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銘
摘 要:筆者以新課程改革理論為研究基礎,針對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構建“地方課程資源”為創(chuàng)新。課題組通過大量的調查,了解甕安具有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利用課程資源構建校本課程研究,提高歷史課題教學效率。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地方課程資源;文獻綜述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當今社會教育發(fā)展的象征。歷史學科因其了解過去、立足現(xiàn)實、展望未來的特點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弊鳛橐婚T主要的基礎人文學科,歷史教育必將在素質教育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課程能否順利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水平。從歷史學科來講,歷史教材、 歷史文物、歷史遺址遺跡、歷史題材的影視資料、蘊涵著豐富歷史內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等等,都屬于歷史課程的資源。
國外歷史教學十分重視課程資源,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頒布了《全國歷史教學標準》,提出中小學歷史教學要注意引用包括檔案、口述資料、歷史文物、藝術文物、音樂、照片、歷史遺址和電影等在內的多種類型的課程資源。同時期英國也頒布了《歷史學科國家標準》,它強調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運用各種信息資源,包括運用檔案、印刷品、繪畫、照片與電影、音樂與歌謠、建筑物及其遺跡等。而且隨著歷史研究和教學的范圍不斷擴展,課程資源的結構也呈現(xiàn)多元化,以及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充滿個性化設計等特點。
我國在民國時期前后頒布了18 個中小學歷史課程標準(含修訂本),在今天看來,當中有不少版本的課程標準涉及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代教育部頒發(fā)了《小學歷史課程標準(草案)》,其中也有一些課程資源的說明。此后幾十年我國頒布了十幾套中小學歷史教學大綱,但是較少闡述課程資源問題,通常僅 在大綱的“說明”或“教學中應注意的幾點”等部分一筆帶過。
國內對歷史課程資源的研究主要包括歷史課程資源的概念、分類、開發(fā)和利用途徑等方面,并且主要偏重于理論方面研究,既廣義和宏觀的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研究,但較少涉及微觀的深入學生實際的本土歷史課程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
本土意指本地、家鄉(xiāng),本土課程資源是指通過多種途徑、利用各種條件所形成的與教學相關的本地文本、實物、人力和信息化資源。在地方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活動中,其內涵一般是指狹義的鄉(xiāng)土資源,多集中在幼教、小學、初中學段,多在藝術、語文等學科中開展。而已有的此類歷史課程資源則較多是地方教育內容,如廣州市有幾種獨立介紹廣州人文歷史的地方課程教材,且較多體現(xiàn)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但目前缺乏廣義的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還較少有與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相配套的區(qū)域性歷史課程資源的出現(xiàn),筆者進行資料整理,發(fā)現(xiàn)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1.開發(fā)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性。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課標中指出“凡是對實現(xiàn)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蓖瑫r表明“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fā)歷史課程資源,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碧貏e“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qū)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fā)歷史課程資源?!?/p>
2.開發(fā)和利用本土歷史課程資源的必要性。課程資源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課程能否順利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水平。新課改實施以來,我校中學歷史教師積極學習勇于實踐,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良好改觀,教學質量得到一定提升。但目前中學歷史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歷史基礎弱興趣低,對學科的認同度低;對歷史學習資源的認識存在偏差,學習方式普遍被動;課堂上傳統(tǒng)的應試教學模式仍然占據(jù)主導地位,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應用多采取拿來主義,未能體現(xiàn)主體性和生活性,缺乏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的、利于學生長遠發(fā)展的課程資源內容以及識別、開發(fā)、應用此類資源的觀念意識和能力,素質教育理念未能有效地落實在教學中;教學管理者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過多追求近期效益,對研究性學習的支持不夠,過程性評價形同虛設,校本課程的開設更少得到落實。而這些問題都影響著我校歷史學科教育教學質量的可持續(xù)提升。
3.地方課程資源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本土意指本地、家鄉(xiāng),本土歷史課程資源是指通過多種途徑、利用各種條件所形成的與歷史教學相關的本地文本、實物、人力和信息化資源,是和學生實際最近的學習資源。甕安中學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區(qū),與歷史學科相關的本土課程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同時由于諸多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存在著不可再生的特點,在工業(yè)化城市化的加速進程中,本土文化資源正遭受著巨大的沖擊,因此,在開發(fā)和利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對本土資源的認識和保護意識重要而迫切。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本土資源內容,讓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這對傳承本土文化、充分發(fā)揮地區(qū)資源優(yōu)勢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開展此項研究的基礎包括新課改以來有關課程資源研究的成果,我校中學歷史學科已取得的教學實踐經驗,歷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和自主能力的提升,逐漸形成的一支教學科研能力較強的骨干隊伍,以及地方史專業(yè)人士的指導。
4.地方課程資源研究的主要內容。本研究課題解決的主要問題有:(1)開發(fā)中學歷史本土課程資源的研究;(2)在課堂教學中開發(fā)和應用本土歷史課程資源研究;(3)利用本土歷史課程資源開發(fā)特色校本課程研究;(4)利用本土歷史課程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研究;(5)本土歷史課程資源在質量監(jiān)測中的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楊揚.歷史教學實施指南[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金相成.歷史教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郝德永.課程與文化:一個后現(xiàn)代的檢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