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武術的發(fā)展——基于武術古籍的研究

    2015-06-11 04:46:08李吉遠謝業(yè)雷
    體育學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雙刀槍法拳種

    李吉遠,謝業(yè)雷

    (1.杭州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2.上海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武術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典籍特殊的領域,是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價值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1]318。據(jù)當代武術史學者馬明達對中國武術古籍文獻的研究,不包括射箭、蹴鞠、彈弓、摔跤類圖書,我國古籍總數(shù)約40多種。其中除《紀效新書》、《手臂錄》和太極拳的部分資料曾點校出版外,只有數(shù)量極少的明清刊本和抄本存世,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人所罕知的孤本。如果再擴大一下,以我國傳統(tǒng)的“武藝”(民族體育的主體)為中心,把射箭、蹴鞠等圖書收納進來,再加上諸如棋類、游藝類圖書,總的數(shù)量當在70多種左右。如果再把武術院保存的“挖掘整理”成果中,確有價值的部分和民間新的發(fā)現(xiàn)包括進來,總數(shù)可接近八九十種。這是對現(xiàn)存我國古代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獻基本情況的粗略估計,但相差不遠[1]322。由此可知,我國有關武術文獻可謂珍稀,漢代以前的有關手搏等武術古籍文獻均已佚失,五代末宋初人調(diào)露子所著的《角力記》為目前所知最早武術文獻。從明代開始,在一些軍事著作及大型類書中,才有關于軍陣武藝的器械、拳術記載,如唐順之的《武編》、何良臣的《陣紀》、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茅元儀的《武備志》等,并出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武術專著,如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闡宗》、《單刀法選》、《長槍法選》,隨后清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各種拳譜,民間亦流行各類拳譜手抄本。這與中國武術拳種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且大多追溯到清代的歷史事實相吻合。因此,本研究對中國明代武術發(fā)展的研究,便是以明代武術文獻為基礎的考查。

    在中國兵器史上,一般稱火藥武器發(fā)明以前的刀劍槍棍之類的器械為“冷兵器”,如果以北宋初兵書《武經(jīng)總要》中明確記載火藥兵器為最早文獻,則北宋以前被稱為“冷兵器時代”,北宋開始為火藥器和冷兵器并用時代,直到清末冷兵器方退出軍事舞臺[2]。明清軍事文獻中出現(xiàn)大量有關武術器械的記載,表明最初起源于軍事武藝的武術,在冷兵器時代主要是以器械使用為主,身體的操練還屬于“似無預于大戰(zhàn)之技”[3]227。明代的軍陣武藝及民間武術流派也多以器械為主,而明代晚期則開始出現(xiàn)拳種流派的記載而見諸文獻。

    1 明代刀法

    林伯原[4]47指出:“刀術是明代有較大發(fā)展的武術器械技能之一,自宋以來,樸刀、長刀、雙刀等刀法在民間習武活動中已占有相當?shù)牡匚?,宋元話本、雜劇對此多有描寫,但是有關諸家刀法的描述則少見,這一現(xiàn)象到明代開始發(fā)展變化。”曾長期生活在江南的鄭若曾[5]在其《江南經(jīng)略》中記載當時流行的刀法 15家:偃月刀(三十六刀法)、雙刀、鉤刀(陰手、陽手)、手刀、鋸刀、掉刀、太平刀、定戎刀、朝天刀、開天刀、開陣刀、劃陣刀、偏刀、車刀、匕首。當然這僅是記載的鄭若曾所了解到的當時有名的刀法,其他文獻還記載了其他刀法。如何良臣[6]109在其《陣紀》卷二《技用》篇中記載的刀法有:“鳳嘴刀、三尖兩刃刀、斬馬刀、鐮刀、苗刀、糜西刀、狼刀、掉刀、屈刀、戟刀、眉鋒刀、雁翎刀、將軍刀、長刀、提刀之類”等十五種,并指出“各有妙用,只是要去走跳虛文,花套手法,始得用刀之實。故曰:不在多能,務求精熟。設或不精,反為所累。所以秘技有神授,如無真授,未可強為。授之不精,未可稱技。精而不能變,猶為法之所泥。”各式各樣的刀由于其造型各異,必然使得刀法因其型制而不同,表明明代民間刀法的繁多。

