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君, 陳華文
(1.浙江師范大學 圖文信息中心,浙江 金華 321004;2.浙江師范大學 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完整結構與細節(jié)呈現:從喪葬史到個案研究
——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研究述論
陳淑君1, 陳華文2
(1.浙江師范大學 圖文信息中心,浙江 金華 321004;2.浙江師范大學 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的研究,一直以來存在由于資料分散或欠缺而問津者寡的現象,但近些年來,這種現象在逐漸改變。從專題研究到具體層面的著作和論文不斷出版,那個更替迅速而政權不穩(wěn)或短暫的社會中適應時代變化或發(fā)展需要的喪葬文化,開始比較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述論全面地梳理和展示了近百年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喪葬文化研究的全貌,尤其突出了一些重點成果并作了簡要的介紹,對于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的繼續(xù)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研究;述論
喪葬文化專題性研究主要是指喪葬文化方面的專門性著作和論文,包括整體性的喪葬史、喪葬文化或更為專門的陵墓及與陵墓相關的建筑、繪畫、祭祀等方面的研究,也包括以論文一類出現的各種針對具體喪葬內容的專門性、專題性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喪葬文化研究的主軸和重點,是構成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個性或特色的核心部分,代表了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從整體到具體研究的最高成就和最前沿的學術成果,是今后相關研究必需的基礎。
對于魏晉南北朝來說,專門研究此期喪葬文化的著作還是非常有限。但如果將可能涉及此期的喪葬史或對于喪葬文化進行整體敘述的著作列入其中,應該還是相當可觀的。因為,此類著作,對于魏晉南北朝的獨特性及在歷史中的地位,都無法回避,必須有所涉及。
嚴格意義上來看,1980年之后開始才較多地出現喪葬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尤其是涉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有關著作。這一點可以參考拙文《關注人類的最終歸處——以20年來喪葬文化研究著作為例》。①在20世紀的80年代后期,以楊寬的《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為較早,當中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陵寢制度,以衰退時期作為標題進行論述,并對此期的神道石刻等進行了比較研究。此前,此期南朝陵墓方面的調查工作在民國早期就進行過,并出版有張璜(清末民初)《梁代陵墓考》、(民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編輯委員會編《六朝陵墓調查報告》②等書,不過,這些書最后主要是為了文物而不是為了研究喪葬文化,因此,除了考古學界,在喪葬文化研究界沒有引起太多關注。
1987年《中國喪葬與文化》③一書出版,全書12萬多字,分上下篇,上篇“喪葬與文化”,共七章;下篇“中國喪葬習俗概說”,共三章,多處內容涉及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如“家庭墓葬”就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墓地發(fā)展到了頂峰,“厚葬與薄葬”則認為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進入了薄葬期等。此著作雖然粗略,但喪葬文化的大致輪廓已經初具,且古今及不同民族都有涉及,應該說是結構較為完整的一部著作。
1990年黃展岳的《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④一書出版,此書不僅討論了人牲人殉的異同和起源,還對魏晉南北朝時期設有專門的一節(jié)進行討論,對漢族和少數民族存在的人殉制列舉了大量的事例進行證明,并得出南朝未見相關記載,大約此俗已經衰微的結論。不過我們應當特別注意,人殉制度雖然衰微了,但這種心理卻依然存在,因此,人們通過隨葬陶俑等方式來達成具有人殉意義的目的,應該說這是俑類隨葬盛行的最重要原因。
1991年徐吉軍、賀云翱的《中國喪葬禮俗》⑤出版,與此同年出版的還有夏之乾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喪葬》、⑥周蘇平的《中國古代喪葬習俗》⑦等著作?!吨袊鴨试岫Y俗》是一本比較完整地從歷史發(fā)展脈絡展示不同時期喪葬文化的著作,是一本結合歷史、考古和部分現實進行描述和研究的代表了當時學術前沿和完整的喪葬文化結構的著作,其中就有大量內容涉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喪葬文化,如厚葬與薄葬等,它為后來徐吉軍撰寫《中國喪葬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吨袊贁得褡宓膯试帷放c作為社科院研究人員的夏之乾之工作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早年他做過非常完備的內部印行的喪葬文化方面的研究索引,資料準備方面應該沒有一點問題。該書列舉的一些葬法(書中稱為喪葬種類)如樹葬、天葬等資料就運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記載;另外,如墓上建筑、二次葬等,也都有魏晉南北朝的印跡。《中國古代喪葬習俗》在喪葬儀式、居喪與守孝、謚法、墓葬制度和葬法葬式等方面,都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獨特喪葬文化存在及其對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作了初步的論述和討論。
