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寧(1981-),鄭州大學社會學專業(yè)06級研究生,畢業(yè)后在河南信息工程專修學院任教至今。
摘要:當今社會巨大而又迅猛得變化影響著各個階層的社會生活,社會矛盾表現(xiàn)得錯綜復雜,有時還很尖銳和突出,學生面對社會上的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思想、新矛盾不知所措,混混沌沌。他們的傳統(tǒng)認知在尚未形成階段就漸漸被消解。作為教育工作者,希望通過課程改革,倡導核心價值觀來改變學生的社會性偏差,認真扮演自己的學生角色,將來成為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用的社會人,讓整個社會良性運行與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社會性偏差;核心價值觀;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3-0202-02
一、社會性偏差的背景
當今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影響著各個階層的社會生活,人們逐漸認識到社會的發(fā)展和運行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和堅持,因此形成了各種社會意識,比如法制意識有利于全面建設法治社會;商品意識有利于建設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伴隨著這種積極作用,非建設性的消極作用也逐漸增強,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因此一些不諳世事、難辨是非的學生被動的接受各種消極思想,比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并帶到學校,讓更多的學生產(chǎn)生社會性認識偏差,影響學校的教育工作。
面對學生的社會性認識偏差,職業(yè)院校的教師們一方面要努力消化和適應由于社會變化給教學帶來的影響,一方面要解決隨之而來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消極反應。而教學的滯后性無疑弱化了教育本應起到的完整性、連續(xù)性和導向性的功能。這就使教育的作用下降,而社會的影響作用上升。這一升一降,使學生認識上的社會性偏差難以避免地成為一個突出問題。所以學校教育,特別是職業(yè)院校的課程教育迫切需要改革。
二、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學習困境
1、教材。作為職業(yè)院校公共基礎課的教師,對于教材的不夠貼近生活、不夠貼近實際具有深刻的認識。在變革的時代,一切傳統(tǒng)事物都在不斷的為自己正明和申辯,來保證存在的必要性,但公共基礎課教材也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重新編寫。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我們教材的有些觀點編寫的確實有些簡單化了。如我們講要“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教材幾句話帶過,沒有針對實際的社會變動加以說明和解釋,并舉出實際案例。有學生問,現(xiàn)在腐敗的官員都是共產(chǎn)黨員,新中國都被他們殘害了。所以說,如何寫出具有可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少一些說教多一些指導的教材是一個大問題,相關課程的每一位教師都應高度重視起來,依靠教學過程中的現(xiàn)實問題加以改變,運用集體的智慧認真加以解決。
2、學習環(huán)境。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有一大批是有社會經(jīng)驗的,所以學校環(huán)境被沾染的越來越社會化。他們的社會經(jīng)驗不豐富、不全面,所以對于社會的認識具有片面性,比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樣的觀點并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他們認為社會上很多復雜的事情是靠武力解決的,你越是表現(xiàn)的懦弱,就越受人欺負,所以在學校要鍛煉出來天不怕地不怕的心理素質。
3、教師的業(yè)務素質。職業(yè)院校的老師本來抱著極高的熱情教書育人,但是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讓很多老師慢慢喪失了教學熱情,因為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所以就按部就班,照本宣科。雖然也有很多老師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但是當學生和老師沒有生活上的共識的時候,學生們?nèi)匀徊蝗菀捉邮芾碚撔缘闹R,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三、課程改革具體做法
(一)關于學生認識的社會性偏差
對于改變學生的認識偏差,教師起主導性的作用。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各種問題作出正確的判定,以便決定是否應實施教育。當教師沒有全面了解學生如何產(chǎn)生的認識偏差時,很容易進行片面性的教育。這顯然是一種矛盾,要想解決這一矛盾,需要教師越來越成熟、謹慎、有理想和有責任感。在教學實踐中應做到:
1、用哲學的語言改變學生的認識性偏差,讓他們把零碎的,比較膚淺的社會經(jīng)驗系統(tǒng)化、理論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用歷史的觀點改變學生的歷史性偏差,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更好的適應社會變化,避免重蹈覆轍,增強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使命感和認同感。
3、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幫助學生抓住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千變?nèi)f化的社會新觀點做出正確的判斷,不盲從。同時注意與充滿時代氣息的內(nèi)容比較好的結合起來。
4、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感染學生,讓他們堅信革命領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確實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們的思想、情操和業(yè)績,能夠對學生起健康、積極的引導作用。
5、時刻注意引導學生的思想情緒,引導他們用正確的心態(tài)看待社會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社會階層和角度出發(fā),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看待事物、思考問題,從而加深對社會上各種人和各個現(xiàn)象的理解。
