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輝 (江蘇省沭陽縣塘溝中心小學 223600)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行,對小學生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更加重視學生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塑造和形成,更加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實現(xiàn)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為培育新世紀創(chuàng)新人才打下基礎。教師在小學生品德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品德塑造方面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現(xiàn)階段,很多學校和家長對小學的品德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忽視了這門課程在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由于我國長期以應試教育為主,導致學校過分看重學生的成績,而對于學生的品德課程只是表面上表示很重要,但是在實際中已經(jīng)成為了可有可無的課程。此外,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過分重視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品德的教育。所以,現(xiàn)階段的學校和家長并沒有將小學生品德課程作為小學生學習的主要課程,使得小學生品德課程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品德課程的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和提高。
現(xiàn)價段,我國在小學嚴重缺乏品德教育的專職教師,雖然有的學校有品德教育的專職教師,但是教師由于缺乏培訓和學習的機會,導致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較低。一些小學品德教師沒有參加過集體培訓或者學習而直接進行授課,這樣使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機械,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品德課程的質量得不到保證。除此之外,一些學校過分的重視數(shù)學、語文和英語主干課程的學習,而將品德教育作為“副科”來看待,雖然將品德課程納入了課程學習計劃,但是學校的不重視,學生長期在這樣的課程結構下學習,逐漸地也就忽略了品德課程的重要性,導致學校品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長期不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目前,我國小學品德教育的課本主要以“兩史一情”為主要教育核心,較為全面地概括了對學生的思想、思想道德品質和政治觀點的教育。但是在品德課本中的一些內容較為理想化,導致不能夠與實踐相聯(lián)系。品德課程起源于實踐生活中,而現(xiàn)在的課本中的內容將其視為一種孤立的現(xiàn)象,這會導致教學內容與實際的生活相背離的局面。品德課本中包含了較多知識性的內容,而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課本中加入過多的知識性的內容對學生學習品德,實踐品德所起到的實踐意義不大。
提高小學品德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手段,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品德,將品德課程的教學變得生動化和實踐化。在品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jù)課本的內容,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從而將課文中的內容生動形象的表演出來。學生可以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更加深刻地領悟到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從而促進學生品德教育的學習。例如,在學習《我想要我能要》一課中,讓學生扮演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買東西的這個情節(jié),并讓扮演的學生試圖去說服對方。在學生表演完成之后,由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評價,之后再進行表演,這樣通過不斷地完善,能夠使學生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區(qū)別與差距,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學生對品德的學習不能夠僅僅局限于課本,必須通過其他一些實踐活動,深化對思想道德的理解。開展課堂辯論,是深化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在品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思想道德的認知沖突或者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辯論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化學生對思想道德品質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例如,在講授《心中110》一課時,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一個陌生人從汽車上走下來對小明稅:“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爸爸嗎?”提問學生小明應該跟陌生人走嗎?之后,不用讓學生直接回答問題,將學生分為同意和不同意兩組,在調整班級座位后,進行一場辯論。通過辯論使學生明白生活中所隱藏的危險,并深化學生遇到危險撥打110的意識。
品德課程的教學不僅需要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應為學生營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通過組織愉快的、主動的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情感認知,從而做到知行統(tǒng)一。例如,在學習《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一課中,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家鄉(xiāng)的建筑、工廠、街道和名勝古跡,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理解,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自豪感和熱愛。
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是一個長期而且復雜的過程,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小學生處于認知能力較低的階段,所以通過良好的引導幫助其樹立良好的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應重視品德課程的重要性,通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