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艷,王俊怡,徐小靜
(北京華信醫(y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北京100016)
早產兒、小于胎齡兒體質量追趕生長及其與IGF-1的相關性
武文艷,王俊怡,徐小靜
(北京華信醫(y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北京100016)
目的 探討早產兒和小于胎齡兒(SGA)體質量追趕生長的規(guī)律及其與IGF-1的相關性。方法 選擇早產SGA 13例、早產適于胎齡兒(AGA)80例、足月SGA 23例、足月AGA 177例,記錄各組體質量,計算標準差單位(SDS)和SDS的變化值(ΔSDS),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①足月SGA 42 d時體質量的ΔSDS值>0,提示其出生后即出現體質量追趕生長。9個月時體質量與足月AGA無顯著差異(P>0.05),提示已達到完全追趕生長。②早產AGA生后42 d時體質量SDS值降至最低,其后體質量SDS值出現緩慢上升,3月齡時體質量ΔSDS值>0,提示42 d前存在持續(xù)宮外發(fā)育遲緩,42 d后出現體質量追趕生長。③早產SGA的體質量追趕生長出現最晚,生后SDS值在3月齡時降至最低,此后開始上升,到6月齡時體質量的ΔSDS值>0,提示其宮外發(fā)育遲緩持續(xù)至3月齡,3月齡后出現體質量追趕生長,18月時體質量仍與足月AGA存在顯著差異,提示尚未達到體質量完全追趕生長。④早產和SGA的IGF-1 3月齡時均出現顯著上升,與其體質量追趕生長趨勢相吻合。結論 早產兒均存在宮外發(fā)育遲緩現象,體質量追趕生長開始的時間依次為足月SGA、早產AGA、早產SGA。1歲時足月SGA和早產兒AGA體質量基本達到完全追趕生長;IGF-1水平變化與追趕生長的趨勢一致。
早產兒;小于胎齡兒;體質量追趕生長;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早產兒、小于胎齡兒(SGA)的存活率明顯提高,但存活的早產兒中約一半有近、遠期合并癥和后遺癥[1]。SGA成年后矮小的發(fā)生率是適于胎齡兒(AGA)的5~7倍[2],SGA出現智力或認知方面的障礙,以及成年后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AGA。早產兒和SGA的生長發(fā)育與正常足月兒存在不同的規(guī)律。為了解早產兒和SGA體質量追趕生長的趨勢及其與IGF-1的相關性,本研究對116例早產兒和SGA的體質量追趕生長情況進行研究?,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9月~2013年1月在我院出生并門診隨訪的兒童293例,男146例、女147例。入選標準:從出生到18個月在兒保門診做過3~6次隨訪,且在18月齡內做過2~4次IGF-1檢查的早產兒、足月小樣兒和足月AGA。排除標準:先天體表畸形、可能的先天性染色體疾病、先天性代謝疾病、先天性胃腸道畸形及嚴重胃食管反流、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青紫型心臟病及嚴重先天性心臟病、隨訪期間出現重大疾病需手術治療或其他嚴重疾病影響正常生長發(fā)育者。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出生孕周<37周者為早產兒,≥37周者為足月兒。依據中國15城市不同胎齡新生兒出生體質量正常值表(1986-1987)[3],將出生體質量位于同胎齡第10~90百分位者定為AGA,出生體質量小于同胎齡第10百分位者定為SGA,出生體質量大于同胎齡第90百分位者的大于胎齡兒未納入研究范圍。將新生兒分為四組:早產SGA組13例,孕周32+5周,出生體質量(1 590±0.30)g;早產AGA組80例,孕周33+4周,出生體質量(2 208±0.51)g;足月SGA組23例孕周38+3周,出生體質量(2 419±0.32)g;足月AGA組177例,孕周39+1周,出生體質量(3 390±0.36)g。
2.1 各組生后不同時期體質量增長情況 見表1。
表1 各組生后不同時期體質量增長情況±s)
注:與足月AGA組比較,*P<0.05,**P<0.01。
2.2 各組生后不同時間血清IGF-1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各組生后不同時間血清IGF-1水平比較±s)
注:與足月AGA組比較,*P<0.05,**P<0.01。
