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武漢 430079]
《隱身衣》的視差世界
⊙付丹[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武漢 430079]
格非的《隱身衣》關注當下社會生活,小說構建了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勾勒出當代的浮世繪,以一個手藝人的視角描述人情冷暖。人際關系的變化是“我”關注的中心,“我”始終在自我認知和社會價值的矛盾中尋找出口。由于種種矛盾和差異,構成了一個相對浮動的開放式的價值空間,本文從視差理論分析這一現(xiàn)象。
格非《隱身衣》視差
2012年作家格非發(fā)表新作《隱身衣》,延續(xù)了對現(xiàn)實社會題材的關注,小說主要講述一位以音響器材為生的手藝人的人生經(jīng)歷,勾勒出當代的浮世繪。在結構上,小說主要從職業(yè)與個人生活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主人公“我”為大學教授和丁采臣裝機經(jīng)歷;另一方面以主人公的親情、愛情、友情發(fā)展為線索。愛情上,主人公和前妻玉芬從戀愛、結婚到分手;友情上,與朋友蔣頌平從生死之交到恩斷義絕;親情中,由于姐姐、姐夫的冷漠,主人公被迫與可憐女人候美珠相親;最后和蒙面女人同居生女?!拔摇钡囊饬x在一次次人際關系中不斷重新定義,這種被動的甚至是“我”不情愿的方式,讓主人公認識了世界,也認識了自己。作家所采取的敘事方法,不是傳統(tǒng)非此即彼的價值判斷,或簡單的換位思考,而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暴露和直面。這一方法就是“視差”。
“視差”是理論家柄谷行人在著作《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克思》中提出的重要觀點,主要著重強調了康德方法論的意義,即:“當我們面對一個康德意義上的二律背反時,不要指望通過從一個獨斷論轉向另一種獨斷論。相反,我們應該在堅持二律背反不可消解的基礎上,去建立一個基本的批判立場,它不是某個與其他立場相抵牾的既定立場,而是關注不同立場之間在建構意義上的裂隙。康德看待事物的姿態(tài)實際上是既非從自己的視角,又非從他人的視角,而是直面由‘視差’所暴露的現(xiàn)實。柄谷借助康德的超越性理念所要達到的目標,并不是要還原一個超驗的實體,而是憑借現(xiàn)實經(jīng)驗不可消解的二律背反特征才能辨認出來的社會變遷(歷史)?!雹僬绫人觯暡钍敲鎸κ挛镒冞w的“合適的反應”不應該構想立場之間鴻溝的消解,而應該“直面由差異暴露的現(xiàn)實”②。
本文嘗試從“視差”的角度解讀《隱身衣》。
從視差角度,事物的“二律背反”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只有直面其中的差距。沒有中間道路或一方遷就一方,“當我們面對一個精確的康德意義上的二律背反,什么才是合適的反應?他回答說,我們不應指望化約一方面而遷就另一方面(甚或規(guī)定對立面的某種辯證綜合)。恰恰相反,我們應該堅持二律背反的不可消解性,并構想一個基本的批判立場,這不是某個與其他立場相抵牾的既定立場,而是立場之間不可消除的鴻溝所在——它們之間純建筑學意義上的裂隙”③。視差常表現(xiàn)為不可跨越的鴻溝或裂縫,以及無法消除的對立現(xiàn)象,在《隱身衣》中也存在著同樣的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為人物身份認同的錯位。
在文化學中,身份的認同包括四個方面:個體身份認同、集體身份認同、自我身份認同、社會身份認同。個體身份認同,即個體參與特定文化,實現(xiàn)身份認同;集體身份認同,指一個文化主體將一種文化視為集體的歸屬,并將其他文化視為他者;三是自我身份認同,肯定以自我為核心的身心體驗;四是社會身份認同,強調人的社會屬性。自我身份認同——強調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體體驗,以自我為核心;社會身份認同——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從個體認同到集體認同,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這類過程動態(tài)地描摹了身份認同的嬗變機制……因此在更廣泛的含義上,身份認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體在強勢與弱勢文化之間進行的集體身份選擇,由此產(chǎn)生了強烈的思想震蕩和巨大的精神磨難,其顯著特征,可以概括為一種焦慮與希冀、痛苦與欣悅并存的主體體驗。我們稱此獨特的身份認同狀態(tài)為混合身份認同(HybridIdentity)?!雹墚斏矸轃o法認同時,會形成身份錯位現(xiàn)象,造成個體強烈的危機感。在作品《隱身衣》中主人公常處于錯位的狀態(tài)。
《隱身衣》的身份錯位可從職業(yè)、個人生活兩方面進行。在文本中“我”具有手藝人、兒子、弟弟、丈夫、朋友的多重身份,而這些身份卻常常處于錯位的狀態(tài)。
