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有利
摘 要:在課程改革進程中,學案教學法得到廣泛應用。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程理念,在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學案的編制、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諸如學案編寫教案化、作業(yè)化等問題,在探究性問題的預設生成方面還有待提升。為此,該文結合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從學案編制的原則、課標理念的運用、思維定勢的調整、教學反思的強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對學案的科學設計、合理使用提出一些建議,以期收到更好的運用效果。
關鍵詞:學案教學;學習方式;教學反思;學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108-01
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展開,特別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明確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師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辦法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案,學案這種知識呈現方式應運而生,倍受推崇,得到廣泛應用。筆者作為一名工作十幾年的教師,更能深刻體會到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新的教學方式帶給教學工作的影響。下面,我就談談應用學案這種教學模式在化學日常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學案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學案教學是以學案為載體,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體,教師的智力支持、資源補給為主導,通過學案的完成與拓展,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改過去“我講你聽、我強調你記下、我布置你完成”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諧統(tǒng)一,提高課堂 效率,使教學效益達到最大化。
二、學案教學有利于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意識、提高業(yè)務水平
學案教學要求教師在編制學案之前廣泛閱讀相關資料,在全面把握教材標準和考綱要求的基礎上,結合每個人的教學經驗,集思廣益,精心編制學案,把授課的重點、難點,知識應用的易錯點、強化點都集中體現在學案上,使學案成為易學好用的助學工具。這就要求教師們要深入鉆研教材、熟悉教法、了解學情,更要致力于在合作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
三、學案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案教學將課堂教學中心由“教”轉到“學”上來。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他們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展示、小結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揚,在思維辨析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共鳴中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動機,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同時學生也學會了交流表達,提高了學生之間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一套成功的學案固然有諸多優(yōu)勢,但通過不同校、多學科的學案分析,發(fā)現在學案編制過程中還有以下兩方面誤區(qū)需要避免:
1、學案編寫教案化,很多老師在學案編寫時往往受到教學經驗中思維定勢的影響,把教案的提綱條框詳細化,就變成了所謂的“學案”。試想,這樣的學案,怎能擺脫“教授化”的影子,怎能在課堂上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案的著眼點在于教師講什么和怎樣講,它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的是“教”;學案的落腳點則在于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學”。編寫學案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究活動,不是教案的翻版,需要教師從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出發(fā),按照從易到難,從表面到本質,從一般到特殊的認識規(guī)律,有層次安排學習內容。學案編寫還要求教師有創(chuàng)新精神,提出的問題要從課程標準出發(fā),但又不拘泥于標準,要有助于學生突破常規(guī)思維局限,有助于學生發(fā)現問題,有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
2、學案編寫作業(yè)化。部分教師在設計學案時沒有經過認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內容簡單的編組成一個個的習題,甚至機械照搬課本內容,連編排順序都完全一樣,認為這就是“學案”。如果依照這樣的“學案”進行教學,必定會造成學生去抄課本,死記硬背教學內容,簡單機械的尋找答案,整堂課就成了師生對答案的過程,根本無法實現學案導學式教學的優(yōu)勢。所以學案絕不是單純的另外一份額外的家庭作業(yè),要防止把學案搞成又一本“練習冊”,從而加重學生的負擔。
另外,還應通過學案完成的反饋,了解學案教學的效果。具體做法為一方面課后收齊學案,看學生是否用紅筆把錯誤標記、改正。在學案上查找學生共性問題并及時收集整理,為下次相關知識的學案設計積累素材。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學會做“學后記”,就是學生要把對課堂學習的經歷、體驗進行總結,包括本節(jié)課的收獲,學到哪些知識、技能,解決了什么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有待解決,學習方法上有何心得,哪些方面需進一步改進等。同時老師也要寫下“教后思”,把自己完成每一次教學活動后,對實施教學活動的自我感覺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包括對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教學效果的好壞進行自我評價和原因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哪些問題的討論還不夠深入,有待下一節(jié)課或課后繼續(xù)進行探討和研究,特別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表現,以便通過溝通交流,提出個別指導方案與補救措施,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