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荀子之所以被人稱為儒家大師,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系統(tǒng)地總結(jié)、辨析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并且以一種相當嚴密的邏輯論證了它。與《論語》《孟子》相比,《荀子》思想邏輯性更強。
人性論: 人性本惡,人定勝天
《荀子》思想的邏輯起點是“人性惡”。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彼J為,人生而有欲,如果順欲而為,必然做出種種惡行,所以,人性本惡。這里要特別注意,從上述引語中不難看出,荀子口中的“偽”是“人為”而非“虛偽”之意。后人把“做好人做好事是虛偽”這一觀點扣在荀子頭上,那是冤枉了他。
雖然人性沒有善的一面,但它卻包含著一定可供資用的智慧才力。荀子肯定“人為”勝過“天然”,即人定勝天,認為一切善都是人為的結(jié)果,并且將這種思想發(fā)揮到極致?!皬姳荆ū緲I(yè),即農(nóng)業(yè))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使……貧困);養(yǎng)(給養(yǎng))備而動時(順應時節(jié)、時勢而動),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敝灰M人事、盡人力,無須“知天”,即能“自求多?!薄?/p>
道德論: 善在人為,圣人可致
既然人性本惡,那么世界上的善行善人從何而來?荀子斬釘截鐵地回答:全靠人為。他說枸木一定要經(jīng)過修剪才能變直,鈍器一定要經(jīng)過磨礪才能鋒利,人的天性本惡,只有不斷認真修習道德禮義才能變好。
“涂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甭啡藶槭裁炊伎梢猿蔀橄翊笥硪粯拥氖ト??大禹之所以成為圣人,是因為他做了符合道德仁義原則的事。而道德仁義原則是人人都可以理解、可以施行的。既然人人都有理解仁義道德的資質(zhì),人人都有施行仁義道德的能力,那么自然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了。荀子論定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勸學》中的名言“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荀子的性惡論,明顯有修正孟子性善論的意圖。兩人的觀點,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然而持有如此爭鋒相對、截然不同觀點的兩人,何以都被后人稱為儒家代表人物?這是因為兩人立論的出發(fā)點雖然不同,但“目的地”是一致的。孟子說,人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善的方面,所以人人皆可為堯舜。荀子說,人性本惡,但是只要輔以道德仁義的熏陶,人人皆可為大禹。兩人都強調(diào)了仁義道德的巨大作用,都論證了追求“成圣”這一道德終極目標的可能性。而此兩點,是儒家道德學說標志性的、本質(zhì)上的觀點。
教育觀: 重視環(huán)境,提倡積累
既然人性本惡,那么,擁有一個可以促使人向善向上的環(huán)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把學習的環(huán)境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笨隙谁h(huán)境的意義和作用。
既然善在人為,那么教育教學的首要方法非積累莫屬。他說:“學不可以已。”又說:“人積耨耕而為農(nóng)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反(通‘販)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還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痹偃龔娬{(diào)了積累對道德修養(yǎng)和增進學問的重要作用。胡適說“荀子書中說這‘積字最多”,就是發(fā)現(xiàn)了荀子在論學中對“積累”的重視。
政治觀: 禮義為要,兼施刑罰
荀子把“人性本惡”的人性觀作為自己設定治國方略的前提。他認為,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需要治國者以仁義道德來修正、改變之,以政令刑罰來阻遏、消滅之。他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睆娬{(diào)了禮義對于管理、協(xié)調(diào)社會的重要作用。他同樣強調(diào)政令刑罰對統(tǒng)治百姓發(fā)揮的巨大作用,認為“元惡”必須“不待教而誅”;對“才行(才智品行)反時(反對現(xiàn)行政策)者”,應殺無赦;對行奸作惡之人要“懲之以刑罰”,以此來保證“令行禁止”。
荀子以禮樂治國的思想承襲了儒家的傳統(tǒng)觀點,后人也據(jù)此將其稱為儒家代表人物。但他重刑罰、重功利的思想明顯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不合拍。而他那些杰出的弟子,比如韓非、李斯,都有所側(cè)重地吸收了他創(chuàng)新的重刑罰、重功利思想,成為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于是,荀子成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終結(jié)者、法家思想的孵化器。
【練一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止而已矣……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厘。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 (《荀子·儒效篇》)
材料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中庸》)
(1) 兩則材料所持教育教學的知行觀有何異同?請簡要說明。
(2) 為達到說理效果,兩則材料中分別主要采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 同: 兩者都明確教育教學必須“知行合一”,學習知識必須付諸實踐。
異: 《荀子》將實踐視為學習的終極目標,并且強調(diào)了實踐對學習者養(yǎng)成圣人人格的不可替代作用?!吨杏埂穼ⅰ靶小保▽嵺`)視作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與“學”“問”“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確突出“行”在學習中的根本作用、終極地位。兩者相比,前者對“行”的重視程度勝過后者。
(2) 材料一主要采用頂針手法,通過“聞之”“見之”“知之”“行之”的層層遞進、鋪墊,突出了“行之”的重要作用。表達語意流暢,富有氣勢。
材料二主要采用排比手法。第一處排比的運用,主要強調(diào)了學習各環(huán)節(jié)“學”“問”“思”“辨”“行”的系統(tǒng)性,突出了各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第二處排比的運用則突出了專心學習、深入鉆研的重要意義。兩處排比有效增強了文句的語勢、感染力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