奪”進行聯(lián)系,紅軍戰(zhàn)士不僅在很短的時間內到達瀘定橋,還要和敵人賽跑,要把紅軍戰(zhàn)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氣概讀出來,強調一個“飛”字。到達瀘定橋后,由于橋下水流湍急,橋上木板被抽走,現(xiàn)在的敵人十分囂張,這里有一句是對敵人的語言描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在這里閱讀時要把敵人的得意和不可一視讀出來,因為敵人自恃前有大江天險,后有援兵馬上就到,紅四軍要想過橋,不會“飛”絕不可能。同時在這里也暴露出敵人妄想把紅軍戰(zhàn)士消滅在橋上的險惡用心。在讀的過程中不僅僅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有力地發(fā)展了學生的組織語言的能力。
學生自覺地學習課外書,有利于對語文課文的學習。如果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會把已經(jīng)形成的、潛在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為此教師可以不斷地向學生強調自學的重要意義,使學生認識到培養(yǎng)自學能力是多么重要。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利用古人、偉人等自學成才的典型事例,使學生認識到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能的,從而提高自學能力。學生如果有了這種自學的自覺性,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頑強的自學精神,他們會更加刻苦,從而取得十分理想的學習效果。
在學習新的課文時,要充分利用大部分學生敢表演的特點,讓學生結合文中內容上臺表現(xiàn)一番,通過實際演示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針對學生愛動的特點,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親自演一演,在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高漲,而且也達到了動中促思維、玩中長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秋天到了》一文時,其中有一句話:“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边@句話中的“落”字,可以讓一個學生來上臺表演一下,當教師讀到“落”字時,讓學生張開雙臂從上到下表現(xiàn)出落的樣子,落的時候要慢一點,這時所有的學生也不自覺地張開雙臂,做著樹葉向下飄落的動作。學生的動作準確、優(yōu)美。他們一邊讀著,一邊做著動作,隨后便是滿課堂的笑聲。有趣的表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又把知識牢牢地掌握了。
觀察是語文教學的前提,如果學生學會了觀察,就能從現(xiàn)實生活中學到很多知識,就會寫出更多生動、形象、逼真、感人的文章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局限,教師要選擇使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指導觀察,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認真觀察,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讓學生認真觀察身邊的玩具、文具、小動物等,在觀察這些事物的同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從這些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用途等方面去引導,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去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疑點,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觀察習慣,在實踐中要多利用文中插圖,因為插圖是課文中的視覺形象,是課文內容的生動說明,學生通過對圖的觀察理解,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有的插圖在文中則是一個“特寫鏡頭”它通過圖畫展現(xiàn)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故事的高潮所在。在實際教學中,常指導學生認真地觀察圖畫,把它作為領會全文內容的捷徑。如在教《登山》一文時,在指導學生看圖后,講出列寧同志所處的險惡環(huán)境:他的身后是陡險的高山,腳下是狹窄的小路,小路旁邊則是萬丈深淵……這時指出一名學生口述列寧的高大形象:列寧左手拿著帽子,右手放在胸前,盡量保持身體的平衡,小心翼翼地移動著碎步。這時我提問,列寧在自覺地跟眼前的“害怕”作斗爭,表現(xiàn)出一個革命導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充分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边@幅圖也正是表達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