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場”原是物理學概念,由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引入課堂教學。指構成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各個因素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影響到教學活動中師生心理和行為的一種特殊的形態(tài)和空間。“場”具有一定的能量,語文教學中,應注意“場”能的積蓄、釋放、共鳴和控制,以期發(fā)揮最佳效應。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 ?營造 ?教學場
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中,存在著教師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語文的情感性和人文性的現(xiàn)象,課堂教學不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功利性教學讓師生被考試牽著鼻子走,沉悶的教學氛圍讓師生感到窒息難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在語文課堂中,學生情智的啟發(fā),美的賦予和創(chuàng)造,必須依存于一個這樣的“場”——教學場?!皥觥痹俏锢韺W概念,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提出課堂“心理場”的觀點,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種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的心理環(huán)境,營造一個使個性得以自由發(fā)展的寬松的氛圍,這是開發(fā)一個人創(chuàng)造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場”是指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為了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共處于同一時空的教師、學生、文本、教學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匯、同構共振的審美時空,是影響到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心理和行為的一種特殊的形態(tài)和空間。
小學語文課堂需要營造教學的“場”,以此優(yōu)化課堂教學,打造魅力課堂,提高學生學習品質,讓師生的精神世界與文本的生命世界交融,和諧共振,心靈沉醉,情感震撼,平等對話,放飛自由的思緒,產(chǎn)生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知識的滋潤,獲得智慧的思考鍛煉,達到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語文課堂教學場的效應。不同教師具有不同強弱的場效能,同一個教師在不同情境、狀態(tài)下的場效能也是不同的,場效能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把握場效能特性,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場效能的發(fā)揮需要經(jīng)歷一些過程。我們應該發(fā)揮智慧,按照語文課堂教學規(guī)律,努力進行教學場的營造,采取適當?shù)牟呗?,使教學場效能達到最佳效果。
一、“場”能的積蓄
教學場雖無形,但具體可感。場有一定的能量,在利好條件下“場能”可以轉化成提高教學效果的動力。學生、教師、文本和環(huán)境都具有場能。形成教學場,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各要素場能的有機疊加、對接和融合。
1.充分交流,創(chuàng)設輕松民主的氛圍
課前真誠、自然、民主的交流互動,將會點燃學生積極思維、踴躍參與的火花。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家常課,都需要師生親切的互動交流,這樣可以避免學生被與教學無關的事物(如教學環(huán)境、教師的衣著或外貌等)吸引,消除學生緊張的感覺,增加了解、拉近師生距離,展示教師人格魅力,使學生在上課伊始就像被一塊磁石所吸引,彼此形成非常融洽、融合的“場”和“勢”。
2.尊重學生,兼顧學生閱讀的期待
不同的人對學習期待會有所不同。為了達成教學的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當老師的導向與學生的期待相同時,就會在心理上就會產(chǎn)生認同感,反之,就會產(chǎn)生排斥心理。所以,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會與學生共同商量,如何學習這一課,應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選擇哪些教學內(nèi)容。有的教師則由學生就課文提出問題,從無疑到設疑再釋疑。對于一些簡單的問題,師生當場解答;而對于一些重要的或主干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抓手,來統(tǒng)領全文的教學。我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就是以學生提出的“為什么周瑜說諸葛亮神機妙算”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3.巧設話題,再現(xiàn)課文語言的情境
