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
【摘 要】背誦課文需要做到以下四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一是整體感知,強化誦讀教學,重視課外閱讀,定期舉行詩文朗誦或演講;二是理解詞義,吃透文意;三是尋規(guī)律,找線索,排次序,抓關鍵詞;四是背誦時要“瞻前顧后”,集中注意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 ? 背誦 ? ? 四部曲
如何在短時間內(nèi)有效地識記課文,這是令許多學生傷腦筋的事。有無“終南捷徑”?回答是肯定的。一般說來,要用最短的時間,準確無誤地背誦課文(指不添字,不減字,不打折扣,語氣連貫,一氣呵成),需要做到以下四步:
一、整體感知,強化誦讀教學,加強課外閱讀
整體感知課文,充分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誦讀教學要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持之以恒地進行,盡量避免肢解課文;同時注意弘揚人文精神,根據(jù)不同的文章滲透德育的內(nèi)容,即“以文載道”,發(fā)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奮發(fā)有為、積極向上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平時要加強誦讀教學,教師盡量少講,學生力爭多讀,在反復誦讀中充分體味感情,品味文意,陶冶性情。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側重于教師的講,文章的篇章結構、主題思想、寫作特點都是通過教師的分析和講解灌輸給學生,學生只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通過反復的誦讀來感悟、背誦課文;要引導學生敞開思維,大膽探索,對課文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對于一些精美的文段,特別是名家名篇、古代詩文,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大力提倡學生增加閱讀量,加強課外閱讀。要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定期舉行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特別要提倡閱讀報刊,閱讀時文。通過大量閱讀,使學生更加了解歷史、了解社會、認識人生,懂得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把握時代的脈搏。
定期舉行詩文朗誦或演講。在精彩紛呈的朗誦和口若懸河的演講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增強了膽識,又有利于學生臨場發(fā)揮能力的訓練,激發(fā)學生閃現(xiàn)思想、靈感的美妙火花。
二、理解詞義,吃透文意
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只有疏通文字障礙,領會整個文章或若干段的意思,才能在記憶的屏幕上留下痕跡,以便加深印象,逐步記憶。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比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最后一段,有六個“當你……的時候”構成一組排比句若要記住它,就需要理解、領會作者用這組排比句,意在描繪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圖景,為后文提出設問,激起讀者思索,并做出肯定回答“鋪路搭橋”。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為記憶創(chuàng)造條件。
三、尋規(guī)律,找線索,排次序,抓關鍵詞
要想在有限的時間里記憶較多的知識,就得尋規(guī)律,找線索,抓住每段、每句話的中心語、中心詞,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只能是吃力不討好。仍以《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后一段一組排比句為例,要熟記于心,得先找規(guī)律,“論資排輩”。“老大”需用“坐上”“電車”馳向“工廠”;“老二”需要“扛上”“犁耙”走向“田野”;老三得“喝完豆?jié){,提上書包走向學?!?“老四”得“坐到辦公桌前開始工作”;“老五”該“往孩子口里塞蘋果”;“老六”該“陪愛人散步”。依次找出中心語——“工廠”“田野”“學?!薄肮ぷ鳌薄叭O果”“散步”;再找出中心語的附加成分,如“馳向工廠”,需“坐上電車”。然后排順序,先有“工廠”,后有“田野”,三有“學校”,四有“工作”,五有“塞蘋果”,六有“散步”。如此串聯(lián),才能把散亂的珠子串起來;才能在識記時井然有序、絲毫不亂;否則,難免顛三倒四、張冠李戴。
背誦文言文或古詩時,可以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列若干字于紙上——每句話的開頭,或中間,或結尾,或易混淆的字,以此作為線索,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的紐帶作用,可在較短時間內(nèi)記住相關內(nèi)容。如教學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時,學生熟讀幾遍后,我在黑板上寫出“臥”“村”“哀”“國”“臺”“夜”“聽”“雨”“馬”“河”“夢”,以之為“契機”,引導學生背誦,收效很好。
四、背誦時要“瞻前顧后”
要求背誦者一方面對記憶的材料要胸有成竹,另一方面應集中注意力。比如背誦李白的《望天門山》,在首句“天門中斷楚江開”接近尾聲時,背誦者應分出部分注意力回憶第二句的開頭“碧水”,依此類推。這樣,才能在識記課文時不打折扣、語氣連貫、水到渠成地背出全文。
教學中運用此法,教者要及時點撥、提醒,指明注意的重點,特別是容易混淆的地方,讓學生順藤摸瓜,循序漸進地記憶;學生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更要充分利用聯(lián)想,充分發(fā)揮思維“觸角”,全方位地“掃描”。只有教師和學生配合默契,“心有靈犀一點通”,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當然,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可借鑒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