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養(yǎng)正中心小學362261)
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策略淺談
顏若冰
(福建省晉江市養(yǎng)正中心小學362261)
復習課是我們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上復習課一般是在章節(jié)學習或者單元學習告一個段落,或者是在期中、期末考前經常進行。我們上復習課的目的除了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查漏補缺,彌補在一輪教學過程中問題較多或者遺漏的環(huán)節(jié),最終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現(xiàn),使學生的所學能夠實現(xiàn)系統(tǒng)化、體系化,進而牢固地掌握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素養(yǎng),因此,抓好復習課教學對于鞏固我們的教學效果非常重要。筆者結合自己上這類課的點滴感悟思考,從兩個方面呈現(xiàn),以此與廣大同仁探討、商榷。
小學數學復習課策略
復習課是學生在學習某一階段數學知識之后,幫助學生梳理已學知識,促進知識系統(tǒng)化,并通過查漏補缺,進一步鞏固、深化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一節(jié)高效的數學復習課不是舊知識的簡單再現(xiàn)和機械重復,而應把它看成是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一種較高層次的學習過程,在復習中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復習方法,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我們的小學數學復習課進行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查漏補缺,對于一些關鍵問題和學生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進行強調或者訂正。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為了使學生通過知識的梳理和消化,實現(xiàn)在知識認知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在復習的過程中對于舊有知識的整理就非常重要了。但是,這里所說的對于知識的整理和我們之前整理知識的方法是有差異的,過去我們很多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更多的是教師本人的大包大攬,就是教師領著學生整理,學生在遵循教師的思路在復習整理,這樣的過程學生是被動接受,也無法真正地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所以真正的整理過程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即在整個過程中由學生自主在參與,我們教師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即可。我們可以這樣來進行操作,在正式的開始整理前,先要求學生結合自身所學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學生展示的過程中其他學生可以提出相應的意見或者建議,出現(xiàn)分歧,鼓勵學生討論甚至爭論,這樣學生就會實現(xiàn)由個體思考到集體思維的碰撞,在碰撞的過程中會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這樣會大大提升復習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常見的量”這部分內容的復習和整理時,我們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先自己整理,并作出適當的引導和提示:(1)先整體看,小學階段有哪些常見的量?(2)再部分看,每種量中常用的計量單位有哪些?(3)怎樣才能完整、簡潔地呈現(xiàn)出這部分知識?學生自主復習整理,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補充,制定出一個全面、完整的復習計劃,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再組織小組通過表格合作整理,并提出如下要求:我們能不能進行進一步的延伸,如這部分知識的橫向和縱向的聯(lián)系?在我們的實際應用中,哪些知識是我們比較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在思考完這些問題后,不僅擴展了知識面,而且還能夠反思自己的不足,這樣的效果遠遠大于我們簡單的知識整理。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復習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我們上面所說的這一種模式,因為不同的知識有著不同的特點,不同班級、年齡段的學生也存在著差異,如果我們沒有結合復習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盲目地開展,就會弱化我們的復習效果,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
我們都清楚復習課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對于知識積累、升華的關鍵步驟。但是,部分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有所忽略的,有的教師是大包大攬,自己一切都做主了,而有的教師則是全部下放,就是完全教給學生,慢慢地上成了自習課,復習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復習的環(huán)節(jié),力爭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養(yǎng)得到真正的提升。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引導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它們之間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就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應該且必須掌握的,只有學生清楚了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才可能在更高的高度去理解知識的含義,加深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
我在《小學數學教育》雜志中看到吳旭宏老師執(zhí)教“常見的量整理與復習”課例,出示前測題目:23平方米=()公頃。(前測顯示此題正確率為59.6%)師:這道題目為什么錯誤率這么高,原因在哪里?生:平方米到公頃的進率是10000,而我們把它想成100了。師:人們是怎樣規(guī)定1平方千米的大小的?生: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師:那1公頃又是怎樣規(guī)定的?生: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師:那1公頃還可以怎樣取名呢?生:1平方百米。師:繼續(xù)變小,我們還可以找到哪個面積單位?生:1平方十米。師:有沒有發(fā)現(xiàn),面積單位它的基本進率是多少?生:100。師:(出示表格)你還知道其他單位之間的基本進率嗎?生1:長度是10,因為加入十米、百米就也是10。生2:體積和重量的基本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相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最容易弄混的就是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互化,其根本原因在于進率不是100。所以這樣的面積單位間實際是存在著一種知識斷層,如果能夠將知識斷層間建立聯(lián)系,也就能建立面積單位間的聯(lián)系。吳老師以1平方千米規(guī)定的大小為例,展開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再到1公頃,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就是1公頃,于是順勢追問1公頃你還可以怎么取名呢?1平方百米的出現(xiàn),緊接著1平方十米的出現(xiàn),就是因為吳老師能細心地引導學生將斷裂的數學知識間打通了聯(lián)系,繼而觸類旁通,打通了長度單位間、面積單位間和體積單位間的基本進率。
(二)在思想方法上提升
所謂的數學思想,就是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本質及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它是數學思維的結晶和概括,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靈魂和根本策略。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靈魂,教材中,顯性的知識體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應該是數學課程中一項重要任務。復習課是對一段時期內所學知識的整體梳理與回顧,因此,在復習課教學中,恰當引領學生對知識內部隱含的思想與方法進行挖掘與認知提升是非常有效的。
教學是一門博大的藝術,上好每一節(jié)課都需要我們教師去不斷地反思,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也給我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于基礎教學階段的小學教學。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一定要清楚自身的使命和責任,把自己的學科教學當成畢生的事業(yè)去追求,這樣我們才可能把自己的教學做得更好。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