創(chuàng)設真實可信、適用、適宜、新穎奇異的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培養(yǎng)學生對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操控能力,讓學生在生活的語文和語文生活中獲得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技能,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孔子游春》,先讓學生抓住文中的詞句明確孔子的身份。老師最常做的就是上課,他一定有課堂。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孔子的課堂在哪里,引出賞景一段的教學。比較孔子的課堂與我們的課堂的不同之處。接著,探究孔子和弟子們上課的教科書是什么,引出論水一節(jié)的教學。智者樂水,孔子從司空見慣的水中看出深奧的道理,而理解孔子所說的話,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結合詩文、成語、俗語和生活經(jīng)驗,學生很容易地突破了難點,并且發(fā)現(xiàn)了水還有其它優(yōu)點,用相同的句式豐富的課文的表達。接下來,我問學生,孔子的教學有效果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水的影子?富有詩意的課堂,點燃了學生學習熱情。
4.追求陌生,增加言語形式的吸力
語文教學作為一門藝術,“陌生化”有利于打破學生的審美定勢,激發(fā)學習的動機。教師根據(jù)自己對教材的解讀和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打破文本敘述常規(guī),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重組、整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更易增加學習內(nèi)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如教學蘇教版《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我一開課就把學生帶到那個令人傷心的時刻: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后,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你千萬不要忘記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書哇!”司馬遷也同樣淚流滿面地向父親承諾一定完成,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司馬遷能不能完成父親的重托?組織學生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所敘述的司馬遷從小游學的經(jīng)歷,上引下連,新穎的設計讓學生十分投入。
語文教學不僅要關注課文“說了什么”,更應關注課文是“怎么說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文中的言語形式保持敏感,尤其要引導學生重視那些“陌生化”的語言。那些“陌生化”的語文,往往隱含著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與藝術,值得我們細細咀嚼與品味。如《天游峰的掃路人》的一段話:“老人朗聲大笑。笑聲心動了竹林里的一對宿鳥,它們撲楞楞地飛起來,又悄悄地落回原處?!兵B“飛下來”又為何“落回原處”,學生粗讀,是不大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的,需要教師的指引。
5.借助媒介,放大教學場能的效應
教學媒體是教學內(nèi)容的載體,是教學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對于優(yōu)化情境、放大教學場能有著重要的作用。媒介的使用,要與文本情境相契合。教學《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一文,通過網(wǎng)絡把學生帶到網(wǎng)上的葉欣紀念館里,讀著觀眾的留言,看著葉欣的照片,學生情動而辭發(fā),一句句動人的話語流瀉到紙上。又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課件上投影父親長達38小時持續(xù)挖掘廢墟里的兒子的片段,此時播放成龍等為汶川地震而演唱的《生死不離》,將會使父親愛兒子的情感深深地打動在場的學生。
二、“場”能的釋放
語文課堂上“場能”的釋放,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閱讀期待為動力,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課堂各教學要素場能的匯聚、發(fā)酵、膨脹,形成“場”巨大的張力,需要通過一些渠道釋放。
1.對話教學,實施靈魂參與的教學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不同于一般欣賞性閱讀,它是在師、生、文本、教材編者之間,通過對話和交流實現(xiàn)的。這個過程,不是單向的傳播,也不是學生的被動的接受,而是由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所傳達的學習點,激勵學生主動質疑,共同探究,解決疑問,在自由的空氣里,活躍氛圍中達到“智慧的相通”。人的靈魂在文字符號構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這漫游之旅中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師生面對文本,進行了解、思考、證實,作者通過文本把知識傳達給學生,傳達給老師,或同時傳達給師生,或由老師傳達給學生,或在師生之間,通過交流和對話達到共識。對某一個內(nèi)容,作者的見解和師生的見解在交流與對話中不謀而合時,語文課堂上就形成一種教學磁場,深深吸引每一個人。
