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勇 盧奕婷
摘 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現實語境中的道德教育卻被漠視和遮蓋,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割裂。行動研究為解決這一現實難題提供了理論支持,它強調世界是由一元的行動者構成的網絡聯(lián)結,教師和學生、知識和情感、場景與載體等是構成行動者網絡的核心要素。小學語文教學是最具道德附加價值的教學活動,運用行動者網絡理論,能協(xié)調好教學中經驗主義取向和人本主義取向之間的平衡,“雙育”并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行動研究 立德樹人 小學語文 教學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5.071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Values Reconstruction in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Context
——Action Research Perspective
WU Shiyong[1], LU Yiting[2]
([1] Offi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2] Hua Jing Primary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 The party's 18th report sai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s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while the reality of the context of moral education were ignored and covered fragmented knowledge transfer and mor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to solve this practical problem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it stressed the world is composed of a dollar link a network of ac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knowledge and emotions, scenes and other carriers constitute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actors of the network.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most moral value-added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use of actor-network theory, can coordinate to balance teaching empirical orientation and alignment between humanism, "double education" in hand,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action research; strengthen morality education;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values
赫爾巴特曾說過,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總結在“道德”這一概念中。①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領域深度綜合改革的基石。然而事實上,當前中國的教育亂象頻發(fā),中小學課堂教學質量不盡人意,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需要嚴重脫節(jié)等等,這都與教育目的漠視有關。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情操在理念和政策層面的文本關注并未與課堂實踐實現完美對接,兩者始終處于一個割裂,甚至對立的狀態(tài)。德育和智育這兩種教學價值取向真的是只能非此即彼的二元狀態(tài)而無法調和嗎?在這場教學資源和價值功效的爭奪中,不能實現雙贏嗎?本文擬從行動研究的視角,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價值取向的重構。
1 行動者網絡理論及其教育意蘊
當代科學知識社會學巴黎學派的旗手、社會建構學派的代表人物拉圖爾(Latour)提出了行動者網絡理論,建立了“事物為本哲學”, 批判并拒斥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二元對立”的“等級世界”,實現了被割裂的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建立了“行動者網絡”的新世界觀。②他認為:世界就是由一元的“行動者”構成:人、自然、觀念與技術四類行動者;世界的“實在”就是數不勝數的無數行動者相互作用著的網絡,就是行動者網絡;人與人平等,關鍵和前提是人與自然的平等——知識民主化。他特別批判了傳統(tǒng)教育研究中的認知和情感割裂的二元論怪圈,指出以往教育研究中只有“事物”的怪弊?!靶袆诱呔W絡理論”在認識論上,以“轉譯”為核心理念,包括:(1)廣義對稱性原則(general symmetry principle);(2)行動者網絡(actor network);(3)問題轉譯(problem translation)。它特別強調,學生的認識和教師的認識具有同等效力,行動者之間通過聯(lián)結、轉譯,重新建構新的概念體系,形成新的真理。他進一步指出,現代研究就是行動研究。
行動者網絡理論問世以來,“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近年來,國外學者如芬威克(Fenwick.T.)、麥格雷戈(McGregor,J.)、??怂梗‵ox,S.)等學者又借助行動者網絡理論對“教育”與“學習”等教育學基本概念、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學習過程甚至教師休息室、儲物柜的鑰匙進行了全新闡釋。有人甚至認為,行動者網絡理論“撼動了教育研究之還原論基石,使其直面教育實踐;重構已有的教育學基本概念,還抽象符號以本真;去教育學的人類與社會中心化,拓展新的研究域”。③
2 “立德樹人”之本義
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實踐,道德目的總是內嵌于教育本身。④正如《說文解字》中對“教”和“育”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梢?,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是建立在道德這一核心構成上的,道德教育應該是貫穿在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它內嵌于教育的每一個生發(fā)過程。然而,隨著教育現象的日趨繁蕪,教育內容的冗贅和教育功效的各種附加,道德教育逐漸從教育過程中剝離開來,最后及至需要專門進行道德教育這一特殊的教學活動,道德與知識的鴻溝越來越大,界限越來越嚴格,道德的依附力和滲透力也越來越弱。隨著知識經濟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道德教育的空間不斷被擠壓,作用不斷被漠視,地位也不斷被邊緣化,道德教育本體合法性危機也被擺上談判桌,導致社會浮躁,短視。甚至在學校教育系統(tǒng)內部,也出現了嚴重兩極分化,教語文數學等文化知識課的老師和衍生而出的德育教師各負其責,教書和育人各有專攻。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塑造品格的關鍵期,如果把知識教學和品德教育完全割裂開來,不僅僅增加教學成本,也會造成學生認知迷惑,有悖于教育的本質,知識的學習疆域無法開拓,德育載體也單薄無力。