職業(yè)上,主人公是手藝人,但社會上卻稱為發(fā)燒友,身份的錯位卻讓“我”自得其樂,安心于隱身的生活。但文中又提出對社會的質疑:“一個社會的墮落,正是從蓄意踐踏手藝人開始的……這是個稀有的職業(yè),全北京不過二十人。這倒也挺好。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來蔑視這個社會,身在陰暗的角落里,過著一種自得其樂的隱身人生活?!雹葸@種苦樂參半的矛盾狀態(tài),形成了個人與社會的疏離。在個人生活中“我”的身份是兒子、弟弟、丈夫、朋友,隨著故事的展開,身份被不斷消解。主人公常常處于被動中,遭遇生活中的不如意,如母親去世、姐姐的冷漠、和玉芬離婚、朋友絕交。最終“我”通過社會集體身份看到了自我的意義,看到的是姐姐面對房屋之爭時,親情如薄冰:“親人之間的感情,其實是一塊漂在水面上的薄冰,如果你不用棍子捅它,不用石頭砸它,它還算是一塊冰??赡阋怯惨媚_去踩一踩,看看它是否足夠堅固,那它是一定會碎的?!雹夼笥秧炂降摹叭擞H財不親”以絕交收場。由于身份始終無法認同,主人公長期游離與親情、愛情、友情之間,充滿了危機感。
面對這一困境,主人公直接發(fā)問:“我一直感到不太踏實,心里有點兒亂,好像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一筆糊涂賬。這樣下去,行嗎?”⑦最后,蒙面女人的建議是“事若求全何所樂?”其錯位原因在于個人和集體身份認同的裂縫和差距,以及兩者之間無法調和的立場。個人在社會屬性中不斷被設定,自我陷入無法適應的危機感中。
在小說的結尾,“我”試圖做出妥協(xié),并強調道:“如果你不是特別吹毛求疵,凡事都要去刨根問底的話,如果你能學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改掉怨天尤人的老毛病,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其實生活還是他媽的挺美好的。不是嗎?”⑧這種睜一只閉一只眼的態(tài)度能否調和對立的裂縫,無人知曉,開放式的結局并未消解個人和現(xiàn)實的對立,對身份認同仍存在著隱憂。
視差的層次不是固定的,由于事物的復雜性,層次不同、現(xiàn)象不同。而視差理論最大的價值是對裂縫的認識,沒有預設的立場或假設,具有跨越式批判含義:“即以超越學科的綜合性眼光剖析現(xiàn)代社會和思想,以及批判立場的不斷‘移動’。其‘批判’不是責難對方,而是審視,是一種由彼及己、也由己及彼的雙向思維活動,以達到在實現(xiàn)自我突破的同時揚棄對方?!雹嵩凇峨[身衣》中音樂在不同的語境立場,展開了探索之路。
古典音樂在《隱身衣》中無疑是重要的,它不僅是文本的背景展示更是內(nèi)容審美的反映,其意義有三:
其一,音樂之美。
基層黨組織的活力是基層黨組織的生命力,主要表現(xiàn)為基層黨組織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與戰(zhàn)斗力。組織紀律是提升組織活力的前提,只有嚴守黨的紀律,才能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只有推進黨內(nèi)民主,落實黨員各項民主權利,才能推進黨的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只有增強黨員身份意識和榮譽意識,才能激勵黨員主動擔當作為;只有建立黨的創(chuàng)先爭優(yōu)長效機制,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載體,培育黨建品牌,才能確?;鶎狱h組織永葆生機與活力。
音樂與文學有相通之處,如復調、多聲部對話等理論都來自于音樂藝術,為文學家提供了寶貴的創(chuàng)作靈感。格非熟知古典音樂,早在小說《春盡江南》中就有所表現(xiàn)。由于作家愛好音樂,所以在文本中充分展示了音樂之美。
小說中大篇幅地列舉了許多音樂大師作品,如查理·施特勞斯的《莎樂美》、薩蒂的《玄秘曲》、德彪西的《意象集》《二十四首前奏曲》、肖邦的《夜曲》等。作家在書的扉頁上寫了尼采的一句話:“沒有音樂,生活就是一個謬誤?!备穹潜硎荆骸爱敵鮿?chuàng)作這部小說是受音樂發(fā)燒友劉先生的影響。為了確保小說中的音樂用語無誤,他曾把手稿交給音響發(fā)燒友審校。他說:‘劉先生一直給我做膽機,他到我家經(jīng)常跟我重復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他說,世界上有那么好的音樂,要是一個人活了一輩子居然沒有聽過,那么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比這個更悲慘的事了。這句話他不斷重復,我就聽出感覺來了——這恐怕是他內(nèi)心的某種感觸,或者說作為一個膽機制作者的一種驕傲?!雹庾骷覍σ魳烦錆M了由衷的熱情。
音樂的魅力表現(xiàn)為多元化的審美,不同的音樂體現(xiàn)了不同的風格。如在朋友頌平家聚會,入門級的奶媽碟中是霍爾德的《女大不中留》,“對于很多剛開始聽古典音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迷幻藥。它的音色、空間感和弦樂的密度感,有一種剛柔相濟的美”?。這種剛柔相濟之美作家使用了“迷幻藥”一詞,可見魅惑之美。又如,丁采臣聆聽《玄秘曲》詢問“是不是有一層霧裹著?”“沒錯。好像是有霧。我以前沒怎么注意。”?丁采臣感嘆道:“鋼琴的聲音,就好像是在霧中傳來一樣。我說的不是漫天大霧,而只是那種薄薄的,像輕紗一般的霧。”?音樂的神秘飄渺之美躍然紙上。在領略多元化音樂風格之余,作家將音樂的聽覺感受轉化為語言描述,也是一種閱讀樂趣。
其二,對位法則。
