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虹 陸文明
(1湖州市婦幼保健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2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高頻彩超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價值
林虹1陸文明2
(1湖州市婦幼保健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2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目的:探討高頻彩超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分析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100例臨床診斷為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患兒的超聲表現(xiàn)。結果:100例患兒均有不同程度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超聲診斷符合率為100%。結論:高頻彩超是診斷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首選檢查方法。
高頻彩超;小兒;腸系膜淋巴炎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小兒腹痛常見原因之一,好發(fā)于<7歲兒童,多發(fā)生于冬春季[1],因其缺乏特征性表現(xiàn),臨床診斷有一定困難,且與其它急腹癥難鑒別,高頻彩超能清晰顯示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結,檢查方式無痛苦,故對腸系膜淋巴結炎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患兒,男50例,女50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14歲,病程1-2周,以發(fā)熱、腹痛、嘔吐為主要表現(xiàn),患兒多以臍周及右下腹痛多見,疼痛性質不定,可為隱痛或痙攣性疼痛,一般無壓痛及反跳痛,有時伴有腹瀉或便秘。其中33例患者起病時有發(fā)熱、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
1.2 使用儀器
采用百勝/Mylab90、philips HDI 5000、ACUSON X3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高頻探頭頻率為7.5-10MHz。
1.3 檢查方法
患兒無需特殊準備,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掃查順序依次為左側腹、臍周、右側腹,重點掃查臍周及回盲部,必要時加壓探頭以排除腸道氣體干擾。
1.4 超聲診斷標準
臍周、右下腹或左下腹探見多個大小不等低回聲區(qū),邊界清,內部回聲分布均勻,長軸直徑>10mm,短軸直徑>5mm,縱橫比>2,呈串珠樣改變或呈集簇狀排列(圖1),CDFI∶淋巴結內血流信號增多。
100 例臨床診斷為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患兒經高頻彩超均能發(fā)現(xiàn)不同程度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圖2),其中臍周61例,臍右側25例,臍左側14例;長軸直徑10.5-20.5mm,短軸直徑5-12.7mm;聲像圖表現(xiàn)為臍周、右下腹或左下腹探及多個大小不等低回聲團塊,內部回聲均勻,境界清、邊緣規(guī)則,髓質呈稍強回聲,皮質呈低回聲,有的呈串珠樣,但不融合,CDFI∶淋巴結內血流信號增多,超聲診斷符合率達100%。
腸系膜淋巴結炎又可稱為Brennemann綜合征,是兒童常見病之一。本組病例位于臍周、右下腹及左下腹,發(fā)病年齡為4個月-14歲,冬春季發(fā)病率較高。由于小兒腸系膜淋巴在回腸末端和回盲部引流豐富,由于回盲瓣的作用,內容物在回腸遠端停留時間較長,毒素及細菌代謝物易被回結腸系膜淋巴結吸收;再加上小兒淋巴系統(tǒng)發(fā)育還不成熟,機體對外界病菌的屏障能力較差,因此在細菌感染時淋巴系統(tǒng)是細菌入侵的最初管道,所以小兒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比較多見。正常腸系膜淋巴結大小約2-5mm,淋巴結門一般無血流信號。當腸系膜淋巴結炎時,可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多呈串珠樣或集簇狀分布,但無融合,CDFI示血流信號增多,以淋巴結門處明顯。治療后淋巴結明顯縮小,數量也明顯減少,有些甚至消失,CDFI未探及明顯血流信號。
超聲診斷腸系膜淋巴結炎時還應與以下易引起小兒腹痛的疾病相鑒別∶小兒急性闌尾炎∶典型癥狀有轉移性右下腹痛,闌尾區(qū)有壓痛、反跳痛;超聲下可見闌尾腫大呈長管狀,
管壁增厚水腫,回聲減低,腔內充滿液性區(qū),有些管腔內還可見糞石強回聲,周圍可見少量液性區(qū)及腫大的淋巴結分布;小兒腸套疊∶臨床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腹痛,惡心、嘔吐,果醬樣血便和腹部包塊典型四大癥狀;彩超檢查均表現(xiàn)為"同心圓"或"靶形征";小兒淋巴結結核∶臨床有慢性消耗性表現(xiàn),可合并腹水;超聲下腫大淋巴結回聲強弱不均,相互融合,可見液化、鈣化[2];結核菌素試驗陽性;④腸痙攣∶超聲表現(xiàn)陰性,多于1小時內自行緩解。
綜上所述,高頻彩超不僅能夠清晰地顯示淋巴結內部結構,還可以觀察淋巴結的血流狀態(tài),同時還可以準確測量淋巴結的大小及觀察療效,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并且無創(chuàng)傷、無輻射,可以重復檢查,為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的診斷和臨床療效提供可靠的依據,因此高頻彩超可以作為臨床診斷腸系膜淋巴結炎的首選檢查方法。
(圖1)
(圖2)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yī)學[J].第6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1498.
[2]曹紅梅,常洪波.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超聲診斷及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3,4(2):115.
R445.1
B
1009-6019(2015)10-0053-01