要做到以上幾點,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并不輕松,因為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基礎差,底子薄,有些知識并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要求我們知難而進,迎接挑戰(zhàn),創(chuàng)設更貼近學生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文化,讓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沿著我們期望的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二)課堂教學
1、聯(lián)系生活,生成情趣課堂
“寓教于樂”是教師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有比較豐富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業(yè)余生活讓他們更易于在課堂上表現(xiàn)的積極主動。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學生的生活情景以及學生喜聞樂見的歌曲、影視作品、故事、散文、詩歌、小品、笑話等教學資源引入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在趣味中求知,求知中得趣。
2、設置疑問,生成創(chuàng)新課堂
蘇格拉底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維的誕生。”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將生活中的事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心存疑惑,引起學生認識上的困頓,引導學生步入“新求通而未得意,口欲言而未能之”的境界,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在強烈求知欲望的驅動下積極探究,獲得成功
的快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師生互動,生成動感課堂
通過活動形成豐富多彩的課堂生活,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各種能力,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生生互動,共同成長。這個環(huán)節(jié)包括五方面:
(1)分組學習。上課時把班級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小組由教師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層次來劃分。每個小組有一個主要負責人,負責人在組組競爭中要安排組員與其他小組成員爭搶問題回答,如果該小組的一位成員回答問題不正確、不準確、不全面,其他成員會自告奮勇地幫他把問題補充、回答完整。在每個問題中獲勝的組積分晉級,全組加分。讓每一組學生既有團隊意識,又有集體榮譽感,增強教學效果。
(2)設計問題。在學生分組競賽,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在緊密結合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同時,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形式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設計問題時應考慮是否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要講究梯度性、層次性、探究性,力求使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
通過做游戲,讓學生體驗到合作中有競爭,競爭中有合作,二者互相滲透,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tǒng)一,既競爭又合作,才能成功”等等,從而使他們在活動中明白競爭和合作的關系。
(3)成果交流。每個小組的負責人在競賽和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總結探究成果,與全班同學分享自己的觀點,共同進退。
(4)評價點撥。教師對小組成員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肯定不同見解的合理性。要適時引導、點撥、解答學生的迷惑,及時捕捉、提煉新的教學資源。
4、內(nèi)化情感,生成唯善課堂
在教學中,情景教學是很有效果的教學方法,教師需要獨具匠心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將理性的教學內(nèi)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觀地反映出來,再現(xiàn)生活現(xiàn)實,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實際生活,感悟生活理念,給學生提供一種能引起情緒感染和體驗的心理環(huán)境,誘導學生觀察和感受其中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比如在學習“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時,筆者引入了“藥家鑫殺人案”,讓學生們深刻思考觸犯法律,任何人都難逃法律的追責。從而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正確思想和心理。
四、小結
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多數(shù)是不愿意深入探討學問和知識的,他們比普通大學的學生有更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也更能切身體會到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作為教師,要極大的調(diào)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備課的同時也應該認真了解學生,應該認識到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教學手段,用現(xiàn)實的案列教授書本上理論的知識,既能讓學生易于明白,又樂于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認識方面的社會性偏差很容易的,日常教學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好每一堂課,讓學生樂于學習,愿意接受社會主流價值觀,最終形成自己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單位:河南信息工程專修學院)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麥克萊倫.教育哲學[M].宋少云,陳平,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王壘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