知識在交流與對話中默默傳遞,思想在交流與對話中慢慢成熟,智慧之花在交流與對話中次第綻放。在對知識追求和對疑問的思考中,師生享受到了共同釋疑的愉悅。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文本中潛在的知識含義,老師所理解的含義,以及學生理解的含義,會在特定的情景中達到契合,作為教與學的主題,師與生會努力尋求共識,找到與文本作者的意圖相契合的點。當然,可能找不到這個點,即便是找到了,也并非一成不變。然而尋找這三者的契合點的過程遠比尋找的結果更有意義。因為在尋找的過程中已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開啟了學生的心智,培養(yǎng)了他們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2.強調參與,呈現(xiàn)語文學科的魅力
教育是一種展示,展示形象之美。展示思維之美,展示氣度之美,展示人性之美。教師要充分解放學生,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不僅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從以學生展示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做起,營造快樂的展示教學場。從而讓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占領課堂,真正落實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教師要對賞識學生,對學生的展示進行適當評價。當學生出現(xiàn)一些不足時,要寬容學生的失誤,還可以采取小組競爭、計時搶答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
三、“場”的共鳴
俗話說,心有靈犀一點通。在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教學場內(nèi),語文意義上的對話和交流成為課堂常態(tài),學生的注意力被文本所深深吸引,教師的提問吸引學生主動去思考和探究,學生思考的結果能夠得到教師、學生的認同,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美感在課堂各要素之間傳遞、融通,聽課教師都情不自禁地被課堂教學所吸引。這時,語文課堂教學場就悄然形成。師生依據(jù)文本文字,思接千載,思緒不受限制地縱橫馳騁,師生情感與文本情感高度契合、共鳴,形成具體可感的心理場,形成一種幸福的體驗,形成一種獨特的魅力。教師、學生的心靈凝聚到作品中,從字里行間折射出的心靈之光,彼此感受到一種愉悅、一種震動,這也許就是教學場的魅力所在。
有了這種共鳴,學生才會思教師之所思,好教師之所好,愛教師之所愛,憎教師之所憎。師生才會身心完全沉浸其中,情感被強烈震撼著,心靈被深深陶醉,思緒超越了現(xiàn)實中的一切,進入到無限廣闊的時空。正是由于這種共鳴,學生才會感受到詞人納蘭性德身心分離的痛苦,才會領略到身處異國的外祖父那顆堅貞不移、拳拳的思念祖國之心,才會深切地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給我們帶來的巨大恥辱,增加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場”的控制
語文課堂教學審美場的建構,不僅要善于激發(fā)審美場活力因子,還要把握和控制各種“場流”的節(jié)奏,讓“場流”按照教學目的精彩而完美地運行。
1.控制情感,形成情感節(jié)奏的波瀾
文似看山不喜平,課堂教學亦然。以師情感染學生情緒,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以情傳情、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善于抓住課文的關鍵詞語、情節(jié)的高潮部分,尋找情感的爆發(fā)點,以形成波瀾起伏的情感節(jié)奏。師生的感情隨著課堂教學場的變化而發(fā)生著起伏。
2.錘煉語言,教學語言的抑揚頓挫
教學語言必須經(jīng)過錘煉,優(yōu)美的語言悅耳動聽,學生興趣盎然,入耳入心。優(yōu)美的語言訴之于聽覺,應當音量適度,語速恰當,語調和諧,應該遣詞造句比較講究,文學氣息濃一點。根據(jù)課堂教學的需要,或委婉曲折,娓娓而談;或淋漓盡致、憤慨激昂;或平和舒緩、或婉轉生動;或簡潔有力或動人心扉。多種語調交替使用,富于變化,節(jié)奏鮮明。
3.把握節(jié)奏,展現(xiàn)教學結構的起伏
從整體著眼,局部打磨,突出教學內(nèi)容的整體性,表現(xiàn)教學結構的層遞和靈活多變,環(huán)環(huán)相扣,起伏有致,呈現(xiàn)教學結構的節(jié)奏美。學習活動要動靜結合,既讓學生有機會自由發(fā)言,縱橫馳騁,積極“對話”,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營造緊張興奮的氛圍;也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營造一個靜靜思考的“場”,給學生相對松弛的時間,讓他們在輕松愉快中展開遐想。
【參考文獻】
【1】梁長春,李國清.語文教學場論【J】.天中學刊,2001(8)
【2】吳凌云.語文課堂教學審美場的美學屬性【J】.現(xiàn)代語文,2009(10)
本文為宿遷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課題“營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場的實踐研究”(批準號SQ2013GH165 ?主持人趙瑞丹)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