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谷響(1992.10-),女,遼寧省興城市,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yè):英語口譯碩士,研究方向:翻譯。
摘要:詞語的含義既受到特定語境的影響,也會受到其文化內涵的制約。翻譯作為一個文化傳播的過程,尤其是在漢譯英過程中,需要研究文化外殼和語言的表層和深層結構,分析他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外部關系。只有把翻譯活動置于廣闊的文化大背景下,研究制約翻譯活動的內外因素,才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可以包含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活動。本文主要探究了詞語英譯中的文化填充問題。
關鍵詞:文化因子;文化填充;詞語英譯
一、引言
譚載喜在《西方翻譯簡史》中曾這樣評價翻譯是什么的問題,即: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翻譯都是一項極其古老的活動。而在整個歷史上,語言的翻譯幾乎同語言本身一樣古老。兩個原始部落之間的關系,從勢不兩立到相互友善,無不有賴與語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賴于相互理解,有賴于翻譯。漢字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優(yōu)秀歷史化的代表符號,在英譯傳遞的過程中,就必然要融入一定的文化補充,才可以體現(xiàn)出相應的民族特色和傳統(tǒng)。
二、社會發(fā)展階段下的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
處于不同社會狀況下的同一詞語翻譯也會出現(xiàn)較大的差別。例如“新型大國關系”是中國領導人近年來提出的重要外交理念,是習近平主席首次訪美期間所正式提出的重大外交政策。在和平自主外交思想的文化氛圍下,中國外交部將其中的“大國”譯為major country,這就完全不同于西方媒體所選用的major power或great power的譯法。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對詞語英譯的處理就體現(xiàn)出了中方新型的外交價值觀。同時外交部又進一步幾乎在所有重大正式場合和正式文件中也都延用了“大國”這一新型的翻譯,這一舉動就具有特定的翻譯學術研究意義。
莎士比亞的作品在我國的翻譯也是個不錯的范例。朱生豪先生所選擇的對莎翁作品中具體詞語的翻譯方法必然和后來的梁實秋所譯莎翁作品有著較大的差異性。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土豪”一詞。在毛主席的年代,為了革命事業(yè)的順利進行和為新中國的建設做準備,當時的口號是“打土豪,分田地”,在這里面土豪的含義就是愛欺壓平民百姓的地主。而近幾年瘋傳的網絡熱詞“土豪”不僅可以做名詞,即“你是土豪”;還可以做形容詞,即“你真土豪”,更是經常用于熱點句子“土豪,我們做朋友吧”。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社會大背景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隱含的意思是南轅北轍的,所搭配的語義也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見,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狀態(tài),詞語英語中的文化填充也要與時俱進。
三、處理詞語英譯的文化充實
我國對富含文化因子詞語的翻譯狀況整體情況是樂觀的。例如對外交中“新型大國關系”中“大國”的翻譯就包含了中國外交新理念的內涵;對商業(yè)用語“水貨”一詞的翻譯也出現(xiàn)了各具特色又各有道理的多種譯法。但是因為語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性以及人們對語言的使用需求的多樣性,語言會逐漸豐富其含義,甚至有時會出現(xiàn)偏離亦或脫離原義的情況。例如上文中所提及的“土豪”一詞的翻譯,在對特定時代的文本材料中所涉及此類詞語英語的情況時,就有必要進行一定的文化填充。
“師傅”這一詞語原意為傳授他人知識或者手藝的老師,包括校園里授課的教師也包括社會上教授特定技能的老師。但是我們有時也會把小區(qū)的保安,學校的門衛(wèi)和出租車司機稱為“師傅”,即特定語境中的對話,例如“師傅,你幫我開下門”。在此也體現(xiàn)了詞語英譯中文化充實的重要性,不同的交際背景下,選用的英譯詞語也是不同的。
此外,最需要文化充實的詞語就是富含文化因子的地名和菜肴的翻譯,但是該領域詞語英譯的現(xiàn)狀并不樂觀。地名英譯和菜肴英譯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也是體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的代名詞。因此地名英譯應該在依據傳統(tǒng)規(guī)則即“專名部分加通名部分”的基礎上,還要把文化因子盡可能完整地體現(xiàn)出來。例如南京的“玄武湖”,就應該在英譯的過程中部分或者完整地補充滲透進“玄武”的文化內涵。盡管好多國人都已經忘卻了玄武,青龍,白虎和朱雀的內在含義,但是他們始終都是我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不應該隨意被忽視或者遺棄,要抓住每一次增加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的機會,對此進行不遺余力的宣傳。
人的生活總是離不開飲食,飲食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一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在詞語英譯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將其翻譯出來。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我們可以做腳注,批注或者是文化背景的補充。例如北方的“鍋包肉”,雖然它只是北方的特色菜肴,但是也要區(qū)分為“老式鍋包肉”和“鍋包肉”,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此外還有包含歷史典故的菜肴,如南方的“東坡肉”和始于云南的“過橋米線”。一個是大詩人蘇東坡的典故,一個是涉及中國科舉制度下的備考的書生的軼事,都需要譯者進行相應的文化填充。
少數民族菜肴的翻譯也是文化因子缺失的翻譯領域。因為具有民族特色菜肴的翻譯直譯或只譯菜名是遠遠不能滿足聽眾的需求的,譯者需要補充菜肴所需主要原料的翻譯及其文化背景的介紹。只有這樣,才可以充分體現(xiàn)菜肴的民族性,歸屬性,體現(xiàn)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例如“桃花蟲”就是苗族的特色菜肴,在詞語英譯的過程中必須要補充“桃花蟲”的文化內涵。
四、結語
現(xiàn)如今翻譯的形式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了“是否會翻譯”這個問題上,而是更多地去關注“文化內涵的詞語英譯”問題。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盡可能地體現(xiàn)詞語的文化內涵。(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西方翻譯簡史,譚載喜著,商務印書館,1991年
[2]新型大國關系的創(chuàng)新譯法及其現(xiàn)實意義,楊明星著,南京大學,中國翻譯,2015年第一期
[3]美的變遷,仇蓓玲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4]翻譯概論,許鈞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