    明代嘉靖年間倭患頻繁,而倭寇擅長倭刀法,倭刀的制作及其刀法均得到當時軍事家及武術家的青睞,如戚繼光將在戰(zhàn)爭中得到的倭刀及倭刀刀譜記載在其晚年修訂的《紀效新書》(十四卷本)中;民間武術家也將倭刀法和中國刀法進行了融合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多位精通刀法的武術家,如安徽休寧的程宗猷、得倭之真?zhèn)鞯恼憬淞纸處焺⒃品寮敖K常熟的石敬巖、安徽毫州的郭五等,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倭刀術輸入我國之時,正是我國民間刀法門類紛起之時,明人又重實戰(zhàn),因此促使了刀法的研究?!盵4]49如明代程宗猷的《單刀法選》、明末遺民王余佑的《十三刀法》等,均為代表明代刀法的著作。但明代軍陣武藝中刀法多數(shù)為“進退回旋,止可飾觀”[7]之花法,故而戚繼光[3]94-95在其《紀效新書》中收錄了當時民間長短兵各家各派的武藝精華,唯有刀法卻不在其列,這是因為他對當時刀法有著很清晰的認識:“刀法甚多,傳其妙者絕寡,尚侯豪杰續(xù)之?!本驮凇都o效新書》(十八卷本)成書后的第2年,即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戚繼光在臺州大捷中繳獲到倭刀及其習法“倭夷原本”,在其晚年萬歷十五年調(diào)任廣東總兵時,重新將《紀效新書》十八卷本修訂為十四卷本時,在其中增添了倭刀譜及習法[8]。

    明代刀的種類除了單刀法外,雙刀技法也有很大的發(fā)展,從明代武術文獻史料看,明代雙刀不僅在技術上更加成熟,而且在理論上也有總結,民間善用雙刀者不乏其人。雙刀在元代及明代文獻中時有記載,如元代的王英善用雙刀,號稱“刀王”;明代的趙普勝號“雙刀”;王弼因善用雙刀,被稱為“雙刀王”。明代民間武術家善用雙刀者更多,如明末江蘇常熟民間武術家石敬巖曾跟隨本地縣令耿橘學習雙刀,后來出塞臨陣時就用雙刀;嘉靖年間從廣西來浙江援浙抗倭的壯族巾幗英雄瓦氏夫人也是使用雙刀,其雙刀法在抗擊倭寇中令之聞風喪膽,而且還把雙刀法留在浙江,傳授給號稱“天都俠少”的項元池,項元池又在明崇禎年間(1635年),在浙江湖州繞翠堂將雙刀法傳授給江蘇婁江人吳殳,吳殳將其跟隨項元池學習雙刀的事跡,以《雙刀歌》形式記載到《手臂錄》中得以流傳后世,使得我們對明代雙刀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明代雙刀技法理論中,明代武術家唐順之在《武編》前集卷五《刀》中對雙刀技法理論進行了高度概括總結,指出雙刀技法主要是“一手監(jiān)住,一手抹刀”,深刻指明了雙刀技術風格特點。我國保存至今的明代雙刀刀譜還很罕見,但卻有流傳到域外朝鮮的雙刀譜及馬上雙刀譜。

    2 明代劍法

    我國研究古代兵器專家周緯[9]在其《中國兵器史稿》中指出:“劍之為物,在中國社會之意識形態(tài)中,自古迄今,具有一種不可解說之潛勢力,此中雖由古時傳統(tǒng)迷信所推演,而古劍藝術之成就,固有其優(yōu)點:如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劍上天然花紋之鑄造,均為藝術上之超越成就,其為中華民族所崇尚,自有其物質(zhì)上之原因也?!?/p>

