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梅
摘 要:在免費開放的文化惠民國策下,人們感受到了國家的溫暖和生活的樂趣,文化意識進一步增強,文化需求進一步擴大,這務必使文化服務場所革新服務理念,拓展文化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h級文化館作為基層文化服務組織,處在文化戰(zhàn)略前沿,其進一步發(fā)展關系到文化政策的貫徹落實。由此,創(chuàng)新其工作模式,確保其營運時間,革新其服務理念是當前縣級文化館的第一要務,值得文化人深思。
關鍵詞:免費開放;文化館服務;思考;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2-00-01
經濟的發(fā)展必然促進文化的發(fā)展。今年一月,文化部、財政部出臺《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要求今年年底之前,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將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誠然,免費開放砸掉了門檻,去除了以前橫亙在人們面前的許多壁壘,它將為文化場館帶來新的人流和發(fā)展空間,促使文化場館獲得新的生機。但是,對于文化館的免費開放,究竟能給人民群眾帶來何種好處,是否能真正實現免費開放的最終目的,卻不禁讓人心生疑慮。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在大多數的老百姓眼里,文化館究竟是干什么的?去文化館又能干什么?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文化館也是文化服務的場所。一個不被人們所認知的文化場館,其存在的價值在哪里?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一件事。不管是收費抑或免費,其能否給百姓帶來實惠也就不言而喻了。
筆者以為,只有從文化館自身建設抓起,讓文化館成為人民群眾獲取文化信息、交流文化成果、參與文化活動、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實現文化權利的公共文化空間,“免費開放”才能實現我們的目的。
一、創(chuàng)新文化館工作模式
縣級文化館是我國群眾文化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它對上踐行各種文化政策,維護政府;對下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服務群眾。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群眾文化工作模式主要表現為群眾文化活動,甚至形成了以活動代工作的模式,文化活動的開展僅是為了擔負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務。雖然表面上也是紅紅火火,但民眾卻只感到冷冷清清,因為群眾的心聲未能真正得到貫徹執(zhí)行。因此,今天要做的,就是要明確真正的服務對象,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把為人民群眾營造舒適、多樣化的公共文化空間和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文化館的第一要務。近年來,隨著服務理念的革新和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文化政策越來越貼近民眾生活,“三下鄉(xiāng)”活動的開展,南康區(qū)家具博覽會歷屆文藝匯演,南康區(qū)客家文化藝術節(jié)和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文化服務已走進老百姓,已大大能夠滿足民眾的文化需求。
二、保證免費開放時間
過去的文化活動總是存在著嚴重的本位主義,以我為主,對于群眾是否方便、是否愿意參加是根本不予考慮的?!叭罕娚习辔疑习?,群眾休息我休息”,“我讓你啥時來你就啥時來”,“我讓你做什么活動,你就參加什么活動”等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宗旨未能真正得到貫徹實施。于是,當群眾想要活動的時候,文化館卻大門緊閉;當人們想要唱歌跳舞的時候,你卻讓他們自個兒去活動;當大家需要安靜時,你偏大張旗鼓要群眾協(xié)助你充亮面子。很多縣鄉(xiāng)文化館(站)是只圖自己方便而把大多數人拒之門外。一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其開門活動的時間,其活動開展內容,一定是隨著大多數人的時間,方便大家來參加,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免費開放的價值,也才能體現出文化館是否具有真正的服務意識。目前,許多地方文化館站,工作人員上崗不到位,工作時間不按時,活動開展不常態(tài)等現象較為嚴重,這不免使群眾對文化活動參與的熱情降低,對政府文化部門的信譽打折扣。所以,“免費開放”必須保證時間,給群眾足夠的活動空間和參與意識。
三、免費運營常態(tài)化
過去文化館工作的開展基本遵循活動化、動態(tài)化、隨機化的方式,雖然對文化理念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時間和方式大受限制,人們無法琢磨出國家文化政策實施的意圖,也無法將文化政策真正落實到生活中。所以,群眾必須了解文化館應該并且能夠提供哪些服務,該參與到哪些活動內容中去。這就要求文化館的開放時間常態(tài)化、服務內容與形式常態(tài)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館能夠做些什么樣的事情,享受到什么樣的服務。從而達到讓民眾隨時都能夠進到文化館中來,隨時都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化的文化活動。誠然,常態(tài)化還應該貫穿于文化館運營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不能因為種種名目眾多的臨時性任務而隨意調動文化館的活動資源,讓滿懷熱情的民眾高興而來,失意而歸。這不僅是信譽,更是責任。
四、服務理念與時俱進
提升服務手段、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應該是文化館工作的永遠追求。人類文化是在不斷地發(fā)展的,新的技術往往會帶來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革命,文化也不例外。要不斷緊跟時代步伐,提供最新的文化享受,而不是幾十年一貫,守著大秧歌、傳統(tǒng)戲,對于新媒體、網絡世界視而不見,甚至只是被動式的接受。因此,諸如網絡文化、廣播電視以及其他各種新的文化形式都應該融入文化館的服務之中,讓文化館在時代的發(fā)展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群眾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應群眾所急,顧群眾所需,是現行所有文化服務場所的終極追求,只要我們明確責任,明確方向,一切問題都可以游刃而解。
因此,免費開放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能否抓住這一機遇,重新樹立文化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是擺在文化館面前的重要任務和難題。只有抓住并利用這一機遇,不斷改造自我,創(chuàng)立良好的運行服務機制,提供優(yōu)質、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才能夠擺脫文化館以往的尷尬局面,找到新的出路,獲得新的發(fā)展契機。讓文化館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文化樂園,讓文化之花在文化館炫麗盛開。
參考文獻:
[1]王學熙;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年02期
[2]李彬;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概念辨析及其效益述評[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年12期
[3]邱冠華;于良芝;李超平;高文華;屈義華;公共圖書館的設置與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