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我有個嚴重的毛病??磿鴲圩呱瘛偪磧删?,就想到別的事。想到欠別人一百塊錢,想看看郵箱是不是有郵件,想到考核申請還沒填,想到轉住房公積金……
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在我忙的時候都不會有。而一旦閑下來,要看看書,它們就像洪水一樣涌出了。
看起來是小事,但有很大的問題。佛家的說法,這叫“掉舉”。掉舉心重的人,沒福氣享受身心無事的狀態(tài)。江湖擺攤算命的,把這種人叫驛馬星,像古代驛站的馬匹,來回奔波,永不停歇。俗話叫勞碌命。
勞碌命和勞碌是兩碼事。比如在我家,我爸沒有我媽勞碌,但他是勞碌命,我媽不是。因為我爸雖然干活不多,但操心多。我媽雖然干活多,但操心不多。我爸經常夜里愁得睡不著覺,我媽不會。
掉舉的人忙起來反而好。這樣,就沒工夫想亂七八糟的事了。有些互聯(lián)網公司的總裁,每天要抽出一小時跑步。跑步對他們而言,不是勞碌,而是休息。因為在跑步的時候,可以暫時把別的事放下。
一旦手頭的事處理完,掉舉的人就開始無聊。他的狂心停歇不下來,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浮出水面。跟掉舉的人在一起生活是很麻煩的,他們容易發(fā)脾氣。忙起來,很好相處,閑下來,他們就容易發(fā)脾氣。發(fā)脾氣是個刷存在感的事,沒有別的事,再不發(fā)發(fā)脾氣,怎么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呢。
掉舉的人無論地位有多高,多有錢,都不能安享生活的幸福。因為掉舉心逼迫他們一刻都不能得閑。哪怕住在郊外,關掉所有通訊工具,焚香燒茶,也不能阻止他心里的許多煩心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無法將心從煩惱相上奪走,前一個煩惱剛去,后一個煩惱就來,中間沒有片刻的間斷,所以叫無間。
掉舉雖有天生的原因,但主要是串習的結果。在成千上萬件小事上,養(yǎng)成掉舉的習慣。這些小事在生活中極其常見。它總在一個人面對自己并不喜歡的事情時體現(xiàn)出來,比如看一本晦澀的書,排一支很長的隊伍,等一輛許久不來的班車時,會拿起手機刷刷朋友圈,看看郵箱,發(fā)發(fā)微信。
這些舉動有很好的理由:看郵件是怕耽誤工作;看朋友圈是關心周圍朋友,而且排隊的時候看,也算是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
但為什么不專門抽出時間處理這些事情,而是非要等到一頁空白的PPT、一本晦澀的書擺在面前的時候才想到呢?這么做固然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但這種收獲是微不足道的。它背后的潛在危害則很難被察覺,即它讓一個人越來越難以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外境,讓自己的掉舉心增長猛烈。這樣下去,你可能越來越沒有辦法讀完一本晦澀的書了。而從長遠看,堅持讀那些自己讀不懂的書,面對自己并不舒適的環(huán)境,從中得到的經驗要遠遠勝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得到一些小娛樂。前天看一篇采訪,蕭三匝采訪南懷瑾的兒子南一鵬。他弟弟南國熙從西點軍校畢業(yè)后做基金工作,南懷瑾電話里問南國熙有沒有堅持打坐,南國熙說太忙,沒時間。南懷瑾就說:“兒子,你到老了以后,就會知道沒有一樣東西比打坐重要?!?/p>
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但也不對。重要的并不是形式上的打坐,而是要有打坐的心。打坐的心并不是老想著打坐,而是在四威儀中保持覺知。四威儀是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心不散亂,不失念,不昏沉,不掉舉,系在一個所緣境上,就是打坐。讀書、吃飯、走路、如廁,時時刻刻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所謂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是指能留意自己的情緒是如何生起和滅伏的。比如過馬路時,一輛車從水坑軋過,濺你一腿泥水,你隨口就會罵:“不長眼睛!”罵的時候,應當留意,自己的憤怒和暴躁正在生起。當你留意到這點,憤怒和暴躁就像潮水那樣退去。而當你看到褲腿上的泥水,憤怒和暴躁又會卷土重來。這就是心隨境轉的行相。
這種訓練,并不能在頃刻間改掉習慣。就像一堵被油煙熏了幾年的墻壁,不能靠抹布擦兩下就光潔如新。但久而久之,再碰到這種事情,雖然也會有細微的不悅生起,但不會暴怒。到修習純熟之后,心就不再被外境牽著鼻子走。用禪宗的話說,就成為主人翁了。
最后補充一點,并不是沉浸在所做的事情上就好。那容易帶來另一種毛?。夯璩痢;璩恋娜?,一旦陷溺于一件事,別的都會忘掉。我曾囑咐朋友幫我問個事,他正在看美劇,我讓他馬上問完給我回電話,他上了個廁所,撒泡尿的工夫就把我的事忘了,撒完繼續(xù)看美劇了?;璩烈粯硬荒鼙3钟X知。它和掉舉是相反的煩惱,昏沉是癡的一分,掉舉是貪的一分。
勞碌命并不是生來注定,而是源于不能察覺自身的問題,縱容掉舉心猛烈增長,最終被它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