1992年《中國懸棺葬》⑧出版,這是第一次完整地對存在于中國各地的具體葬式——懸棺葬進行全面的梳理與研究之著作,材料非常豐富,討論也非常細致。有12幅文前單獨彩色插圖和28幅文前黑白插圖,這在當時的學術著作中是少見的。作為僅僅是對于一種葬法的研究,它從原始社會,直到當下依然還存在的各種懸棺葬形態(tài),都進行了考察。除了歷史資料外,還運用大量考古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對于魏晉南北朝有關多樣性的葬法研究,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1995年李如森的《漢代喪葬制度》、⑨汪受寬的《謚法研究》⑩相繼出版,前者雖然僅僅是對漢代的喪葬文化進行研究,但實際上它對于承前啟后的魏晉南北朝來說,是不能視而不見的成果。至于后者,它貫穿整個封建社會過程,自然地將魏晉南北朝也涵蓋其中。
大量喪葬史或喪俗文化方面的研究,給我們從不同的側面,一筆筆、一點點地建構起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的框架和越來越清晰的圖畫。雖然沒有人敢說自己的研究已經接近于那個時代的喪葬文化底部,但卻可以肯定,是在不斷地接近著各種差異性具體文化的底部。
與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相關而具體微觀的研究,其實并不少。只是研究的深度,各有不同。
(一)對于明器的研究
(二)對于喪服制度的研究
(三)對于兇禮之喪葬制度研究
(四)對于謚法的研究
(五)對于墓志誄碑文的研究
與墓志同樣重要的是誄文與碑文,在南北朝墓志成熟之前,誄文與碑文更為重要,黃金明《漢魏晉南北朝誄碑文研究》就是這樣一本著作。誄文以傷悼為主題,但不泛通過誄文以夸張的形式宣揚死者的偉大或善良的,具有為死者歌功頌德或諱的特殊前提;碑文更有這種文化羈累,大都以歌頌為主。所以,對于東漢時興起誄碑文,作者以“生命的禮贊”為題,而至魏晉時,則以“生命的傷悼”為概括,至南北朝由于誄碑文的衰微而以“生命價值的失落”為主語。該書是博士論文后修訂而出版的,它全面而又詳實地研究了誄碑文這種與時代發(fā)展和時代文化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獨特文體形態(tài),對于喪葬文化存續(xù)的意義和時代特色的凸顯,是有著其他文字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六)對于墓葬壁畫的研究
(七)對于陵墓的研究
除了上述七類外,還有其他許多相關的研究,如祭祀類的研究、信仰類的研究、宗教傳播與影響類的研究、祖先崇拜類的研究、生死文化的研究等等,這些方面的研究,對于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的研究同樣具有推動作用和影響意義。
論文是魏晉南北朝喪葬研究成果最為龐大的群體,也是做學術者入門和最高層面上討論一些具體個案,解決一些學術問題最好的研究手段和方式。一般意義上來講,它適宜于針對個案或專題,可以集中時間或精力深入地討論一個問題,并將成果迅速地發(fā)表于某一個刊物或學術會議之上,因此,最受學術問題討論和研究的重視。根據魏晉南北朝喪葬史研究的特點和需要,我們簡單地做如下幾個方面的概括。
(一)總論式研究
不是個案而是對此期喪葬問題進行綜合性觀察或研究的現象,我們將之歸類到總論式的研究之中。如趙俊杰的《中原地區(qū)漢末至曹魏時期的墓葬等級與葬俗變遷的階段性》(載《中州學刊》2010年第4期)是關于等級制與薄葬內容的研究;梅錚錚的《漢末三國喪葬中若干問題考論》(載《四川文物》2002第6期)對此期的墓葬規(guī)格、結構的漸變、明器制度的變化從而形成薄葬與簡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韓國河的《魏晉時期喪葬禮制的承傳與創(chuàng)新》(載《文史哲》1999年第1期)對于晉制不封不樹、陪葬、合葬及家族墓葬等提出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思辯式思考;張旭華的《兩晉時期的喪禮實踐與中正清議》(載《史學月刊》2011年第12期)則從喪禮實踐與社會管理角度來看待習俗與社會提倡的孝道等倫理關系;張承宗的《魏晉南北朝婦女喪葬禮儀考》(載《蘇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則具體針對此期的婦女喪禮問題進行了分類式的研究,強調丈夫或男性對于女性葬禮的影響。孫進已、干志耿的《我國古代北方各族葬俗試析》(載《東北師大學報》1982年第3期)是對北方古代各族葬俗進行綜合分析,側重的是葬法問題,由于是屬于早期的研究,在資料方面還是具有積累的意義。從上述可知,總論式的研究,對于魏晉南北朝喪葬文化研究來說是相對缺乏的,原因就在于這類的研究,一方面要把握總體的趨勢或特征極其不容易,另一方面,極易流于泛泛而談失去實際意義。
(二)喪葬理念研究
魏晉南北朝喪葬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死觀、信仰和薄厚葬等問題上。陳群的《魏晉南北朝的生死觀》(載《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主要是從玄學生死觀和道教、佛教的生死觀切入來討論魏晉南北朝這一特殊時期對于生命意義的看法的,他認為早期的矛盾與后期的寧靜淡遠,都與這種生命觀結合在一起。儲曉軍的《魏晉南北朝小說與民眾生死觀》(載《河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則從文學,尤其是神鬼故事角度來窺視當時民眾的生死觀,他認為民眾的生死觀深受佛道等宗教的影響。韋鳳娟的《從“地府”到“地獄”——論魏晉南北朝鬼話中冥界觀念的演變》(載《文學遺產》2007年第1期)則是從鬼話中研究當時存在的另一個世界信仰,認為民間的地府到地獄是宗教信仰從民間到佛教的具體表達,從而使另一個世界的信仰體系更加完備和生動。除此之外,對于魏晉南北朝的薄葬觀等討論,比較受到關注,如魏鳴的《魏晉薄葬考論》(載《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主要關注魏晉薄葬現象并對此進行較全方位的解讀;劉選、辛向軍的《魏晉薄葬成因的考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重點是突出社會動蕩、制度創(chuàng)新和兼顧社會現實等方面,并由此切入找到此期盛行薄葬的原因;韓國河的《論秦漢魏晉時期的厚葬與薄葬》(載《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是在秦漢厚葬基礎上討論魏晉薄葬的文章,由于切入點不同,對于薄葬的認識就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政權穩(wěn)定上下功夫;王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薄葬習俗及其原因分析》(載《江海學刊》1998年第5期)則對此期的薄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