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 要:學生是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其根本原因是學生是課程的主體,歷史課程標準的目標能否實現,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大小密切相關。尤其是,在當今“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學生已成為了課堂教學中最豐富、最便捷、開發(fā)上最經濟、效果上最突出的教學資源。
關鍵詞:課堂資源;思想;情感;創(chuàng)新
在歷史課教學設計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充分運用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文本的圖文資源,設計富有啟發(fā)、引導、激勵學生學習興趣的歷史課問題,讓學生自覺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獲取知識,并理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化為自己的“新血液”“新骨肉”主動發(fā)展形成智能。成功的歷史課教學設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努力實現學生的發(fā)展性。因此注重歷史課設問的技巧尤為重要,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fā)展。
一、尊重歷史真實,巧設趣味問題,活躍學生思維
教師在的問題只有趣味性強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情感。如果問題平談無奇、索然寡味,學生便可能疏于回答或應付了事。如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夏朝的歷史;用“制作司母戊大方鼎”的想像圖引入商朝“燦爛的青銅文明”一課的教學內容等等??傊?,這些圖片和文字相輔相成,對增加學生的學史興趣和理解歷史知識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另外,每課中都設有文獻資料專欄,“動腦筋”欄目、“自由閱讀卡”等。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旨在“拓寬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并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動手實踐與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p>
二、設問方式靈活多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歷史知識是一成不變的,而教學方式則是多變的?!痹跉v史教學中,應圍繞教學目標、中心內容,注重設問方式靈活多樣性,變換不同的視角來學習歷史、探究歷史。比如在設計《戊戌變法》這課時,課前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資料,并且編寫歷史短劇,課堂上由小組進行表演,他們把慈禧太后的專橫、袁世凱的小人得志、譚嗣同的大義凜然表演的淋漓盡致。學生表演后,我提出問題:(1)為什么要進行變法?變法遇到了那些困難?變法為什么會失?。浚?)如果沒有袁世凱,變法是否會失?。浚?)假如你是譚嗣同,你在失敗后會如何選擇?我們應該學習他什么?通過這種方法,就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權利交給了學生,引導他們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歷史問題,讓學生感到:歷史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真實的、真切的、可感的??梢姡挥须S著歷史學科課程資源的逐步開發(fā)利用,歷史教學過程才能更多地成為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學生也才能真正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
三、設問要注意邏輯性、層層深入,化繁為簡,輕松釋疑
面對紛繁復雜的歷史背景、歷史知識,教師設問要注意由淺入深、由特殊到普遍,還要講究問題的前后邏輯,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學習。如在要求學生預習“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發(fā)現,學生對于兩百多年前的美國一無所知,在他們眼里美國就只是一個富裕和自由的國家。為了使學生對美國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先讓他們上網查閱相關資料,讓他們了解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及美國誕生的過程,美國面對經濟實力明顯占優(yōu)勢的英國為何會取得最后的勝利。在學習“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課時,讓學生了解紅軍長征的原因,利用多媒體大屏幕展現紅軍長征的路線,讓學生記住主要地理名稱,學生很容易記住長征的路線,自己就會在心目中描繪紅軍長征路線,大屏幕的內容在學生心目中會根深蒂固。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并通過網絡解決問題,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的知識在解決問題中不斷拓展,知識結構不斷完善,層層深入,化繁為簡,讓學生更好的掌握。
四、設問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將理論性強的知識簡單化,讓學生易于接受
初中學生由于知識面和心理特點的限制,對歷史課本中有些理論性的知識還不易接受,因此課堂設問時不能太深奧,不能脫離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著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探究不僅是追求一個結論,它更是一種經歷,是學生親身體驗、感知學習與認知的過程。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形式。探究能力運用于教學,就是創(chuàng)造新的想法和新的事物的能力。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探究式學習是歷史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大量實踐證明,探究式學習的組織過程主要有:確定研究的問題、收集和處理資料、推導結論和表達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不僅體現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而且更突出的落實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碑、紀念塔、遺跡、遺址,采訪歷史人物,了解本地歷史發(fā)展的新情況,新問題,認識本學科的社會價值和歷史作用,促進學生為家鄉(xiāng)建設學好歷史的自覺性。讓學生學的生動活潑、積極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盡管學生搜集和處理課程資源的能力還很有限,學生課題研究和問題解決的水平與真正的史學研究也有相當的距離,但是它卻能使學生體驗發(fā)現學習的過程和獲得主動探索的“經歷”,并有助于逐步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總之,教師是課程改革實施的主體,也應該是課程開發(fā)的主體。盡管教師工作負擔重,習慣了依靠現成的教學材料來教學,直接參與課程開發(fā)有許多現實的困難。但是,教師必須把課程開發(fā)看作是份內的事情,持之以恒地拓寬思考與反思的空間,這樣才能將課程理念與課程教學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生出新的歷史課程課堂教學資源,才能找到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問題癥結并加以解決,才能使課程改革的目標與教師課程改革的實踐吻合。
參考文獻:
[1]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2]《歷史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