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家瑋
【摘 要】上世紀初,設計藝術的現代主義先驅阿道夫·盧斯檄文《裝飾與罪惡》一方面延續(xù)了對傳統(tǒng)裝飾的批評,另一方面又敏銳地發(fā)現了生產方式變化下現代設計價值的轉型。但是,盧斯的設計價值分析一味的抹殺裝飾的價值,而忽視人們對設計的情感方面的需求。本文在通過對其論點分析的基礎上反觀當今產品設計中應如何正確的看待和利用裝飾,如何將功能美與形式美和諧統(tǒng)一,將“情”與“理”完美融合于產品之中。
【關鍵詞】產品設計 裝飾與罪惡 情感 理性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盛極一時,對當時不景氣的歐洲經濟更是雪上加霜。阿道夫·盧斯的《裝飾與罪惡》問世給當時的社會吹來了一股現代主義的清新之風。但是盧斯的裝飾罪惡說也有其局限性。人類是一個理性與感性的混合體,簡潔的設計通常顯得冰冷沒有感情,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競爭壓力緊張人與人之間越發(fā)疏離,人們越發(fā)需要通過物品帶給自己心理上的愉悅,這便要通過裝飾。
1 設計產品于“理”
在盧斯的《裝飾與罪惡》中把使用“裝飾”看作是未經開化的、不文明的、不道德的、墮落的表現,而擯棄一切裝飾才應該是社會所推崇的?,F代主義風格的設計可以說是設計于“理”的代表。在這種觀念下要求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形式追隨功能,注重的是產品的經濟與實用。
在當今這個大工業(yè)化生產,人口膨脹、資源緊缺的社會,設計師無疑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要理性設計。理性的設計不僅僅是感官上去繁從簡,還要理性的思考如何使設計的產品能創(chuàng)造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例如,“無印良品”這個品牌的設計理念就是通過理性的思考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裝飾,包括商標,主張引領消費者去關注素材的原始美感,創(chuàng)造和推廣了一種新的生活理念,并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商業(yè)模式。
2 設計產品于“情”
2.1 滿足用戶情感需求
設計在于“以人為本”,我們不僅僅要從理性的方面考慮實用功能還要從感性的方面照顧到人的心理感受。在《裝飾與罪惡》中盧斯提出“文化的進步跟從實用品上取消裝飾是同義語”,在這一點上從后來的現代主義被后現代主義風格所取代,我們可以看出盧斯結論有其局限性。20世紀60年代,現代主義越來越走向形式主義風格,產品過于理性和千篇一律,忽視了人們情感方面的需求,設計師開始反對單調、冷峻的現代主義,提倡裝飾,強調手工藝方法的作品創(chuàng)造。在反思中后現代主義、新現代主義等逐漸發(fā)展起來。例如,活躍于20世紀80年代的“孟菲斯”設計小組,他們的設計更多地是關注于人們情感方面的需求,憑借其獨特新穎的設計給無數設計師帶來了靈感。
2.2 突出民族之“情”
《考工記》中有這樣一段敘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睆闹锌梢钥闯鱿胍谱鞒鲆患玫漠a品光有精美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藝是不夠的,還要懂得將地域文化作為設計的核心,充分利用地理資源及符合人文特性等方法。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提煉并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可在提高產品文化內涵的同時,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北京2008年火炬設計就是將祥云、紙卷軸、漆紅色等最具代表性中國元素和諧的融入其中,使北京奧運會火炬明顯區(qū)別于往屆奧運會火炬,顯得十分高雅華麗、內涵厚重,
3 “情”“理”融合
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元的設計,設計也應該是一個多元的設計,功能美與形式美并不是對立的兩個面,而是相輔相成的。設計師不僅是考慮到理性方面的因素還要考慮到人的情感,將二者和諧共融于產品之中。裝飾是喻情于理不可缺少的手段,裝飾無罪,關鍵是在于設計是否合理的利用。
3.1 樹立健康審美觀
裝飾和審美息息相關,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社會對藝術和設計方面的審美的認知發(fā)展的并不是很成熟,往往只是在追求是否豪華、高檔。許多急功近利的設計就是為了迎合這樣的審美趣味而被制造出來的,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還進一步的對大眾審美形成了誤導。所以要對藝術設計有全面深入的欣賞和認識,面向大眾的審美教育至關重要。
3.2 掌握裝飾的度
產品中的裝飾可以給人帶來心情上的愉悅以及正面積極地效果,但是過度的裝飾則會起到反效果。這就要求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做到對裝飾有的放矢的取舍,在包裝的造型結構上避免復雜的裝飾造型。遵循“5R+1D”(Reduce減量化、Return可回收、Reuse再利用、Recycle可循環(huán)、Refuse拒絕非生態(tài)材料、Degradable可降解)的原則。除了加強設計師設計倫理方面的教育,也可以采用法律的手段。從而使裝飾啟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而不是“畫蛇添足”。
結語
產品的實用性、經濟性、環(huán)保性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我們也不能就此而全盤否定裝飾的價值。設計在于“以人為本”,我們不僅僅要考慮實用功能,還要照顧到人的心理感受,做到產品“情”與“理”的結合。我們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裝飾,而且不僅要為大眾進行設計,還要考慮到小眾的設計,使得設計更加豐富和多元。
參考文獻
[1]黃厚石.藝術與設計的分離——阿道夫·盧斯裝飾批判的解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
[2]盧璐.當代設計中裝飾尺度問題[J].大眾文藝,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