認為薄葬是對厚葬為孝觀念的變革;張宏慧的《略論魏晉時期的薄葬之風及其成因》(載《許昌師專學報》2000年第3期)則認為之所以實行薄葬是社會、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王建宏的《魏晉薄葬形成的原因考述》(載《傳承》2009年第1期)則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之外,提出佛教等外來宗教對于薄葬的影響;李梅田的《曹魏薄葬考》(載《中原文物》2010第4期)僅限于曹魏時期,并提出了曹魏薄葬是對漢代地面標記性設施和祭祀性設施、地下居室性設施和隨葬明器的簡省的薄葬,是一種新模式,并對后來的歷史產生影響;董曄的《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薄葬風氣》(載《山西師大學報》2013年第3期)比較客觀地看待薄葬問題,首先認為它僅僅是一種風氣,并在過程中日漸微弱,而厚葬則在魏晉南北朝后期占據了主流,其次,薄葬與厚葬都體現了對于孝道的不同理解和體現,是對于父命的遵行方式的改變。事實上,不管是生死觀還是為了順應當時歷史現實而實行的薄葬,都是一個時代性的命題,離開了時代的社會現實,對于民眾的影響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喪葬理念是對于生命認知建立在生活或社會現實之上的最好的注腳,如果我們離開這一現實,它就會成為無本之木,這就促使我們在出臺政策之時,必須符合民眾的喪葬觀念。
(三)喪葬習俗研究
(四)喪葬風水研究
(五)墓葬研究
墓葬是喪葬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內容,其中大量的與考古發(fā)掘等結合在一起,同時又與歷史記載等相關文獻結合,從而達到以實物證古或證真實的目的。但我們關注的是墓葬文化的研究而不是具體的考古發(fā)掘,因此,這方面的研究還是有著個體差異和學術趣向的巨大選擇性。
(六)居喪研究
事實上,居喪違禮是魏晉南北朝時常常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一種出世行為,就像社會發(fā)展被動亂所打破一樣,由于所謂的違禮,最終形成了當時認可并影響后來者的心喪制度,使重儀式的文化回到重內容的文化,這是魏晉南北朝在喪葬文化上對于后來朝代最大的貢獻。
注釋:
①陳華文.關注人類的最終歸處——以20年來喪葬文化研究著作為例[J].民俗研究,2004(1):47-56.
②今見《南京稀見文獻叢刊》之張璜(清末民初)《梁代陵墓考》、(民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編輯委員會編《六朝陵墓調查報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③羅開玉.喪葬與中國文化[M].??冢汉D先嗣癯霭嫔?,1987.
④黃展岳.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⑤徐吉軍,賀云翱.中國喪葬禮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⑥夏之乾.中國少數民族的喪葬[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⑦周蘇平.中國古代喪葬習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⑧陳明芳.中國懸棺葬[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⑨李如森.漢代喪葬制度[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
⑩汪受寬.謐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傅新忠)
From the History of Funerals to Case Studies:A Review on Studies of the Funerary Cul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CHEN Shujun1, CHEN Huawen2
(1.LibraryInformationCenter,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2.CollegeofCommunicationandCreativeCultur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Studies on the funerary cul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have long been under-theorized due to the lack of sourc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publication of various research projects, books and journal articles contributed to create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f the funerary cul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new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presents the studies performed on the Six Dynasties’ funerary culture in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focusing on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es.
Six Dynasties; funerary culture;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2014-11-19
陳淑君(1965-),女,浙江溫嶺人,浙江師范大學圖文信息中心副研究館員;陳華文(1959-),男,浙江武義人,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教授。
民政部一○一研究所重大項目“中國殯葬史”子項目“魏晉南北朝卷”(CB2013-03)
K892.22
A
1001-5035(2015)01-0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