    明初由于朱元璋主張文武兼?zhèn)渲e,很多文人喜書樂劍,明代許多文士多“好擊劍”。如“鄭定,字孟宣。好擊劍,為友定記室。洪武末,累官至國子助教?!盵10]3717“劉繪,字子素,一字少質(zhì),光州人。繪長身修髯,磊落負奇氣。好擊劍,力挽六石弓。舉鄉(xiāng)試第一,登嘉靖十四年進士,授行人,改戶科給事中。”[10]5507“張家玉,字元子,東莞人。崇禎十六年進士。家玉好擊劍,任俠,多與草澤豪士游,故所至歸附。”[10]7132-7133“徐舫,字方舟,桐廬人。幼輕俠,好擊劍、走馬、蹴鞠?!盵10]7625“劉宇亮,綿竹人。萬歷四十七年進士。宇亮短小精悍,善擊劍。”[10]6536這些文獻記載表明劍法在民間還是相當盛行的,尤其是在文人中,主要是自古書劍不分,但民間武術家精于劍法者并不多見,而且軍陣中劍已經(jīng)不是主要軍陣使用的兵器。故而明代何良臣[6]108有“軍中諸技,惟刀劍法少傳,若能滾入,使長兵不及遮攔,便為熟矣?!敝撌觯S后對當時的劍法進行了記載:“劍用則有術也,法有劍經(jīng),術有劍俠。故不可測,識者數(shù)十氏焉。惟卞莊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劍,庸或有傳,此在學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秘也。”鄭若曾在《江南經(jīng)略》卷八《雜著·兵器總論》中提到“使劍之家有六”,除何良臣上面提到的5家外,還提到“邊掣厚脊短身”一家。但文獻雖有記載這些劍法之家,卻在史料中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劍法記載,僅有劍法名稱存世,可能已經(jīng)在民間流傳不多,隱匿罕見。

    明代有關記載劍法的劍譜有唐順之在《武編》前集卷五《劍》中記載的15句古佚劍訣,明晚期畢坤的《渾元劍經(jīng)》,更為珍貴的古劍譜是茅元儀[11]3205在其《武備志》中收錄了一篇劍譜,這份劍譜是茅元儀從“有好事者得之朝鮮,其勢法具備”,有譜、有勢、有圖,十分難得,是研究明代古劍法難得的劍譜。

    3 明代諸家棍法

    明代民間有關棍法的記載多見諸文獻,尤其是少林棍法,聞名天下,并有棍法著作《少林棍法闡宗》問世,茅元儀[11]3317在《武備志》中稱贊“諸藝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說莫詳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闡宗。”從明代有關文獻記載看,明代的棍法無論流派數(shù)量,還是棍的種類在中國武術發(fā)展史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記載的棍法有少林棍、青田棍、巴子拳棍。鄭若曾在《江南經(jīng)略》卷八《雜著·兵器總論》中記載的棍法更是多達31家,主要為左少林、右少林、大巡海夜叉、小巡海夜叉(少林夜叉有前、中、后三堂:前堂為單手夜叉,中堂為陰手夜叉,后堂為夾槍帶棒)、大火(少)林、小火(少)林、通虛孫張家棍、觀音大鬧南海神棍、稍子棍、連環(huán)棍、雙頭棍、陰手短棍(十二路)、雪棒、搜山棍、大八棍風磨、小八棍風磨、二郎棍、五郎棍、十八下狼牙棒、趙太祖騰蛇棒、安猴孫家棒、大六棒緊纏身、十八面埋伏紫薇山條子、左手條子、右手條子、邊攔條子、雪搽柳條子、跨虎條子、滾手條子、賀屠鉤桿、西山牛家硬單頭。何良臣在《陣紀》中還提到朳杈棍(長一丈二尺,精者能入槍破刀)、俞大猷之棍、紫薇山棍、張家棍、趙太祖騰蛇棒、牛家棍、孫家棒。鄭若曾在《籌海圖編》還提到河南棍、安猴孫家棒(卞城、淮慶人多用之)[12]。

    棍法在明代流派眾多,主要是明代認為棍對學習其他器械有著重要作用,正如俞大猷在其棍法著作《劍經(jīng)》中所指出:“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槍、鈀,如各習一經(jīng),《四書》既明,《六經(jīng)》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盵3]184正因為明代對棍法的重視,明代棍法不但流派眾多,其理論水平也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如俞大猷《劍經(jīng)》中有關棍法理論的“拍位”等理論,在中國武術理論史上影響深遠,被戚繼光贊譽為“短兵長用之法,千古奇秘”。

