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鳴遠
[摘要]微信作為一款社交軟件,在2011年推出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親睞。微信一時成為現(xiàn)代人群中不可替代的手機聊天軟件,也成為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微信的成功,闡明微信作為通訊軟件滿足了人們什么心理才使其在短時間內在社會各界廣受歡迎。
[關鍵詞]心理學;微信;成功
一、微信的簡介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發(fā)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的類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聯(lián)系。微信軟件本身完全免費,也因為更靈活、方便、智能,且節(jié)省資費受到大家喜歡。截至2013年11月注冊用戶量已經(jīng)突破6億,是亞洲地區(qū)最大用戶群體的移動即時通訊軟件。
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微信的成功
微信后起勃發(fā),在眾多現(xiàn)代人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中脫穎而出。我們可能沒有微博號,可能不會玩人人、facebook,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好看簿,但我們手機軟件中微信是必不可少的,擁有一個微信號更是成為一種流行,這也讓“你今天朋友圈了嗎?”成為新時代的問候語??梢?,微信在現(xiàn)代生活中已經(jīng)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微信滿足了人類什么樣的需求才使得短時間內在大范圍內變得如此風靡呢?
(一)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5個層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
微信的朋友圈中發(fā)布的消息只有好友才能看見,尤其是別人的評論只有互為好友的人才能看見。微信中還有支付等功能,方便快捷且可信度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安全需要。微信本身作為一款社交軟件,語音對講、朋友圈互動、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都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不僅僅是跟熟悉人的交流,還能結識陌生人。朋友圈的互動會讓真實的自己隱藏在“面具”之下,但這樣也能收到好友的評論與點贊,再者微信貼心的服務都滿足了人們尊重的需要。微信可以關注很多訂閱號,可以是一些名人的,也可以是一些公益的,還可以是一些學者的,這可以讓人們獲取很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二)行為主義認為強化對于一個行為的養(yǎng)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們發(fā)布在朋友圈中的消息,在收到別人評論的時刻就是對發(fā)朋友圈這一行為的一種強化,這就促進了發(fā)朋友圈這一行為的養(yǎng)成。微信的朋友圈收到的是來自好友的強化,而微信中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的強化作用更明顯,這是來自于陌生人的強化。比如,再玩附近的人時,當你收到附近的人給你打招呼時,好奇心會讓你了解她的資料,你也會期待碰到與自己契合的人,這時就強化了這一行為,你就會一次又一次的去玩。
(三)弗洛伊德將人格原型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次
本我蘊藏著人性中的本能性沖動;自我是經(jīng)外部世界經(jīng)驗得來,代表“現(xiàn)實的我”;超我則由社會規(guī)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演化而生,代表“理想的我”。微信的功能中,“朋友圈”的功能滿足超我的人格心理要求。因為在這里,人們更趨向于表達出符合社會共同規(guī)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形象,然而這也可能會使人戴上“人格面具”,按照外界的意愿行事,隱藏自身真實的想法。打開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人透過這些信息呈現(xiàn)出來的形象與我們對他的認知可能會有一定差別。這就造就了“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讓“理想的我”呈現(xiàn)在人們的視角下,這就滿足了人們的某種需求。
(四)微信中“掃一掃”、“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滿足了“本我”層面的心理需求
在這些功能中結識的都是陌生人,因而人們在交流中不太需要顧及到在這種情形下“本我”形象產(chǎn)生不良的社交后果。這時候人所展示的“本我”——是能夠被接受的。人的脆弱、無助、粗魯、迷茫通常會在這個模塊里得到體現(xiàn)。這也是微信之相比其他社交工具所能滿足心理需求層面的不同之處。在這些功能下,人們可以從人格面具中解放出來,得到潛意識中自己暫時的釋放,這有利于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五)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
他還認為人類生來就存在好奇心的,窺探他人隱私是人的天性,此外,人們也天生就有著希望獲得別人關注的需求,同時,人們還有自我保護的需求,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所不愿為外人所知的隱私。微信語音聯(lián)絡朋友的便捷和強需求性使得人們越來越頻繁的使用微信。隨著微信“朋友圈”的推出,人們也開始習慣使用“朋友圈”去發(fā)布與自己相關的各類內容,一條內容發(fā)布在微信當中,由于微信的使用頻率高,得到周邊朋友們狀態(tài)信息以及大家圍繞這些內容產(chǎn)生的互動也就使微信更快更方便。另外,微信是基于“熟人圈”的社交工具,用戶在“朋友圈”中發(fā)布的內容只有自己的微信好友才能看到,在這一點上微信也更能滿足人們的自我保護心理。
(六)榮格根據(jù)心理能量的指向將人劃分成兩種性格類型
傾向于外部環(huán)境的外傾型和傾向于自己的內傾型。外傾型的人很多時候通過外界的認同尋得認可,內傾型的人則很多時候通過自省和反思慰藉自己。在朋友圈中發(fā)布信息,對于外傾型的人,需要通過他人的評論與贊來尋得心理的安寧。有一種被關注的欲望。對于內傾型的人依然喜歡表達,這種人發(fā)布的信息其實更多的不是為了與他人互動或是尋得評論、關注、轉發(fā)。他更像是一種與自身的對話者,把發(fā)布信息作為一種記錄自身、表達情感的工具。微信同時滿足了這兩種人的需求。外傾型人格特性的人會從微信的回復中體驗到外界對自身的評價。而對于內傾型人格的人來說,關注點常常局限于自身,因而微信可以讓他能夠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客觀,更多吸取客觀信息反饋的渠道就能夠幫助他朝向人格平衡的方向進行發(fā)展。
由此可見,人們在微信中不僅能展現(xiàn)真實的自己,還能展現(xiàn)理想的自己。同時,微信作為一款社交軟件不僅滿足了其他社交軟件所能滿足的人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所獨有的一些功能滿足了人們更多的需求。這讓人們有理由相信微信成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