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要:傳統(tǒng)思政教育“灌輸論”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礎上,造成對“灌輸論”的錯誤理解和應用,以致有些人拋棄“灌輸論”。但思政教育本質就是灌輸,思政教育離不開灌輸。因此順應時代變化、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以及受教育者個人素質的提高,應該從主體間性的視角出發(fā),重構思政教育“灌輸論”,實現(xiàn)思政教育由“主體—客體”模式向“主體—客體—主體”模式的轉化。
關鍵詞:主體間性;思政教育“灌輸論”;重構
中圖分類號:D4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6-0198-02
主體間性作為近代西方一個哲學概念范疇,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提出,①它指的是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及其對主觀和客觀世界的影響。在我國,最早將主體間性與思政教育結合并建構了“主體—客體—主體”教育模式的是任平先生,這為我們從主體間性的視角出發(fā)來研究思政教育“灌輸論”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益借鑒。
一、“灌輸論”在思政教育中的意義解讀
(一)思政教育“灌輸論”的含義
馬克思主義的灌輸理論,是由列寧系統(tǒng)提出并將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的。他在《怎么辦》中全面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灌輸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五個要點:第一,工人是不能自發(fā)地產生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這種革命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第二,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是革命知識分子的神圣使命。第三,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第四,資產階級思想的優(yōu)勢,使得工人階級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得不堅持灌輸,不進則退。第五,工人階級的根本經濟利益只能用政治改造來實現(xiàn)。②從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灌輸論”的論述來看,思政教育“灌輸論”就是要把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的思想意識、政治觀點和道德理論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從外面?zhèn)鞑?、輸送到受教育者的頭腦中,以幫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灌輸”實際上向我們揭示了人的正確認識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種科學的思想體系,只能通過學習、教育、實踐而自覺形成,不能通過盲目的、經驗的方式自發(fā)產生。
(二)思政教育的本質就是“灌輸”
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事物運動的根本矛盾和規(guī)律。思政教育的根本矛盾就是:一定社會發(fā)展對人們思想品德的客觀要求同人們實際的思想品德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思政教育的根本規(guī)律就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為了解決思政教育的根本矛盾,就提出了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把社會對思想品德的“應然”要求灌輸?shù)饺藗兊念^腦中去,使人們思想品德的“實然”狀況達到社會的“應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政教育就是在做“灌輸”這一件事情。雖然思政教育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充滿了各種矛盾,但正如毛主席在他的《矛盾論》指出的那樣:“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雹鬯宰プ×恕肮噍敗本妥プ×怂颊逃母久?,把握了思政教育的本質,符合思政教育的根本規(guī)律。
(三)思政教育“灌輸論”沒有過時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個人素質較以前有了較大提高。那么,灌輸對象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否意味著能自然而然地產生出科學的思想體系?列寧在革命年代提出的“灌輸論”是否已經過時?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科學的思想體系必須經過學習自覺形成,因為任何科學理論都不僅是日常生活實踐的產物,它還運用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大量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特別強調思政教育“灌輸論”的重要性,是因為當前意識形態(tài)的競爭更加劇烈,正在以更加復雜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八枷胛幕嚨?,馬克思、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誕生。”④所以思政教育“灌輸論”在今天沒有過時,反而更加重要。
任平先生提出“主體—客體—主體”的思政教育模式,是指在思政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體,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這種主體間性的思政教育模式與思政教育“灌輸論”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它是否對思政教育“灌輸論”構成威脅?