    4 明代槍法

    槍為軍陣武藝及民間武術最重要兵器,茅元儀[11]4103在其《武備志》卷103《器械》對槍的記載有“陣所實用者,莫槍若也。”歷代軍陣武將善用槍者不乏其人,后梁名將王彥章為史載最早、最有名的善槍者,被稱為“王鐵槍”,宋代的岳飛、金末縱橫山東的“紅襖軍”首領李全等都是善運槍者?!懊鞔_國皇帝朱元璋也曾使用過鐵槍,他當了大明皇帝后,非常重視軍官的武藝素質(zhì),尤其注重槍法的訓練水平,亦見槍是當時軍中最重要的兵器。洪武四年三月,他曾經(jīng)下令給中書省,要求凡百戶無軍功而積功升職者,一律要通過比試武藝來確定是否升職,比試之法,每二人為偶,持槍角勝負,勝者始得升擢”[1]184,而且主持這次百戶比試的是都督王銘,也是一位善運槍者,這些參加百戶比試者,竟沒有一人可以戰(zhàn)勝王銘的,史載“百戶善用槍者,率莫能與銘抗”[10]3904,足見王銘是一位軍陣槍法高手。

    明代民間更加重視槍法,“世人尊槍為藝中之王,蓋亦以長技無逾于此”[13]。明代民間槍法文獻記載的名目甚多,足見明代民間習槍風之盛。鄭若曾在《江南經(jīng)略》中列舉了“槍法十七家”為:楊家三十六路花槍(又分出大閃干、小閃干、大六合、小六合、穿心六合、推紅六合、埋伏六合、邊攔六合、大封臂、小封臂)、馬家槍、金家槍、張飛神槍、五顯神槍(花槍七十二式)、拐突槍、拐刃槍、錐槍、梭槍、槌槍、大寧筆槍、拒馬槍、搗馬突槍、峨嵋槍、沙家十八下倒手桿子、紫金鏢、地舌槍。何良臣[6]102-102在《陣紀》卷二《技用》中還記載有“六合槍法、馬家長槍、沙家桿子、李家短槍”。并對楊氏梨花槍極為推崇,稱其“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宜,銳進不可擋,速退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也”,楊氏梨花槍是明代著名的槍法,無論在軍陣及民間均有著極為廣泛的流傳。另外還有“山東、河南各處教師相傳的楊家槍法”[11]3258、河南少林寺的少林槍法等。

    明代軍事家,精通武藝的唐順之在其《荊川集》卷三記載了一位精通槍法的關東客老楊,對這位老楊的槍法頗為稱贊。老楊是一位關東客,從其相貌及穿戴打扮“短衣長軀棗紅面”來看,是一位風塵仆仆的民間武術人士,“千里隨身丈八矛,到處尋人斗輕健”,說明老楊這位民間槍師四處與人較藝,表明明代的民間武術家已經(jīng)開始將四處與人較技作為提高自身武藝的交流手段,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明代民間武術交流的景象。“滿身護著不通風,百步攛來激流電。飛上落下九點丸,放去收回一條線”,展現(xiàn)出老楊槍法的精湛,其槍法演練起來使人頭暈目眩,周身風雨不透,而民間槍師的這樣技藝是來自從小習練,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懈,最終才使槍法達到“心卻忘手手忘槍,眼前只見天花旋”之境界。唐順之對關東客老楊的槍法倍加贊譽,稱其不遜于公孫大娘的劍舞技藝。

    明代民間槍法的盛行,也促進了民間槍法的交流,有關槍法的著述也留存后世,如戚繼光《紀效新書》中的《長兵短用篇》、程真如的《峨眉槍法》、程宗猷的《長槍法選》等,都對明代著名槍法技術及理論進行詳細記載,其中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有關六合槍譜的記載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了明代六合槍譜,彌足珍貴。明代民間槍法武術家也善于進行交流,如曾為少林僧的劉德長,被稱為“槍之近祖”,出寺云游天下交流,方使得槍技特絕。江蘇常熟武術家石敬巖曾與少林推第一的洪紀前往與劉德長交流較技,結果敗在其手下,而后跟隨其學習。曾跟隨江蘇常熟武術家石敬巖學習槍法的吳殳,也留心擊刺30年之久,并經(jīng)常與四方槍師交流,屢折四方槍師。程宗猷也曾經(jīng)慕名而前往河南跟隨李克復學習的槍法。

    5 明代武術雜器械

    明代除刀、槍、劍、棍等常見、常規(guī)器械外,還有琳瑯滿目、構造奇特的諸多雜器械,這些雜器械在軍陣及民間的廣泛使用,顯示了明代器械發(fā)展的繁榮。雜器械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明代民間武術在器械形制方面向龐雜、多樣性發(fā)展,這也與民間武術的特點相吻合,雜器械正是適應了民間武術的個性化及多樣性特點。雜器械的制作主要體現(xiàn)在其構造奇特上,技法使用亦是專門,超出常規(guī),這都是與民間武術游場較技、個體私斗相吻合的。