詩人歐陽江河從薩義德的對位法則解讀其文本結構,指出:“這部小說篇幅并不怎么長,卻將每一個人物都寫活了。與男主角相關的四個女人,正好構成四重奏……《倩女幽魂》在小說里一共出現(xiàn)了三次,剛好構成一個全音和弦,而丁采臣本人則是一個音盲,連空心和弦、連半音都不是?!?以上觀點本文不再贅述。
其三,越界論。
1989年薩義德提出音樂越界論,這是對“世界性”觀點的完善。通過古典音樂發(fā)展史,考察了古典音樂與世界的關系,并提出古典音樂與時代融合的觀點。“薩伊德在《音樂結構》中以歐洲古典音樂為對象,揭示出古典音樂文本的世界性,在起源和連接論基礎上提出與世界性相關的另一個理論觀點——越界論……古典音樂形式窮盡了音符的各種可能的組合,浪漫主義音樂家則借助滑稽模仿、新奇,甚至批判來突破音樂表現(xiàn)的極限……越界不是越律法或神性之界;而是從一個范圍進入另一個范圍,挑戰(zhàn)界限,將不同事物混合在一起,獲得不可預見的快樂、發(fā)現(xiàn)和體驗。古典音樂就不斷地溢出音樂的領地,滲透日常生活、家庭、學校、階級和性關系,甚至民族主義?!?在薩義德的敘述中,音樂的越界不僅僅是藝術門類,也是連接現(xiàn)實和心靈的橋梁,越界是音樂和世界的聯(lián)系方式。
在《隱身衣》中音樂越界主要體現(xiàn)為:音樂與人物之間的隱喻。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擇音樂。不同的人選擇不同音樂,如文本中教授的夫人喜歡流行樂,讓我渾身上下起了雞皮疙瘩;美珠唱《天問》、丁采臣聽《玄秘曲》、蒙面女人聽《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等,都是符合個性化的選擇,即說明了音樂的屬性也體現(xiàn)了人物性格;二是對音樂的批評?!拔摇睂Υ艘脖憩F(xiàn)出褒貶不一的態(tài)度,有對盲從的批判,有對音盲的惋惜,有對愛樂者的欣賞,“我”無法理解,開始質疑“這個世界一定是出了什么問題”?。外化的音樂可以直達人物心靈,從側面反映出人物內(nèi)心價值。正如薩義德所說的越界論,音樂被人物或社會所選擇,人物和時代的意義也體現(xiàn)在音樂中,音樂和人物之間相互影響。
總而言之,小說《隱身衣》以干凈精致的語言、現(xiàn)實而溫暖的書寫,勾勒出復雜的現(xiàn)代生活,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藝術想象空間。其中對視差世界的描述,給予人們直面現(xiàn)實的勇氣。借用《圣經(jīng)》所言:讓上帝的歸上帝,撒旦的歸撒旦?!叭绻悴皇翘貏e吹毛求疵,凡事都要去刨根問底的話,如果你能學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改掉怨天尤人的老毛病,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其實生活還是他媽的挺美好的。不是嗎?”?
①張輝:《超越資本主義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述評》,《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月12日,網(wǎng)絡出版地址20121112.1313.026.html。
②③[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視差之見》,薛羽摘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5年第9期,第41頁,第41頁。
④陶家?。骸渡矸菡J同導論》,《外國文學》2004年第2期,第37頁。
⑤⑥⑦⑧?????格非:《隱身衣》,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88頁,第92頁,第186頁,第188頁,第39頁,第135頁,第134頁,第11頁,第188頁。
⑨王志松:《跨越式批判——柄谷行人的文藝理論及其批評活動》,《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年第2期(總第129期),第48頁。
⑩田超:《格非〈隱身衣〉結局哥特式》,《京華時報》2012年6月15日,第38版。
?歐陽江河:《格非〈隱身衣〉里的對位法則》,《新京報》2012年5月26日。
?陶家?。骸丁笆澜缧浴钡乃闹刈冏唷獜膶ξ婚喿x論薩伊德的思想特征》,《當代外國文學》2006年第3期,第108頁。
作者:付丹,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講師。
編輯: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3年一般項目,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語言變遷與現(xiàn)代性研究,項目編號:13Y003)階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資助項目(華中科技大學2012自主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語言嬗變與文體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2012WQN004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