二、“主體間性”和“灌輸論”具有內在一致性
(一)二者都是以“以人為本”作為價值追求
思政教育的“主體間性”,實質上打破了傳統(tǒng)思政教育“主客二分”對立模式,肯定了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這本身就體現(xiàn)了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激勵人們?yōu)榻ㄔO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奮斗。這個終極目標包含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一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二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最終也是為了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也體現(xiàn)著我國思政教育“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思政教育“灌輸論”就是為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終極目標服務的,也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所以思政教育的“主體間性”和“灌輸論”都體現(xiàn)了一種內在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二)二者都是以“平等交往”作為基本方式
思政教育本身也是一種交往活動,交往是以相互承認主體資格為前提的。馬克思曾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對于交往的參與者來說,無論哪一方是交往的發(fā)起者,只要一進入交往過程,交往雙方就進入了互為主體的狀態(tài)?!雹荨爸黧w間性”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在思政教育中都成了主體,擁有了平等的地位,奠定了他們之間平等交往的前提?!肮噍斦摗彪m然強調教育者在整個活動中的設計、組織和實施的主導地位,但由于灌輸?shù)闹饕ЧQ于教育對象對灌輸內容的接受程度,所以“灌輸”也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以受教育者的需要、興趣、個性為出發(fā)點,調動受教育者積極參與活動過程,與他們平等交往。
(三)二者都是以“生活實踐”作為根本途徑
主體間性思政教育堅持貼近生活的原則,因為只有教育資料出自生活世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生活中共同實踐,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共同語言,才能使他們的平等交往成為可能。思政教育的灌輸理論要想取得實際效果,除了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還要注重灌輸內容的與時俱進。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科學,就在于它每個階段所煥發(fā)出的時代氣息和生命力。列寧說:“不要把我們的理論變成枯燥乏味的教條,不要光用書本子教他們理論,也要讓他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斗爭中學習理論?!雹匏?,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都要深入生活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理解、運用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這樣才能實現(xiàn)對主客觀世界的有益改造。
三、“主體間性”開辟了思政教育“灌輸論”研究的新視角
(一)強化灌輸對象的主體意識
傳統(tǒng)思政教育把老師當做權威,學生當做單純客體,在長期“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喪失了個性,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與思政教育“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和“灌輸論”“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背道而馳。新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個人的發(fā)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受教育者的個性明顯增強。但是由于學生還沒完全意識到他們也是思政教育的主體,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還不高,對于教師放手交給他們的那部分權利還不能很好行使。所以要實現(xiàn)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互動對話,首先必須增強灌輸對象的主體意識。
(二)建構灌輸活動的互動對話
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灌輸模式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念;學生記;老師問,學生答。沒有形成師生間的雙向互動,造成了教師的“一言堂”,信息的單向流動。所以從主體間性視角出發(fā),思政教育“灌輸論”就要激發(fā)受教育者主動參與灌輸過程,積極與教育者交流對話,從而將灌輸內容自覺內化為自我認識,實現(xiàn)信息回流,促成思政教育由“單一方向”向“雙向互動”轉化。因此,對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對話,教育者應該做到: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氛圍,改變教師高高在上的思維習慣,謙虛地聆聽學生,與學生做朋友;受教育者也應該做到:珍惜自己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習的主動性,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如果與老師產生了不同意見,能在適宜的時機向老師提出意見。
(三)彰顯灌輸內容的時代魅力
正如列寧同志指出的:“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做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向前推進?!雹咭虼耍覀冊趫猿止噍旕R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同時,要著重其應用和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增加其體現(xiàn)時代氣息的新內容,比如:適應改革開放的“鄧小平理論”,適應世情、國情、黨情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適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以及適應新時期最新特點的“中國夢”等黨和國家的重要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是它能夠隨著客觀實踐的變化不斷修正、更新自己,從而正確地指導人們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從主體間性的視角出發(fā),思政教育灌輸理論的落腳點應該放在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和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上,增強灌輸理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實現(xiàn)灌輸途徑的多樣發(fā)展
長期以來,思政教育由于受“主體—客體”模式的影響,一直把教育對象這個活生生的主體當做像物一樣被動的客體,造成了教育途徑單一,教育方法單調,使思政教育喪失了應有的魅力。然而現(xiàn)實中的教育對象不僅僅是有思想、有意識、有主見的人,而且還是具有鮮明個性的具體的人,每個學生的特點都與其他學生的特點各不相同。因此思政教育“灌輸論”決不能搞“一刀切”、“一風吹”。實現(xiàn)思政教育途徑的多樣化,也是從主體間性的視角出發(fā)重構“灌輸論”的必然要求。實現(xiàn)思政教育途徑、方法的多樣化,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xiàn)將硬性灌輸和軟性灌輸結合起來,將直接灌輸和間接灌輸結合起來,將顯性灌輸和隱性灌輸結合起來,將理論灌輸融入管理之中,融入文化活動之中,融入網絡媒體之中,讓學生沐浴在思政教育“春風化雨”般的影響下,讓思政教育“灌輸論”發(fā)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五)促成灌輸目標的共進互贏
古人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毖潘关悹査挂舱J為:“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這樣師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促進。”⑧由此可以看出,古今中外都把“教學相長”作為教學活動追求的目標。思政教育傳統(tǒng)“主客二分”模式,不僅受教育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得到的知識是有限的,而且也不利于教育者的發(fā)展,容易形成“唯我獨尊”的驕傲情緒,致使教學觀念陳舊,教育內容老化,教學方法生硬,與時代發(fā)展脫軌,不受學生歡迎。因此,在主體間性視角下,教育對象也成為思政教育的主體,雙方平等相待,互動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對象積極參與,自覺內化;教育者細心聆聽,認真反思,共同推動教學活動的良性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共進互贏的目標。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注解:
①馮向東.從“主體間性”看教學活動的要素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②侯爽.關于灌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再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0).
③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322.
④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438.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2-103.
⑥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⑦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⑧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