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林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妊娠期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圍生期預防與護理方法。方法:以62例妊娠期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則采用常規(guī)治療+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分別詳細記錄患者分娩方式,并對母嬰產后情況進行評價,總結護理經驗。結果:經治療后,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率、早產率和產婦死亡率分別為0(0/31)、25.81%(8/31)、0(0/31),母嬰均預后良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妊娠期密切監(jiān)視心功能的變化,可以提高孕產婦的分娩耐受性,有利于孕產婦和圍生兒的預后。
【關鍵詞】妊娠期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圍生期;護理
妊娠期心臟病是產科嚴重的合并癥,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該病嚴重威脅孕產婦及圍生兒的生命安全。妊娠期心臟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約為1.06%[1],孕產婦在超負荷的妊娠、分娩狀態(tài)下極易合并心力衰竭。臨床治則以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早預防為主要原則,通過密切觀察產、孕婦相關臨床體征變化,并給予相應的積極護理,有效控制心力衰竭的發(fā)生,提高母嬰的存活率。本研究采以62例妊娠期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孕產婦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圍生期的預防、護理方法,取得較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治療的妊娠期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總計62例,符合其臨床診斷標準[2]。其中高血壓合并心臟病14例、先天性心臟病10例、風濕性心臟病25例、圍生期心肌病4例、其他疾病9例。將該6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1例,患者年齡21~39歲,孕周分別29~40周,平均年齡(26.6±2.2)歲,初產婦27例,經產婦4例;對照組31例,患者年齡21~39歲,孕周29~40周,平均年齡(25.6±3.2)歲,初產婦26例,經產婦5例。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單純給予常規(guī)治療。
1.2.2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積極的護理干預。具體操作有:①密切關注每位患者的日常情緒波動,耐心引導,使其保持心境平和;產前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以降低其內心恐懼感,保證患者的規(guī)律飲食和充足睡眠;②注重合理攝入水分和鐵、鈉鹽等,避免出現(xiàn)水腫、貧血等情況;同時還應盡量減少洋地黃藥物的預防性使用;③時刻觀察患者心功能變化,在嚴重時先選擇控制產婦的心力衰竭,給予患者消心痛、呋塞米、西地蘭等藥物治療,再對其進行剖宮產術;更嚴重者可采取“邊控制邊分娩”方案;④對于需靜脈滴注的產婦,應合理調整靜脈滴注的速度,以免因滴注過快而加重心力衰竭;⑤在住院期間,給患者補給充足的糖類、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以及維生素、葉酸等;合理膳食,避免身體過胖影響分娩;⑥待順利產出嬰兒后,密切觀察產婦各項生命指標和體征變化,同時對嬰兒也應進行積極的護理措施。
1.2.3 詳細記錄患者分娩時機與方式,對患者母嬰預后進行評估,總結護理經驗。
1.3 療效評定
經護理干預后,以產后新生兒窒息率、早產率、產孕婦死亡率綜合評價護理干預對妊娠期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及新生兒的影響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若P<0.05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分娩方式記錄結果
在所有患者中,分娩方式主要有剖宮產、經陰道分娩兩種,其中剖宮產75.58%(45/62)為主要分娩方式,顯著高于經陰道分娩方式人數(shù)27.42%(17/62)(P<0.05)。
2.2 兩組治療后母嬰預后情況
經治療后,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率、早產率和產婦死亡率分別為0(0/31)、25.81%(8/31)、0(0/31),顯著低于對照組32.26%、51.61%、19.35%,(P<0.05)。
3 討論
妊娠合并心臟病在妊娠和分娩時期均有誘發(fā)不同程度心力衰竭的危險,進而使母嬰死亡的發(fā)生率大幅度提高。如果能夠及時地處理、預防心力衰竭將能夠充分降低產、孕婦及新生兒死亡率,這要求醫(yī)務人員在必要時予以積極干預以保護患者心臟,同時佐以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由優(yōu)秀、經驗豐富的護士具體實施,并密切觀察患者心臟等體征變化,并及時向醫(yī)生反饋患者信息以達到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治療的目的。預防和護理干預的工作過程也使護理人員能夠更好地協(xié)助醫(yī)生及時判斷和確定治療方案,較好地預防心力衰竭。
本研究以妊娠期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觀察組患者經積極的預防和護理干預后的治療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經治療后母嬰均未發(fā)生死亡,新生兒早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積極的預防和護理干預有利于妊娠期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和提高母嬰生存率。
所以,針對妊娠期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必須密切關注和警惕其妊娠期的各項生命指標,以便盡早發(fā)現(xiàn)、控制心力衰竭,降低產、孕婦和圍生兒的死亡率。對患者實施積極的飲食、睡眠、心理等護理干預,合理膳食、制定飲食方案,要求患者體重不宜過重,避免肥胖增加患者分娩時的心臟負荷;減少體力勞動,監(jiān)督、保證充足的睡眠,將有助于緩解患者緊張的心情,從而降低心力衰竭的發(fā)生和惡化率;及時調整、補充水分,可有效避免患者分娩時發(fā)生肺水腫的情況;對于缺乏鐵的患者,還應及時補充鐵劑,增加造血,避免貧血;注意平時的感染防護措施,以減少產婦妊娠負擔。此外,對患者應進行適當?shù)男睦磔o導,降低其心理焦慮、恐懼;積極地指導、鼓勵其正確的面對疾病,提高其治療的信心。上述護理干預都有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妊娠期密切監(jiān)視心功能的變化,可以提高孕產婦的分娩耐受性,有利于保證孕產婦和圍生兒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參考文獻
[1]鮑秀敏,支洪敏.妊娠合并心臟病擇期行剖宮產18例圍生期護理[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36:93-94.
[2]梁哨雅,龐芳草.妊娠期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16:2417-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