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
摘 要:傈僳族舞蹈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將傈僳族舞蹈融入幼兒園教育既可以傳承傈僳族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強幼兒對民族文化的情感。本文簡要概述了傈僳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再提出了將傈僳族舞蹈運用與幼兒教育里的建議。
關鍵詞:傈僳族舞蹈;幼兒教育;途徑
傈僳族發(fā)源于青海湖畔,為了生存需要不斷遷徙至怒江峽谷地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傈僳族人民大多能歌善舞,歌舞是傈僳族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民族舞蹈既記錄了傈僳族的變遷歷史,又融入了傈僳族民的深厚情感。會東縣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南端,分布有漢族、彝族、傈僳族、布依族等28個民族,其中,傈僳族的蹢腳舞已成為會東地域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于2009年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今年會東縣掀起了傈僳族的蹢腳舞潮流,現(xiàn)已推出關于蹢腳舞的光碟,各個單位及系統(tǒng)都在學習跳蹢腳舞。如果能將傈僳族的蹢腳舞運用于幼兒園的教學之中,想必會是一個有意義的嘗試。
1 傈僳族舞蹈濃郁的生活氣息及民族特色
傈僳族的舞蹈動作多來源于生活,像挖苕、扳包谷、紡麻這類舞蹈取材于生產(chǎn)勞動;學鳥兒喝水這一動作源自狩獵;眶娃娃、找朋友等舞蹈來自于日常生活活動等。蹢腳舞是會東縣傈僳族獨有的一種民族舞蹈,也是會東縣三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之一。
“嘎且且——撒勒!嘎且且——撒勒!”“不想跳,也要跳;不想笑,也要笑??禳c來蹢腳??!一支笛,兩只腳,腳底有三層,一層土,一層人,一層高天云。蹢得紅土滿山飄,蹢走疾病和煩惱,蹢來山青水歡笑,蹢得快樂滿地跑!”“嘎且且撒勒舞”又稱蹢腳舞,主要取材于傈僳族人的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是會東地區(qū)廣受群眾喜愛的自娛性集體舞蹈。蹢腳舞一般是即興編詞,一人唱多人和,跳舞的人數(shù)不限,是一種民族大融合式的集體舞蹈,凡有豐收、嫁娶等喜慶的節(jié)日,傈僳族人都會聚在一起,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鬧。舞蹈節(jié)奏歡樂,動作快捷,以腳步動作居多,并且較多對稱動作。腳步舞動作較多,若節(jié)奏緩慢、舞步輕盈,代表滿懷依戀之情;若節(jié)奏明快、舞步有力,則表示團結、興旺。手部舞蹈有拉手、揚手、甩手等動作。一般是十幾人手拉手在火堆外圍成圈或兩排相對,有一到兩名葫蘆笙手領舞,樂器伴奏用的是傈僳族特有的民族樂器“期奔”,曲調簡明歡快,曲聲響亮悠揚。凡在喜慶的節(jié)日或親朋好友相聚時,傈僳族人就會載歌載舞,人多就在村寨場地上圍著篝火唱、跳;人少就在家圍著火塘歌舞。人們聚在一起,手拉手圍城圈邊唱邊跳,熱情的舞蹈、歡快的歌聲,這歡快的氣氛使每一個參與者甚至觀看者都深受感染。
傈僳族舞蹈簡明歡快、天真爛漫,能陶冶人們的性情,培養(yǎng)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yōu)秀,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和發(fā)展,激發(fā)幼兒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1]。傈僳族的舞蹈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是傈僳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幼兒教學過程中,融入傈僳族的舞蹈文化元素,不僅可以激發(fā)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還能使我國的民族文化得以運用和傳承。
2 傈僳族舞蹈在幼兒園教育的運用途徑
2.1 開設美工課堂,引領幼兒了解傈僳族文化
傈僳族因其聚居在怒江峽谷地帶,長年交通不便,與外界聯(lián)系較少,其民族文化才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對于傈僳族的起源及其文化特色,對于幼兒是一片全新的天空,教師可以開設美工課堂教學活動,引領幼兒走近傈僳族,了解傈僳族的民族文化和舞蹈特色。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解傈僳族的藝術情境,展示具有傈僳族特色的民族服裝、配飾、樂器等,讓兒童比較直觀地感受到傈僳族文化特色。比如,傈僳族獨有的民族樂器“期奔”,可以先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幼兒猜測這是什么;然后拿出實際物品讓兒童觀賞,讓幼兒摸一摸實物;再引導他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傈僳族民族樂器呀,然后讓小朋友自己動手,并及時幫助他們完成制作。幼兒的動手能力非常強,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并與幼兒互動,能夠激發(fā)起幼兒對于傈僳族民族文化的強烈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既讓他們初步了解傈僳族的民族文化,又增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2.2 量體裁衣,為幼兒編排傈僳族蹢腳舞蹈
