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烏蘭浩特市突泉至六戶地區(qū)屬于大興安嶺~烏蘭浩特~巴林右旗銀銅多金屬成礦帶,其北部為鬧牛山~蓮花山銅多金屬成礦區(qū),是大興安嶺有色金屬資源勘查的重點地區(qū)之一。目前調查區(qū)附近已發(fā)現(xiàn)蓮花山、鬧牛山、布敦化等中小型銅-多金屬礦床,發(fā)現(xiàn)礦點十幾處,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本文通過分析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總結了該地區(qū)的成礦規(guī)律,提出了找礦標志,建立了成礦模型,指導找礦。
關鍵詞:成礦規(guī)律研究;六戶;突泉;烏蘭浩特;內蒙古自治區(qū)
烏蘭浩特突泉至六戶地區(qū)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與吉林省交界處,行政區(qū)劃屬內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突泉縣、科爾沁右翼中旗。通過內蒙古自治區(qū)1:5萬突泉縣六戶等四幅礦產調查,區(qū)內找礦效果顯著[1]。
一、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
(一)地層
調查區(qū)主要出露地層有古生界二疊系中統(tǒng)、中生界侏羅系上統(tǒng)、中生界下白堊系下統(tǒng)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tǒng)[1]。
(二)巖漿巖
調查區(qū)屬大興安嶺火山巖帶,隨著華力西期及燕山期的構造運動,巖漿活動強烈,侵入體展布方向性較明顯,呈北東、北北東向,與區(qū)域構造線方向一致。
(三)構造
調查區(qū)位于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蘇尼特右旗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哲斯—林西復向斜北東端。構造變動強烈,褶皺和斷裂發(fā)育。
(四)變質作用
調查區(qū)內變質巖比較發(fā)育,按成因可分為區(qū)域、接觸和動力三個變質作用,以區(qū)域變質作用為主。
二、成礦規(guī)律
(一)空間展布特征
本區(qū)礦產主要分布于上侏羅統(tǒng)地層中,礦床嚴格受構造控制。區(qū)內銀、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產主要圍繞太和—王家屯環(huán)形火山機構的外圍分布。
(二)時間演化規(guī)律
區(qū)內成礦期主要為侏羅紀晚期。構造運動、火山—次火山以及巖漿巖侵入體的長期、多期次活動,為區(qū)內Fe、Ag、Cu、Pb、Zn等元素的活化、運移和局部富集提供了良好熱液及物質來源、運移通道和富集場所,在適當的溫度和壓力下,沿成礦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富集成礦。
(三)成礦控制條件
包括構造、地層、巖漿巖等因素。
1.構造因素
構造因素是重要的控礦因素,總體上區(qū)域性大斷裂控制著礦帶的產出、形狀等,小的構造控制著礦床的分布。
調查區(qū)處于上侏羅統(tǒng)形成NNE向大興安嶺之深斷裂和嫩江深斷裂之間。斷裂活動為礦液的運移、富集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2.地層因素
調查區(qū)成礦作用與地層為內生成礦關系,礦化以充填方式為主,交代作用屬次要。
3.侵入巖因素
巖漿活動發(fā)育,巖漿在上升和侵位過程中,不僅使圍巖發(fā)生較強的蝕變,而且使圍巖產生大量的與上侵作用力相關的多方向裂隙,這些裂隙為巖漿攜帶大量金屬元素和熱液的沉淀提供空間,同時使外接觸帶發(fā)生強烈的礦化蝕變。
三、找礦模型
(一)復合內生型銀礦
1.成礦模式
區(qū)內復合內生型銀礦主要為五星銀礦點,產于二疊紀大石寨組,在二疊紀火山噴發(fā)過程中,銀等元素被帶至地表富集,后經變質變形作用進一步富集,在晚侏羅世火山噴發(fā)期后巖漿熱液沿斷裂上侵萃取圍巖中的銀等成礦物質而富集成礦。
2.復合內生型銀礦找礦模型
① 基本特征
礦源層:二疊紀變質巖系是一個富含銀巖系,區(qū)內五星銀礦分布于二疊紀大石寨組地層中,是重要的直接找礦標志。
熱源:其形成和燕山期繼承性的巖體的形成有直接的成因聯(lián)系。主要的成礦巖體是花崗斑巖,為繼承性的巖體,是成礦的熱源。
控礦構造:近東西向構造是控制區(qū)域成巖、成礦的主干斷裂,控制變質基底礦源巖系的分布。后期的北北西向斷裂、北北東向斷裂和斷承性巖體的形成密切相關,北北西向構造和北北東向構造的交匯部位有利于銀礦的形成。
主要成礦階段礦物組合:主成礦階段的礦物組合有方鉛礦、閃鋅礦、磁鐵礦等。
② 信息特征、提取。
礦源巖系信息特征:通過分析研究磁場、激電、化探異常等特征,認識到二疊紀大石寨組中的片巖、變火山巖系是重要的礦源層,這種礦源層一般都有一個比較大的延伸。
