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蓮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xù),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xiàn)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本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著重闡述了提高語文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問題;多媒體;優(yōu)化教學過程
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而小學語文更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它能夠促進小學生語言表 達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根據(jù)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征,有效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激發(fā)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方法。我在教學中,依據(jù)教材內容,運用談話、講故事、畫畫、唱歌、表演課本劇、播放現(xiàn)場錄像片斷等形式,創(chuàng)設出符合直觀原則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小壁虎尾巴》一課時,我事先做好了老牛、小燕子、小魚、小壁虎和蛇的頭飾。在全班學生熟讀課文之后,為了讓學生探究課文的主題思想,我讓五名學生分別戴上五種小動物的頭飾到黑板前, 邊表演邊有感情地朗讀 自己說的話,表演的同學展示了各自的特長,其他同學認真看、仔細聽,用心想,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很快領悟了小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道理。
二、全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既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那么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1.當好良師益友。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聯(lián)系起來,把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變 “要我這樣學為 “我要這樣學”。
2 .大膽解放學生。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就不能用考試、作業(yè)等壓學生,而要大膽解放學生,讓課堂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打鬧。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是在做題。老師應努力做到:課文讓學生讀,見解讓學生講,疑點讓學生議,規(guī)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
3.挖掘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稱。在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對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智力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老師應特別注重把激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重點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充分運用各種學習形式,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鼓勵自主學習,勤思多問。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fā),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F(xiàn)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到題 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
2.提倡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新問題,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后,大部分能解決,只要讓學生之間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
3.引進探究學習,完善學法。作為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能用優(yōu)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比如: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對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
四、合理安排序列,優(yōu)化教學過程
閱讀課堂教學中,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程序安排得當,教學才會條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則,就會陷入混亂。教學程序的安排,應遵循事物的內在發(fā)展邏輯,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遵循學生認識事物及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的變序決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要以現(xiàn)代課堂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jù)教材自身的特點,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結構來組織教學,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如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課文,可以從課文記敘事情的結果或結論人手,例如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可從“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導學生討論“事情的起因是怎樣的?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學生就會從課文中找事實,舉例子,進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善謀劃;而含有直接點明中心的段落和語句的課文,閱讀教學時就可找準文章的中心,直奔中心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合理安排教學序列,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
五、現(xiàn)代先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
多媒體具有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特點,將多媒體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yǎng)學生多種語文能力。如在教口語交際《皮球掉進池塘了》時,可先讓學生說說電腦屏幕上打出的兩幅圖的內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畫面,同時放出一段輕松愉快的音樂,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想象。有了前面兩幅說話的內容作基礎,又創(chuàng)設了情境,學生在充分發(fā)揮想象的同時,激活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活動進行思維訓練,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如《蛇與莊稼》是一篇用邏輯推理來探討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科學短文。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理清蛇與莊稼之間的因果關系。教學時,用多媒體手段,形象巧妙地、一步一步地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啟發(fā)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再如《雷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計算機中的圖像、聲音、動畫,從表現(xiàn)形式上喚起學生對語言的主動感悟,體會詞語運用的精妙?!皾u漸的,漸漸的,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一句中“漸漸地”一詞,學生理解上有難度,教師讓學生先聽兩組聲音:一組雷聲由大慢慢變小,一組雷聲突然變小。學生馬上指出第二組聲音不對,可見學生主動的領悟到了雨的變化是從大到小,慢慢變化的。接著,教師出示幾組圖像:花兒慢慢開放,太陽從海上慢慢升起……讓學生用“漸漸”說話。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學生主動感悟詞語,積累詞語,表達能力,閱讀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得到發(fā)展。
六、結語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xù),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xiàn)實效。
參考文獻:
[1]馬笑霞著《 語文教學心理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1).
[2]楊再隋著《 小學語文教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