    鄭若曾[5]在《江南經(jīng)略》卷八上《雜著·兵器總論》中列舉了雜器械10家:鐵鞭、夾棒、單手燥鐵鏈子、蒺藜算(蒜)頭、金剛圈、鏝掌鐵尺、呂公拐子、剛(鋼)叉、狼筅、镋。鈀也是列入雜器械之列,該著記載鈀法5家:雄牛出陣鈀、山間七埋伏鈀、番王倒角鈀、直行虎鈀、稍攔跟進鈀。另外馬上器械也可歸入雜器械之列,有16家:鞭、鏈、礦、槌、流星、鎖虎口、馬叉上帶使流星鞭、雙舞劍、雙刀、馬叉、天平鏟、天方基、槍、關刀、斬馬刀、月槍。茅元儀在《武備志》還記載了一些雜器械,如鐵鞭、連珠雙鐵鞭、鐵簡、蒺藜骨朵、蒜頭骨朵、鐵鏈夾棒、雙飛撾、飛鉤、飛鎚、镋鈀、偒杷、扒、镋、大斧、鏟、馬叉等。雜器械的發(fā)展,預示著武術器械型制的多樣性,也展示了明代武術器械技術發(fā)展的多樣及其逐漸細化。

    明代之前,由于中原武術在與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中進行交流,得以受到影響,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器械被中原武術所吸收,并不斷加以創(chuàng)制,另外,隨著明代民間武術的興盛,民間一些工具也發(fā)展成為武術器械,如連枷棍、馬叉等,因此明代雜器械的琳瑯滿目、構造奇特較之前代豐富得多。在明代一些文獻中也記載了一些善用雜器械者,“沈迅,亦萊陽人也。迅家居,與弟迓設寨自衛(wèi),迓短小精悍,馬上舞百斤鐵錐”[10]6880-6881;“黃得功,號虎山,開原衛(wèi)人。伏起出不意,上馬舉鐵鞭,飛矢雨集”[10]6901-6902。當時軍中及民間都有使用雜兵器者,而民間尤多,明代雜兵器的發(fā)展對后世雜器械進一步向龐雜發(fā)展有極大的影響[14],清代民間武術中雜器械更加繁榮正是與明代雜器械的興盛一脈相承。

    6 明代拳法

    在有關武術文獻資料中,明代以前的文獻難覓有關武術拳種的記載,明代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拳種的有關記載,拳種種類繁多。如戚繼光[3]227-229在《紀效新書》卷十四《拳經(jīng)捷要篇》列舉了當時拳種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六步拳、猴拳、囮拳、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巴子拳;當時各擅其技的拳種代表人物有:呂紅之八下、綿張的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唐順之在《武編》前集卷五還提到溫家長打七十二行著、二十四尋腿、三十六合鎖,趙太祖長拳多用腿,山西劉短打用頭、肘,長短打六套,用手、用低腿[15]。何良臣[6]100在《陣紀》卷二《技用篇》還記載了曹聾子之腿、唐養(yǎng)活之拿以及當時的拳術名家童炎甫、劉邦協(xié)、李良欽、林琰,并稱他們“各有神授,世稱無敵,然皆失其傳,而不能竟所奧矣?!泵鞔嵢粼鳾5]稱“中國武藝不可勝紀,古始以來,各有專門秘法散之四方?!處熛鄠?,各臻妙際”,并列舉了當時流行的拳法十一家:趙家拳(趙太祖神拳三十六勢、蕪湖下西川拳二十四勢、秣陵關打韓童掌拳六路)、南拳(似風、似蔽、似進、似退,凡四路)、北拳(供看拳凡四路)、西家拳(六路)、溫家鉤掛拳(十二路)、孫家披掛拳(四路)、張飛神拳(四路)、霸王拳(七路)、猴拳(三十六路)、童子拜觀音神拳(五十三路)、九滾十八跌打拿,又有眠(綿)張短打破法九、內(nèi)(呂)紅八下等、破法三十六、拿法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解法一百三十。另外還有當時少林寺的少林拳,明末浙東還出現(xiàn)了一種有別于“少林”的內(nèi)家拳,代表人物有張松溪、單思南、王征南。內(nèi)家拳的主要套路有六路與十段錦。內(nèi)家拳在明代至清初有著清晰的傳承譜系,為明末著名拳種流派。