傈僳族的舞蹈多反映日常生活,風格歡快。有一些是模仿動物的舞蹈,比如“見明嘿慶哇器器”是模仿猴子抓虱子的舞蹈;“得本以減奪哇器”是模仿鴿子喝水的舞蹈;“阿尼圭哇器”是斗牛舞等。傈僳族人利用舞蹈來抒發(fā)感情、贊美生活,舞蹈的內容豐富多樣。但并不是所有舞蹈都適合幼兒學習,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學習水平和身心特點,選取適合的舞蹈進行編排。小朋友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比較強,并且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這個特點,選取舞蹈動作簡單、節(jié)奏歡快、參與性強的舞蹈。比如蹢腳舞,參與人數(shù)較多,并且是傈僳族典型的娛樂舞蹈。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手拉手圍城一個圈,隨著節(jié)奏跳簡單的腳步舞,教師要不斷示范,教會幼兒掌握動作要領,讓幼兒體會到傈僳族舞蹈的激情。在早操和午間操過程中,都可以選用編排好的蹢腳舞,其舞蹈風格歡快,熱情活潑,能極大地調動小朋友的學習熱情。
通過創(chuàng)編和學習傈僳族蹢腳舞,能使幼兒在舞蹈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傈僳族樂曲的激昂、流暢,學會用簡單的舞步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增加了幼兒對傈僳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和體驗。并且,傈僳族蹢腳舞是集體舞蹈,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幼兒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2.3 進行模仿表演游戲,挖掘幼兒的表演才能
傈僳族人受到大自然的啟發(fā),編排了很多有生活特色的民族舞蹈。比如模仿毛羊抵角創(chuàng)作出“毛羊占頭”,模仿斑鳩吃水創(chuàng)作出“憨斑吃水”,模仿風吹創(chuàng)作出“刮地風”,模仿勞動休息創(chuàng)作出“歇氣腳”等鳥獸舞蹈,極其形象生動。幼兒在這樣的年齡模仿興趣非常濃,模仿能力也特別強,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這一特點設置游戲,引導幼兒盡情展開自己的想象,鼓勵幼兒模仿大自然進行舞蹈??梢詫⒂變簜兎譃閮纱蠼M,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己進行舞蹈編排,為了啟發(fā)他們的思維,可以事先放一些傈僳族舞蹈的視頻,在幼兒進行編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進行指導,多鼓勵、多肯定幼兒們的想法。表演可以個人單獨表演,也可以幾人組合表演,兩大組輪流進行,看哪組獲得的掌聲較熱烈,哪組即為優(yōu)秀。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重在參與,要給每一位勇于表演者誠懇而熱烈的掌聲。這樣既可以提升內向小朋友的自信,又可以培養(yǎng)每一位小朋友的表演、創(chuàng)新才能,大大提高了游戲的參與度,讓小朋友們在游戲中快樂地學習。
3 結語
綜上所述,傈僳族舞蹈取材貼近生活,風格明麗歡快,能培養(yǎng)幼兒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更能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傈僳族舞蹈是中華文明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將其運用與幼兒教育之中,對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彭小希.怒江州福貢縣傈僳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文化特征及演變初探[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0,01:47-51.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J].山東教育,2001,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