本研究顯示,早產兒、SGA體質量在生后18個月內均有追趕生長。足月SGA體質量的ΔSDS值42 d時即為正值,表明足月SGA生后即出現追趕生長,其體質量在9月齡時大部分達到完全追趕生長,但其體質量的值在同月齡兒童正常范圍的低值;早產AGA在生后生長極為緩慢,體質量的ΔSDS值分別在42 d時才轉為正值,表示早產AGA此時出現追趕生長,到12月齡時體質量大部分完成完全追趕生長;早產SGA和早產AGA相似,生后生長極為緩慢,體質量的ΔSDS值在3月齡時才轉為正值,表示早產SGA此時才出現追趕生長,但體質量在18月齡時大部分仍低于同月齡兒童正常范圍,為部分追趕生長。宮外發(fā)育遲緩是由Clark等[4]提出的,是指出生后最初幾周內由于嚴重營養(yǎng)虧空而導致的生長發(fā)育受到阻礙,導致AGA成為SGA,或使SGA在同月齡兒童生長發(fā)育測量值中所占的百分位數較出生時更低。本研究顯示,早產兒(包括早產SGA和早產SGA)生后1~3月齡時均會出現體質量的宮外發(fā)育遲緩,考慮和其生后有圍產期合并癥、生活能力低下、喂養(yǎng)不耐受等有關,其后就會以比足月AGA更快的生長趨勢開始追趕生長,其中以3~9月齡之間體質量追趕生長的趨勢最快,而早產AGA體質量追趕生長的趨勢明顯優(yōu)于足月SGA和早產SGA。
Niklasson等[5]研究了52例胎齡<29周且體質量<1 500 g的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0~7歲時的體格發(fā)育情況,結果顯示,大多數新生兒在最初的體質量下降后,于糾正年齡6月~2歲、4~6歲出現體質量追趕,7歲時達正常范圍。本研究追趕生長完成較早,可能與胎齡及出生體質量較大有關。在48個月時未完成追趕生長的早產SGA中,到18歲將有50%的人未能完成追趕生長,即在成年后有7%~10%的SGA最終身材矮小[6]。李輝等[7]報道,足月SGA的追趕生長比早產AGA差。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然而,也有少數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林亞芬等[8]對142例足月SGA和46例早產SGA的研究顯示,兩組生長發(fā)育基本模式與正常兒大體一致。造成差異較大的原因可能與其納入的早產SGA的胎齡和體質量較大有關。對于早產SGA,本身早產和宮內生長受限同時導致出生體質量及身長低下。早產SGA兒胎齡越小,體質量越低,生后會面臨一些嚴重的圍產期合并癥,導致生后有一個相對較長的體質量下降期,隨后才出現追趕生長。
在胚胎期和嬰兒早期,當機體處于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時,可引起胎兒或小嬰兒組織和器官在代謝與結構上出現適應性改變,這種改變降低了機體對成年期疾病的抵御能力,成為成人冠心病、高血壓、2型糖尿病發(fā)生的基礎[9~11]。因此監(jiān)測早產兒和SGA體格發(fā)育狀況可以了解其生長規(guī)律,早期發(fā)現宮外發(fā)育遲緩并及早干預,對預防相關成年慢性病有重要意義。
目前認為,兒童生長發(fā)育主要受GH-IGF-1軸的調控,而且激素水平的變化一般在體格變化之前已發(fā)生。IGF-1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內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機制,促進正常細胞的增殖、分化、發(fā)育,并有抗調亡的作用。目前很多研究均證實IGF-1與胎齡、出生測量指標有相關性,Akcakus等[11]檢測了100例足月新生兒臍血中的IGF-1含量,發(fā)現孕周越小,身長、體質量越小,IGF-1水平越低,早產兒和SGA出生時IGF-1均低于足月AGA。本研究中,早產AGA的IGF-1出生時先增高,42 d時接近足月AGA水平,所以42 d后早產AGA的體質量即出現緩慢追趕生長;早產SGA的IGF-1增高較早產AGA晚,最終在3月齡早產AGA和早產SGA的IGF-1水平均超過足月AGA,此時才出現體質量的快速追趕生長。
早產兒在1~3月齡時有宮外發(fā)育遲緩但不存在宮內發(fā)育遲緩,即不存在GH-IGF-1軸受損,其生后的宮外發(fā)育遲緩與其圍產期合并癥和全身各系統不成熟有很大的關系,故在渡過疾病期之后,隨著機體的內分泌系統逐漸成熟,其IGF-1在42 d時已接近足月AGA,3月齡時IGF-1明顯高于足月AGA,故其體質量追趕生長優(yōu)于SGA。SGA在宮內即存在生長發(fā)育遲緩,GH-IGF-1軸受損。Verhaeghe等[12]研究發(fā)現,SGA出生時血IGF-1水平低于AGA水平,且SGA的不良生長程度越重,IGF-1的水平越低,輕度SGA(出生體質量的第3~10百分位)的血IGF-1水平于生后1周內即明顯上升并在生后1個月時高于AGA水平,但重度SGA(出生體質量小于第3百分位)的外周血IGF-1則一直處于低水平。本研究顯示,早產兒和SGA的IGF-1較晚達到足月AGA水平,考慮可能是由于一部分新生兒的疾病狀態(tài)以及臨床醫(yī)生對早期提供腸內和腸外營養(yǎng)的并發(fā)癥的恐懼,以至于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從而導致住院期間嚴重的營養(yǎng)缺乏,也可能與家長缺乏相關的喂養(yǎng)知識有關。本研究顯示,足月SGA未發(fā)生宮外發(fā)育遲緩,而且追趕生長的趨勢較緩和,考慮在其脫離開母體這一不利的環(huán)境因素后,內分泌系統進行自我調節(jié),促使IGF-1分泌增多,故其IGF-1增高可能均早于早產AGA和早產SGA,所以生后即出現追趕生長,但由于其GH-IGF-1軸受損,IGF-1增高趨勢較早產AGA差。早產SGA兼有早產兒和SGA的特點,故IGF-1也存在明顯增高的趨勢。早產、SGA的IGF-1在3月齡時明顯增高,且6、12月齡時也處于較高的水平,與其體質量在3~9月齡時增長最明顯相一致。