3 “文以載道”、“道法自然”:小學語文教學價值建構
按行動者網絡理論,小學語文教學價值不僅具有政治色彩,也具有認識論意蘊。教師傳授知識的“教”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學”符合民主意義上的價值對稱性契同;教師對傳授知識這一價值認識,和學生對學習知識這一價值認可也具有價值同一性,兩者并非簡單的平行異質者,而是互相聯(lián)結、轉譯的行動者。通過互相的滲透和建構,形成新的第三者,行動者網絡因之不斷縱深發(fā)展,實現立體化和曲面化的教學實體。小學語文教學中,因為人文社會科學可編碼程度低的先天因質,語文教學更具有道德依附價值,那么,如何在有效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促進道德教育的發(fā)展,構建知識、道德及轉譯而來的第三者的行動者網絡,對指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厘正小學語文教學價值取向具有重大意義。
3.1 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
根據行動者網絡理論,我們可以把課堂教學簡單分為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這里的人類行動者可以是指教師、學生、專家、其他相關工作者等個體,也可以是學校、政府等組織機構。非人類行動者主要包括知識、能力、文化、制度、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意識形態(tài)因素,以及儀器、設備、場所等物質范疇要素。
這些行動者主體的網絡關系主要表現為:(1)教育部等組織機構和學校之間具有產權關系、監(jiān)督關系以及公共利益關系等,具體負責制定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任務和要求,規(guī)范教學行為。(2)教師和學生是行動者網絡的主體,課程的具體實施、教學實踐、任務呈現等都是通過行動者網絡主體進行維系,但兩者之間存在本位偏差,如何通過“轉譯”把教師和學生“招募”到行動者網絡理論里面,實現道德均衡是關鍵。(3)知識、法律、儀器、設備等是行動者網絡的載體,其中,教師的顯性知識如何刺激學生隱性知識的生發(fā),實現對接,是網絡良性運行的體現。
3.2 文以載道:核心行動者
核心行動者的確立是行動網絡建構的先決條件,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誰是核心行動者呢?這些行動者呈現的問題具有哪種價值取向呢?我們不妨作一個解構分析。首先,作為行動者主體之一的教師無疑是最值得關注的。教師在行動網絡中承擔著生發(fā)點、傳導點的作用。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先驗性整體把握有助于行動效果的保證。當然,教師的先驗性知識和道德訴求應該并行于教學實踐當中。其次,學生作為行動者網絡的橫軸,可有伸拉性和容納性。因為其辨識度較低,特別是對道德判斷的先天性不足,使其在教學行動中大部分時間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他們的作用和認知體悟。相反,學生對教學內容和附加其上的道德理念的直接觀感是足以影響教學實踐的質量和功效的。最后,教學場景、教學儀器等非人類行動者也起到了一點的連續(xù)作用,它們可以減少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之間的聯(lián)結堵塞,增加教學實踐的直觀性。
通過分析,我們確定,在行動者網絡中,教師和學生既是主體,也是受眾。從知識再現和道德承載來說,他們是主體;從教學網絡的構建通道上說,他們都是知識和道德流通的媒介。因此,只有附加了道德內涵的知識傳授才具有招募的價值,其工具化原則才能和目的性原則有機統(tǒng)一起來,“文不載道”,只是空泛的文,沒有生氣的知識橫向再現。只有浸潤了道德的語文,才是鮮活的語文,道德教育是骨,課文是肉,“文以載道”方能搭建起相互依存的行動者網絡聯(lián)盟。
3.3 “道法自然”:行動者網絡聯(lián)盟的價值體現
廣義對稱性原則下的行動者主體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教材等等,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再也不能運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以教師問、學生答的單向釋惑方法,更不能囿于課本內容和范疇。按變異學習理論的要求,教師對一篇課文的理解、教法的采用、效果的預期是反應在教師的觀念構造中的。同樣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盡管在教師的引導下,但它們在大腦中形成的知識結構和影像與教師并不一致,兩者之間需要進行對話,尋找差異點,并積極消除異質,才能達到教學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等重要,也就是說,在認識論上他們具有同等效力。甚至材料、教具等非人行動者,它們對事物的體現也具有同一的價值。因此,傳統(tǒng)課堂教授需要進行變革。而評課式授課方式則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發(fā)展起來的新型教學模式。
評課式授課要求教師在授課時,盡可能還原課本在自我認識中的影像,教師就知識、技能、情感在傳送到學生的同時,學生對其進行模擬、吸收,形成自己的認識。如教師在教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時,除了傳授學生生字、詞語等文本顯性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氣、禮儀、風俗的隱性知識,進而傳達親人之間互相思慕的道德情操,并將這首古詩所描述的景象實化為一種可以表演、觀摩的實在行動,以供學生直觀學習、感悟,并提供自己的看法,尋找學生對古詩理解的變異點,打通聯(lián)結障礙。只有在相互聯(lián)動的狀態(tài)下學習,充分發(fā)揮人與非人行動主體的能動性,才能搭建起一個美妙的、融知識和情感的行動網絡。單純的知識傳授只能產生短暫的強加記憶,不能內化為學生情感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融入了實在的道德場景的知識網絡,才能囊括現時與將來的知識變遷。
4 結語和啟示
行動者網絡理論深切教育研究之根,打破已有的還原論怪圈,推動教育研究走向豐富多彩的學校與課堂實踐世界;它走進教育的真實場景,跟隨行動者的步伐,重組教育。縱觀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分化現象仍未改善,道德教育的現實關懷越發(fā)羸弱。我們通過研究不難發(fā)現,解決這一怪圈的有力方法,并不是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要真正把道德教育的本旨貫穿到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小學語文這一道德教育最具形塑性的課程教學中,充分認識知識與道德之間的同一性,構建人與非人、顯性與隱性的穩(wěn)定的行動者網絡,消弭知識與道德的壁壘,有力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甚至推及數學、英語、體育等課程,這個前景是值得我們努力去探討和期待的。
注釋
① [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② [法]布魯諾·拉圖爾.科學在行動[M].劉文旋,鄭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11.
③ 左璜,黃甫全.行動者網絡理論:教育研究的新視界[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4).
④ Fullan.M.Change Forces: Probing the depth of education reform[M].London: Falmer.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