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武漢大學(xué) 藝術(shù)學(xué)系,湖北 武漢 430072)
宮廷劇熱播緣由探討
——以《甄嬛傳》為例
李璐
(武漢大學(xué) 藝術(shù)學(xué)系,湖北 武漢 430072)
宮廷劇是一種以古代帝王后宮野史為題材來演繹現(xiàn)代人生活及情感的藝術(shù)形式。在“后歷史”、娛樂至上的當(dāng)下,宮廷劇成為大眾影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近年熱播的《甄嬛傳》為例,分別從現(xiàn)代女性視角、全新帝王形象和精致爛熟的視聽盛宴等方面入手,客觀呈現(xiàn)宮廷劇之所以被接受及廣泛傳播的具體原因。
宮廷?。弧墩鐙謧鳌?;架空歷史;傳播接受
中國擁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其所孕育出的獨特文化內(nèi)蘊,包括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為王公貴族的生活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如今,那些流傳甚廣的無數(shù)宮廷秘史更是大眾津津樂道的娛樂話題,同時,宮廷劇又以特有的藝術(shù)形式契合了當(dāng)代大眾的娛樂需求。繼前幾年熱播的諜戰(zhàn)劇之后,宮廷劇又成銀屏新寵,從《宮鎖心玉》到《步步驚心》,從于正的美人三部曲(《美人心計》《美人天下》《美人無淚》),到經(jīng)典宮廷劇層出不窮的翻拍(如《新三國》《新還珠格格》等),再到《甄嬛傳》,在題材上,不論是三國秦漢,還是唐宋元明清題材,均獲得了收視率與口碑的雙贏。
權(quán)以《甄嬛傳》為例。這是一部根據(jù)網(wǎng)絡(luò)同名小說改編的宮廷劇。其突出特點就是架空歷史,即無意于還原歷史,而是著眼于描寫一個至情至性、充滿夢幻情懷的凄婉愛情故事,注重描寫后宮女人們的生活及情感,同時注入現(xiàn)代人的理解。
《甄嬛傳》沒有將原小說中的所有人物都搬上銀幕,更沒有粗線條勾勒人物輪廓,而是工筆細描,重在挖掘人物尤其是甄嬛心理變化的全過程。甄嬛是千百年來封建帝王的女人的代表。身為大理寺卿甄遠道的長女,她天生麗質(zhì)、本性善良,本不愿嫁入帝王之家,只求能遂“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心愿。因才貌雙全,又與皇帝鐘愛的純元皇后十分相像,因而被選入宮。初入后宮,她便體會到了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因此處處留心,韜光養(yǎng)晦。在得到皇帝寵幸后,她本并不想與人相爭,只想平靜度日,怎奈后宮女人的勾心斗角一次次將她逼入絕境。對于至高無上的皇帝來說,他不可能專寵一人,并且身為天子,對后宮女人的寵愛時時刻刻都與前朝政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決定了甄嬛所希望的那種平民夫妻間的樸素、單純的愛情理想注定無法實現(xiàn)。正因如此,在危機四伏的后宮中,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一步步淪為善于謀略的深宮女子。在別人編織的陷阱中,她無數(shù)次跌入谷底,苦苦掙扎,但終憑自己的美貌與才智,一次次化險為夷,沖出絕境。在被動防御過后,終于開始主動出擊、先發(fā)制人,最終擊敗一個個對手。甚至對曾經(jīng)的初戀、至高無上的皇帝都進行了無情的報復(fù),并最終成為一朝太后。而此時,她雖風(fēng)光無限,但終究不過是一千古傷心人罷了。劇中甄嬛的經(jīng)歷,堪稱一部曲折艱險的后宮女性奮斗史,過往的經(jīng)歷使她深居后宮卻能洞察世事,高居虛位卻能運籌帷幄。她自知權(quán)力的來之不易,因而為了鞏固兒子的江山社稷,含淚親手毒死了情人隆科多。當(dāng)她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之時,也依然拼盡全力保住其侄女宜修的地位和權(quán)力,確保烏拉娜拉氏永保尊榮。即使她對宜修的所作所為心知肚明,也愿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予追究,就連宜修害死姐姐純元的罪行她亦可放過。因為她知道,純元皇后太過仁慈和柔弱,是無法做中宮之主的,唯有心狠手辣、工于心計的宜修,才能在后宮的爾虞我詐中生存下來。