綜上所述,早產兒均存在宮外發(fā)育遲緩現象,體質量追趕生長開始的時間依次為足月SGA、早產AGA、早產SGA;1歲時足月SGA和早產AGA基本達到體質量完全追趕生長,IGF-1水平變化與體質量追趕生長的趨勢一致。
[1] 郭春菊.早產的危險因素和早產預測[J].當代醫(yī)學,2009,15(6):21-23.
[2] Karlberg J, Albertsson-Wikland K. Growth in full-term-small-for-gestational-age infants: From birth to final height[J]. Pediatr Res, 1995,38(5):733-739.
[3] 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1.
[4] Clark RH,Thomas P,Peabody J,et al. 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remains a serious problem in prematurely born neonates[J]. Pediatrics, 2003,111(5 Ptl):986-990.
[5] Niklasson A, Engstrom E, Hard AL. Growth in very preterm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J]. Pediatr Res, 2003,54(6):899-904.
[6] Karlberg J, Albertsson-Wikland K. Growth in full-term-small-for-gestational-age infants: From birth to final height[J]. Pediatric Research, 1995,38(5):733-739.
[7] 李輝,張睿,閻桂鳳,等.不同出生體質量兒嬰兒期生長方式[J].中華兒童保健雜志,1995,3(2):86.
[8] 林亞芬,李偉華,周海燕,等.宮內發(fā)育遲緩兒身長、體質量、頭圍的追趕比較[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05,32(6):729-732.
[9] Phenekos C. Influence of fetal body weight on metabolic complications in adult life : review of t he evidence[J]. 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 2001,14(Suppl 5):1361-1363.
[10] Eriksson JG, Forsen T, Tuomilehto J, et al. Effects of size at birth and childhood growth on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in elderly individuals[J]. Diabetologia, 2002,45(3):342-348.
[11] Akcakus M, Koklu E, Kurtoglu 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trauterine growth,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IGF-1), IGF-Binding protein-3,and bong mineral status in newborn infants[J]. Am J Perinatol, 2006,23(8):73-80.
[12] Verhaeghe J, Van Bree R, Van Herck E, et al. peptid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Ⅰ andⅡ,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Ⅰin umbilical cord serum: correlations with birthweight[J]. Am J Obstet Gynecol, 1993,169(1):89-97.
10.3969/j.issn.1002-266X.2015.01.029
R722
B
1002-266X(2015)01-0069-03
201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