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摘要:本文的撰寫是由筆者所教授的一篇散文《明天不封陽臺》引起,闡述了作者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思考,保護自然環(huán)境,需要人類的道德自覺,形成善待自然、愛護自然、親近自然、敬畏自然的社會風尚。
關(guān)鍵詞:保護;親近;敬畏;和諧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1-085-1
蘇教版八上有一篇散文,杜衛(wèi)東的《明天不封陽臺》,放在了主題為“人與環(huán)境”的單元中,不少老師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把此文的主題偏頗地理解為因重視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于是整節(jié)課,教師大費氣力地宣傳保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于是本該是一節(jié)美文品讀課,變成了一節(jié)班會課、一節(jié)思想品德教育課,完全背離對文本真正的解讀。
本人曾經(jīng)也教過這篇文章,過去只是淺層次地認為這篇文章,其實就是要呼喚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近日,再教此文,對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研讀,對“和諧”一詞有了較為深刻的解讀。
一、為了可愛的鴿子不受到驚擾——保護自然
我們首先來看一看這是一只怎樣的鴿子。作者在文中這樣描述這只鴿子:“蜷縮在書架底下”、“瞪大驚恐的眼睛”、“正在孵育的兩只鴿蛋”、“翅膀上的一塊血痕”、“不名貴”、“灰色”、“嘴大且長”、“野鴿”。
從這些文字的描述當中,我們可以讀出,這是一只極普通的鴿子,因為普通,所以被忽略;因為普通,所以被傷害;因為普通,不得不無助地尋求幫助。
這還是一只對人類充滿恐懼和提防的鴿子。它的受傷是因為有人在它飛翔時用氣槍打傷的,我們可以想象,這有身孕、身體不再那么靈活的鴿子,正滿懷期待地迎接新生命到來之時,遭遇飛來橫禍,是那樣的驚惶與無助,飛過一個又一個陽臺,想要尋求蔭庇之地,好容易找到一家未封的陽臺,所以,當看到“我”和兒子的時候,自然是驚恐地望著我們,目光是那樣令人憐愛,它那蜷縮的身子;它那撲閃了幾下,卻不能飛動的翅膀;它那咕咕的叫聲;它那驚恐的眼神;它那惹人憐愛的目光無不牽動著兒子、牽動著“我”的心。所以,發(fā)現(xiàn)鴿子的兒子那稚嫩的臉頰立即燦若朝霞,內(nèi)心充滿了驚喜,旋即又滿是憂慮,擔心自己的父親強行封了陽臺,這只鴿子再沒了安身立命的場所,唯恐自己好容易有了一個新朋友,又將立即失去。
文章開篇就用鏗鏘有力的短句表明“我”斬釘截鐵地決定“明天要封陽臺”,然而,當看到這只鴿子后,“我”的決定動搖了,“是的,明天還封陽臺嗎?”,“我”雖然知道鴿子最終還是要離開,可是“我”仍然希望它能在我家的陽臺上多逗留一些時日。
兒子的驚喜與擔憂,“我”的決定的動搖,全是由于這只鴿子,這位不速之客、這位大自然派來的使者,呼喚著“我”、呼喚著“兒子”、更呼喚著人們倘若要想與自然和諧相處,應(yīng)該學會保護它們,不去傷害它們、不去驚擾它們。
二、為了兒子能有一個新結(jié)識的“朋友”——親近自然
十歲的兒子,在一片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筑群中成長,原來樓前有一塊草坪,學步的兒子在這塊草坪上練習過走路;也在夏季的草坪上捉過小蟲和螞蚱。這塊草坪成了兒子極樂的伊甸園,曾給作者的兒子留下了許多溫馨的記憶。然而,有一天,隨著施工隊那隆隆的機器轟響,那個伊甸園沒有了。
可以想象,當樓前那塊草坪沒有后,再也捉不到小蟲的兒子會有多失落。所以,當這位不速之客到來后,兒子是那樣的驚喜,他那稚嫩的小臉猶若初晨的彩霞,歡喜地拿來了一把布條,幫鴿子做窩;熱心地忙乎著找來水和玉米粒,給鴿子做晚餐。
再次有了與自然親近的機會,兒子是那樣的快樂,也倍加珍惜。他將自己積壓已久的對自然的熱愛與渴望傾注到了對眼前這只受傷的鴿子的悉心照料中。正如文中所說,兒子對“眼前的這位‘不速之客似乎寄予了更多的關(guān)注與愛憐”。
三、為了它帶給“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諧的思緒——敬畏自然
當這只受傷的鴿子用充滿令人憐愛的目光緊緊盯著“我”時,“我”不由想起了馮至深情的詩句:“馴美的白鴿兒/來自神的身旁,它們引示我翹望著/迷離的故鄉(xiāng)?!弊屑氀凶x馮至的這首詩,詩人筆下的鴿子潔白、圣潔、馴美,以美好示人間。因而,這般的美好,只能是來自神的身旁,而來自神的身旁的,人們對其就應(yīng)該有一份敬畏的心理。作者接著又說“這故鄉(xiāng),該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種情感的歸屬吧?”所有人類的故鄉(xiāng)在何處,人類最終的情感又該歸于何方呢?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唯一的,那就是自然。因為,作者其實在提醒人們,人絕不可以凌駕于自然之上,甚至應(yīng)該對自然保佑一份敬畏的心理。
然而,人類已經(jīng)走進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已經(jīng)認識到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帶來的危害,另一方面,又享受著物質(zhì)文明所帶來的成果,并且這種欲望愈加膨脹,因此人類在目前的困惑中掙扎。人類要想擺脫目前的困惑,就必須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文章給了我們答案。當作者去內(nèi)蒙古草原參加一個筆會,當汽車進入茫茫草原的深處時,與會者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聲喊著:“我回來了!”仿佛不是第一次來到這個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終于回到了久別的故鄉(xiāng)。為什么明明是第一次的到來,卻有游子回歸的感覺呢?因為這是長久別離自然,又重新回歸自然的那份溫馨、親切。
可是,人類又是怎樣對待自然的呢?酒樓門口,有被囚于籠中的珍禽;集市攤頭,有被高聲叫賣的青蛙;鴿子飛過秋日的天空,有射出的鉛彈;蜻蜓掠過夏天的裙邊,等待它們的是張開的捕網(wǎng)。人類一味的索取、無節(jié)制的開發(fā),最終受到自然的懲罰。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毀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龜裂的農(nóng)田,就是大自然向人類發(fā)出的一次次吶喊,一聲聲哭訴!自然更派了一位使者來到了人間,那“咕咕”的叫聲,那帶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們傾吐著什么嗎?
作者因為這一只受傷的鴿子而理解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明白了許多過去明白但又不很透徹的道理,人們要善待世界上一切生命,要與自然和平相處,不要把自己的無知當作自己的成績。
同時,作者也借助于這只鴿子,這位自然派來的使者,呼喚人們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