因此,“甄嬛們”既是封建后宮的維護者,同時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和甄嬛等女性形象的塑造一樣,《甄嬛傳》并沒有把封建帝王簡單刻畫成“萬花叢中”的多情種,而是深入表現(xiàn)其性格的多面性和情感的復(fù)雜性。作為封建帝王,雍正有多疑、冷酷的一面。為穩(wěn)固江山,他賜死了曾經(jīng)立下汗馬功勞的年羹堯,殺了扶持他登上皇位的隆科多,對有異心的骨肉兄弟也毫不留情,身邊犯錯的嬪妃也屢被賜死。為了安撫準葛爾部,將自己最小且正值青春的妹妹朝瑰公主嫁與年過花甲、即將暴斃的可汗。另一方面,雖然皇帝被萬民視為“天之驕子”,但他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也渴望得到心儀女人的真愛。雍正對逝去的純元皇后念念不忘,甚至幻想以甄嬛為替身寄托他對純元的綿綿情思。純元之死,說明在后宮中即使皇帝有真情,這種真情也會被殘酷的政治現(xiàn)實與激烈的權(quán)力斗爭無情地終結(jié)。因此,觀眾在電視劇中既看到了人心的丑陋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既看到了對腐朽制度的鞭撻也看到了對俠肝義膽的頌揚。鄭曉龍在接受采訪時更是直言:“現(xiàn)在很多電視劇過度渲染帝王的至情
至性,是脫離真實的,是對觀眾的誤導(dǎo)。我拍了一部悲劇,一部把美毀滅的悲劇,希望觀眾感受到這其中強烈的批判精神,不僅是對封建社會的一種批判,更是對這種社會制度下扭曲人性的一種抨擊。”與此前的宮廷劇相比,《甄嬛傳》中的皇帝更具多面性,更貼近于一個本真的人,因此也更可信、更成功。
在視聽語言等形式層面,《甄嬛傳》的時代、場景、服飾等自不待言,僅其中做鞋底的菜玉、做旗袍的蜀錦、做大氅的墨狐皮等細節(jié),便足以看出主創(chuàng)團隊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劇組演員的服裝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服裝均咬合季節(jié)特點,貼近人物性格,鮮艷的服飾搭配精致的道具與漂亮的取景,每一組鏡頭都給觀眾以審美的愉悅。雪中紅梅、紅燭孤影、水榭歌舞,中國古典美學(xué)神韻與鏡頭語言結(jié)合,情景交融,深深觸動了觀眾的心靈。此外,《甄嬛傳》四個多月的拍攝周期,轉(zhuǎn)場多地,同樣基于對完美的追求。在導(dǎo)演鄭曉龍看來,“完美是影視劇非常重要的因素。”該劇中,不光主演表演出色,配角也很出彩;不光劇本好,服裝、化妝、道具、鏡頭、燈光、剪接等也堪稱精致,正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嚴謹認真的影視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該劇取得高收視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之,《甄嬛傳》無愧于宮廷劇的精品。從細節(jié)到整體,從邏輯的轉(zhuǎn)換到對整部劇的把控,從宮女、太監(jiān)等小人物的精雕細琢再到主要角色的個性鮮明、各具神韻,全劇均極顯嚴謹和大氣。正因如此,《甄嬛傳》不僅在國內(nèi)走紅,而且還傳播到了美國、日本、韓國等國,極大豐富了當(dāng)代人對歷史、人性的多元、豐富的需求。期待中國的影視文化生產(chǎn)以之為標桿,更加認真,更加講究,更好地服務(wù)于當(dāng)代大眾,同時也更加鮮明地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文化修為與民族自信。
[1]刁生虎.宮廷劇的成功之作——電視劇《后宮甄嬛傳》[J].影視鏡像,2013(2).
[2]張成.《甄嬛傳》火爆的兩個燃點[N].中國藝術(shù)報,2012-5-9(6).
[3]孫佳山.多重視野下的《甄嬛傳》[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7).
[4]龔丹韻.《甄嬛傳》:宮斗戲的“落日輝煌”[N].解放日報,2012-4-28(5).
[5]秦曉帆.網(wǎng)絡(luò)時代的詩性歷史建構(gòu):流瀲紫與《后宮·甄嬛傳》[J].名作欣賞,2012(6).
I053.5
A
1007-0125(2015)05-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