控礦巖體信息特征:調查區(qū)內的控礦巖體為花崗斑巖,磁場特征一般具有磁力高的磁場特征。激電中梯視激化率具有低激化的高電阻的特點?;疆惓@巖體呈環(huán)形有序的分帶。
構造的信息特征:構造帶的物理性質為屬于退磁作用區(qū)域一般形成異常帶,多見為相對低的磁場帶。激電工作顯示構造帶具有高阻低激化率的特點。
主礦化階段信息特征:單一銀元素不能完整反映主礦化階段的的信息,通過反映主礦化階段的指示元素Au、Cu、Pb、Zn、Sb等中低溫元素組合異常,可顯示找礦信息。
(二)火山巖型銀多金屬礦
1.成礦模式
火山巖型銀鉛鋅礦床產于滿克頭鄂博組流紋質晶屑凝灰?guī)r中,是在火山噴發(fā)后期巖漿含礦熱液沿斷裂上升并萃取圍巖的成礦物質于北北西向的次級裂隙中就位而成。主要類型為銀鉛鋅多金屬礦床、銅金屬礦床等。
2.找礦模型
① 基本特征
礦源層:區(qū)內的侏羅紀地層富含銀鉛鋅巖系,銀多金屬礦主要分布于侏羅紀滿克頭鄂博組地層中,是找礦的直接標志。該組向深部延深的信息對銀礦的形成較為重要。
熱源:其形成和燕山期繼承性的巖漿活動有直接聯(lián)系。主要的成礦巖體是花崗斑巖等,火山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熱源和礦源。
控礦構造:北北東向構造是控制區(qū)域成巖、成礦的主干斷裂,后期的北北西向斷裂為容礦構造,北北西向構造和北北東向構造的交匯部位有利于銀多金屬礦的形成。
主要成礦階段礦物組合:主成礦階段的礦物組合有方鉛礦、閃鋅礦、磁鐵礦、輝銀礦等。
② 信息特征、提取。
礦源巖系信息特征:通過分析研究磁場特征、激電特征、化探異常特征等,認識到侏羅紀滿克頭鄂博組是重要的礦源層。
控礦巖體信息特征:控礦巖體為花崗斑巖,磁場特征一般具有磁力高的磁場特征。激電中梯視激化率具有低激化的高電阻的特點。
構造信息特征:構造帶的物理性質為屬于退磁作用區(qū)域一般形成異常帶,多見為相對低的磁場帶。激電工作顯示銀多金屬礦中的構造帶具有高阻高激化率的特點。
主礦化階段信息特征:通過反映主礦化階段的指示元素Au、Cu、Pb、Zn、Sb等中低溫元素組合異常,可顯示找礦信息。
(三)侵入巖型磁鐵礦
1.成礦模式
調查區(qū)主要有王家屯南磁鐵礦化點、東山屯東電氣石礦化點。隨著燕山期的構造運動,巖漿侵入分異活動形成的富含鐵的巖漿熱液順北北東向、北西向的斷裂上侵就位過程中在北東東向及北西向的斷裂次級斷裂中富集就位,形成浸染條帶狀、塊狀礦體。
2.找礦模型
①基本特征
礦源層:中酸性侵入巖是一個富含鐵質的巖系,是重要的直接找礦標志。王家屯磁鐵礦分布于侏羅紀滿克頭鄂博組地層中及侏羅紀花崗斑巖、二長花崗巖中。
熱源:王家屯南磁鐵礦的形成和燕山期巖體的形成有直接的成因聯(lián)系。主要的成礦巖體是花崗斑巖,巖漿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熱源和礦源。
控礦構造:從地質特征結合物探成果等綜合考慮,中酸性巖漿沿北北東向、北西向的斷裂上侵就位過程中在北東東向及北西向的斷裂次級斷裂中富集就位。
主要成礦階段礦物組合:主成礦階段的礦物組合有磁鐵礦、褐鐵礦、黃鐵礦等。
② 信息特征、提取。
礦源巖系信息特征:通過分析研究磁場特征、激電特征、化探異常特征等,認識到侏羅紀中酸性侵入巖是重要的礦源層。
控礦巖體信息特征:在調查區(qū)內的控礦巖體為花崗斑巖、二長花崗斑巖,磁場特征一般具有磁力高的磁場特征。激電中梯視激化率具有低激化、高電阻的特點。化探異常圍繞巖體分布,分帶性較差。
構造信息特征:構造帶的磁異常特征多為異常帶或正負異常的梯度帶,多見為相對低的正磁場帶。激電工作顯示王家屯南一帶的構造帶具有低阻高激化率的特點。
主礦化階段信息特征:通過反映主礦化階段的指示元素Au、Ag、Cu、Pb、Zn、Sb等中低溫元素組合異常,可確定礦化信息。
四、結論
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浩特突泉至六戶地區(qū)成礦條件較好,已發(fā)現(xiàn)多處金屬礦床。通過分析地質成礦背景,找出找礦標志,總結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成礦規(guī)律,建立了找礦模型,對區(qū)域礦產潛力作出了綜合分析,可指導進一步的找礦工作。
注釋:
[1]山東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內蒙古自治區(qū)突泉縣六戶等四幅1:5萬區(qū)域礦產地質調查,2009年.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qū)巖石地層[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6.3-8.
[2]邵積東.內蒙古大地構造分區(qū)及其特征[J].內蒙古地質,1998,87(2):1-18.
[3]武漢地質學院,袁見齊等,礦床學,地質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胡冰(1983-),男,山東濰坊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區(qū)域地質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