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育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yǎng)的是孩子,修的卻是我們自己。父母只有不斷地自我成長,才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見了你!”
做父母的,時刻都要想著孩子所謂的“不當行為”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心理需求。
孩子之所以可憐,就在于他沒有辦法明確地告訴你他的需要。如果他能說得出,那他就不是一個孩子了。身為孩子,他所想到的辦法只有那幾種:哭、鬧、打人、摔東西,等等;而在大人眼里,這些無疑都是“不良行為”,遺憾的是,家長看到了所謂的“不良行為”,卻沒有看到這個“不良行為”背后孩子的真正需求。忽略這個真正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忽略了孩子發(fā)出的求救信號。
孩子的問題行為往往都是這樣發(fā)展的:
給父母發(fā)信號得不到回應(yīng)或者被否定,反復(fù)發(fā)了很多次信號以后,孩子變得煩躁易怒,經(jīng)常大喊大叫;憤怒的表達方式經(jīng)常被父母打壓,無法向外求助,只能向內(nèi)壓制,變得冷漠,不喜交流,開始逃避;逃避的行為被禁止以后,開始自暴自棄,暴戾厭世;進一步被父母打壓后,開始選擇自殘;繼續(xù)被父母“教育”,最后無路可走,自殺。
每天,我們都看到孩子在我們面前晃悠,我們確實看到孩子了,但又有幾個父母看見孩子了呢?
因為豆豆打妹妹,我第一次打了孩子。
后來參加了P.E.T.父母效能訓(xùn)練、完形心理學(xué)、家庭系統(tǒng)排列等培訓(xùn),學(xué)了更多心靈成長類課程,知道豆豆當時打妹妹純粹是為了引起媽媽的關(guān)注,以便驗證媽媽對他的愛,確定自己是媽媽最重要的孩子這個事實。當時,我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點,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上,而完全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需求,怪不得豆豆會變本加厲地打妹妹。
在孩子打架的問題上,我通常的做法是不干涉,我相信孩子們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適的相處模式,但是像豆豆這種因情緒問題引發(fā)的頻繁打人,卻是需要大人幫助的。
豆豆剛上幼兒園約半個月后,忽然開始頻繁地打小朋友,爭搶玩具時會打,沒有任何征兆時也打,不管老師在與不在,他都照打不誤。
當時老師建議我給豆豆講故事,她們推薦了蘇珊·佩羅的《故事知道怎么辦》中的一個治療孩子打人的故事《張牙舞爪的小螃蟹》,讓我講兩個星期試試,看孩子的狀態(tài)有沒有改變。故事講完了以后,豆豆打人的情況明顯好轉(zhuǎn),幾天后,老師又打來電話,說豆豆故態(tài)復(fù)萌,還是經(jīng)常性地打小朋友,尤其是在老師看不見的時候!老師說:“故事應(yīng)該是有用的,只是這個故事不是您自己編的,可能不適合您的孩子,我建議您自己給孩子編個故事療愈一下孩子的這個行為。”
那時,我正在參加“小巫藝術(shù)養(yǎng)育課程”的培訓(xùn),有一天的課程是教我們編故事,小巫老師說,治療性故事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針對孩子的某個行為編故事,比如孩子打人,我們就針對孩子打人這個行為,編一個故事,將孩子的行為和解決方案全部編進去(比如《張牙舞爪的小螃蟹》抓人是行為,解決方案是戴手套)。這是頭痛醫(yī)頭的做法,對五歲以下的孩子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但對五歲以上的孩子往往起不到作用。
第二個層次是針對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編故事,比如孩子打人,他為什么打人呢?是因為嫉妒妹妹,對吧,那就編一個不要嫉妒妹妹,兄弟姐妹和平友愛的故事。
第三個層次是我不管你的行為是什么,我就看你行為背后有什么樣的心理需求,根據(jù)心理需求來編故事。
就比如豆豆在幼兒園打人這件事,他打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豆豆為什么在入園半個月后開始打人呢?
一種可能是他想贏得關(guān)注。不管老師在不在,他都會打人,老師不在的時候,甚至打得更厲害,因此,他不應(yīng)該是為了得到老師的關(guān)注而打人的。
另一種可能是環(huán)境的變化,給孩子帶來了心理壓力。孩子不知道自己在這個集體中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位置,也不知道老師和小朋友們是否真正接納自己,他很想試探一下,看看大家到底對他怎么樣,而對于一個三歲多的男孩,他能想到的試探手段就是打人。
我想到的第三種可能是,豆豆此時恰好三歲多,這時正是男孩子稍微有點力量的時候,這時的男孩子經(jīng)常會像公雞一樣驕傲,仿佛自己就是國王,就是大力士,因此他很想試驗一下自己的力量,更想讓別人承認自己的力量??墒撬植恢烙檬裁礃拥姆绞桨堰@個力量展示出來,于是他就開始打人了。
弄清楚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需求后,編故事就容易了。
故事我給豆豆講了兩個晚上,從第三天開始,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豆豆不再主動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