    明代晚期文獻記載的眾多拳種的出現(xiàn),表明明代民間武術開始形成各自體系的拳種,已經(jīng)形成“并立爭雄,竟相發(fā)展的新階段”[16]。而且這一時期,拳已經(jīng)逐漸成為武藝之源,正如戚繼光[3]229-230所言:“大抵拳、棍、刀、槍、叉、鈀、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其拳也,為武藝之源?!?/p>

    從中國武術的歷史演進及明代武術文獻來看,在以冷兵器時代占據(jù)主要的軍陣武藝及明代中晚期的民間武術,無論是在以“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3]80的軍陣武藝,還是“俄頃槍注人喉”游場較技的民間武術比試,表明明代的武術器械技藝是中國武術的主流,尤其是明代前期,而進入中晚期則開始出現(xiàn)拳種流派的文獻記載,雖然這時期拳法仍然僅為活動肢體的“無預于大戰(zhàn)之技”,但亦預示著作為諸藝之基礎的拳法成為后來武術門派拳種的基礎,練習各種器械莫不從拳法開始,這亦可從清代涌現(xiàn)的大量拳種及民間抄本得以明證。并在隨后的清代拳法躍居諸藝之冠,成為一個拳種及流派的統(tǒng)稱,一般說某拳即代表該拳種門派,包括該拳種的拳法及諸種器械在內(nèi)。

    [1] 馬明達. 說劍叢稿[M]. 增訂本. 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楊泓. 古代兵器通論[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8-9.

    [3] 戚繼光. 紀效新書[M]. 十八卷本. 曹文明,呂穎慧,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2001.

    [4] 林伯原. 明代刀法的豐富與發(fā)展[J]. 體育文史,1992(1):47.

    [5] 鄭若曾. 江南經(jīng)略[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27-428.

    [6] 何良臣. 陣紀注釋[M]. 陳秉才,點注.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

    [7] 崔統(tǒng)華. 草廬經(jīng)略注譯[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10.

    [8] 戚繼光. 紀效新書[M]. 十四卷本. 范中義,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83.

    [9] 周緯. 中國兵器史稿[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67.

    [10] 張廷玉. 明史[M]. 北京:中華書局,2010.

    [11] 茅元儀. 武備志[M]. 上海:華士出版社,1984.

    [12] 鄭若曾. 籌海圖編[M]. 李致忠,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2007:956.

    [13] 程宗猷. 少林槍法闡宗[M]. 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

    [14] 林伯原. 中國武術史[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307.

    [15] 《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 中國兵書集成[M].第13-14冊.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沈陽:遼沈書社,1989:784.

    [16] 林伯原. 明代拳法門類的大量出現(xiàn)及其發(fā)展[J].體育文史,1991( 6):38.

    猜你喜歡
    雙刀槍法拳種
    雙刀進槍項目雙刀撥槍動作的訓練方法及手段
    雙刀盤直齒錐齒輪銑齒機
    基因槍法和農(nóng)桿菌介導的Bt抗蟲基因轉化芥藍
    中國蔬菜(2016年8期)2017-01-15 14:23:35
    傳統(tǒng)武術拳種及傳承人保護機制分析
    武術研究(2016年1期)2016-11-28 17:03:51
    棄粗制濫造錯誤百出 揚泱泱中華拳種雄風①
    決斗的奧秘
    三軸雙刀架數(shù)控車床設計
    傳統(tǒng)武術樁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種樁功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基于ANSYS的細長軸雙刀車削加工時瞬態(tài)動力學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09:58
    論武術拳種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發(fā)展問題
    晋城| 新丰县| 庆城县| 江北区| 额敏县| 屯门区| 肃南| 六安市| 泸西县| 唐山市| 雷山县| 双桥区| 汤原县| 榆社县| 民权县| 菏泽市| 社会| 石景山区| 利川市| 孟津县| 平泉县| 剑阁县| 泉州市| 景宁| 莱芜市| 顺义区| 纳雍县| 政和县| 阿拉善盟| 壤塘县| 恩施市| 阜平县| 正定县| 和政县| 桐城市| 伊宁市| 仁寿县| 鹤峰县| 山阳县| 栖霞市| 林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